Veronica Rehab

Veronica Rehab

這邊是一個分享物理治療小知識 大觀念 新研究 的平台
身體的知識只會不斷的創新變化
唯有不斷的更新
才能更了解自己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12/05/2022

[想要肌肥大]先從小重量或沒重量開始!

不管有沒有肌肉萎縮
只要想要把肌肉練壯

就不能只是想要求重量!
這種訓練方法想法實在太過簡單
忽略了我們對肌肉的「感覺」

「感覺」聽起來很抽象
實際上很重要‼️
「感覺」就是指動作神經
我們都知道是神經刺激肌肉收縮
神經的敏感度越高
徵召到的肌肉纖維就更多 !
這種感覺不是把重量放上去自己就會產生的

如果你對肌肉「沒感覺」
放再多重量
只是在訓練別條肌肉
別的肌肉都快累死了
真的要練的肌肉都還沒醒🥲🥲
(就算機器上面寫你是練胸肌)

要訓練「感覺」
很簡單:輕阻力+慢速度
👉深蹲不負重+花10秒蹲
👉飛鳥不負重+花10秒慢慢飛


先把「感覺」找到了,肌力就來了!

示範影片在留言區👇👇👇

Photos from 物理治療師法修法倡議平台's post 24/04/2022
18/04/2022

你懂疼痛該怎麼解決嗎?

Photos from 長榮航空懂跑部's post 18/04/2022

這次的圖片真是太可愛了
感謝長榮航空懂跑部
又淺顯易懂

跑步的人最容易忽略就是拉筋的步驟
其實拉筋呢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
除了幫助我們肌肉恢復
也是呼吸跟心情的協調劑

有時候沒運動的時候
我自己也會拉拉筋來維持肌肉彈性

#長榮航空董跑部
#拉筋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02/04/2022

很多十字韌帶手術後都無法恢復原本能力的原因?

十字韌帶術後除非不做激烈運動了
但凡術後回到球場上的
多少都有下面的感受👇
「上籃跳不高」
「切入時膝蓋瞬間卡住」
「打完籃球膝蓋後側疼痛」
「靈活度下降」

有講不完的狀況
這其實是因為
大家以為開完手術把肌肉練回來就好了
有肌肉萬事足

但十字韌帶術後最重要的不是肌力的恢復
而是「你對膝蓋的感覺」
就是「本體感覺」
你能控制膝蓋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能控制膝蓋想出力就出力
想加速就加速
肌肉恢復只是早晚的事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訓練十字韌帶時
很認真很認真的練肌肉
3-6個月後肌肉還是沒起來
或是
場上靈活度還是不夠

真的很讓人灰心啊

通往解答的大門🔑
單腳站(開刀腳)🦶🏻+閉上眼睛👀=就是訓練本體感覺的第一步!!


#十字韌帶術後復健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9/03/2022

麻木感or針刺感一直都是很主觀又難解的症狀
尤其在診間問診對象是一個年紀稍大的長者
就更困難呢😅

長輩們最最長說
『我兩隻腳都麻、延伸到屁股』『麻整天喔』
『醫師說我核磁共振腰椎第5節有退化狹窄』
『我是不是腰椎壓迫了?』
『但我拉腰半年都沒用耶』

霹靂吧啦講了一串之後
『但是我睡覺勾腳一下就沒感覺了喔』
『那個麻是可以忽略的麻….』
『但也1~2年了』

這時治療師的心理大概已經😅😂😭😳🙂😂😀😗
五味雜陳 七上八下 亂七八糟❤️‍🔥

首先我們必須先釐清神經麻
屬於酸麻痛麻
其實是很不能忍受的!
它會影響生活、不能好好睡、不能好好坐
無法被忽略!(不管周邊中樞都一樣)

再來如果是糖尿病的末端麻
麻木感密集度高
會位於指尖上最細小的血管
會因為熱敷或出力而暫時改善

還有、肌肉緊繃或無力也會造成麻木
但是是點狀式的麻、密集度較低
麻還會亂跑

人類大腦就是一個未解的謎
誰知道當人年紀大的時候會不會誤判訊號
把痛當成麻造成解讀錯誤

所以麻真的是奇形怪狀啊 🙈

後記:最後這個長輩的麻是因為兩年前有了足底趾骨痛
所以走路不敢踩下去、不敢用大拇指推進
久了足底筋膜和小腿就喪失功能
造成小腿肌群萎縮和臀肌萎縮


#物理治療的100個小常識

詹珞瑤|健康這樣做,人生大不同 Smart自學網 15/03/2022

現代人常使用電腦 手機
身體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
造成身體酸痛
甚至有「烏龜脖」 的問題
如果長期忽略
酸痛範圍可能會延伸至後腦勺
甚至變成頸因性頭痛!

教你三招,打擊烏龜脖,一起來動一動
https://youtu.be/_Q5Fk1lg3eY

這次在smart自學網合作,拯救你的脖子
加入【健康這樣做,人生大不同】

用正確的方式教你預防保健身體、緩解不適,讓你找到自信、健康的生活方式,迎接充滿元氣的每一天!

https://smart.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22/veronicarehab/

詹珞瑤|健康這樣做,人生大不同 Smart自學網 健康是最重要的財富!專業物理治療師詹珞瑤教你,如何靠自己就能養出好身體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07/03/2022

有時候,疼痛是可以被接受的!

很多人會把疼痛當作有沒有好的指標
其實也沒錯
但是只把疼痛當作指標
我覺得就偏頗了!
當然我們真的感受到疼痛了(我不否認)

可是你知道大腦🧠保護性有多強嗎?
為了不讓你再次受傷
做同樣的事情,在受傷經驗後…..
他會反映出好多倍的疼痛

所以我們在復健的過程中
其實是允許有疼痛產生的
尤其是在「高強度復健後」
像是十字韌帶患者被要求去跑步
腰痛患者被要求去強化核心
等等

當然!這些痛 肯定都是暫時的🥂
在一兩天過後就會消失
等你第二次嘗試「高強度復健」的時候
就會發現~哇!好像還可以喔!
(其實這就是重新訓練大腦的過程)

如果有這種感覺
我會真心的跟我的病人說:恭喜你,我們看到畢業的大門了😌😌😌


#疼痛不可怕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07/02/2022

脊椎彼此之間是有空間的,但很容易被忽略

脊椎是由頸椎 7 + 胸椎 12 +腰椎 5+薦椎 1
共 25 塊骨頭組成
它們彼此之間都是有空隙的

也因為這些結構
所以我們的脊椎可以往不同方向彎來彎去
形成一個很有彈性的狀態🤩🤩

但因為人是直立的
我們所有人都被地心引力持續影響
只要是白天需要起床做事的人
脊椎之間的空隙都會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
稍微被壓的比較小
所以做事一天脊椎會變得比較僵硬
就是因為它喪失了彈性
若一直不理它的話
就會有脊椎側彎或脊椎疾病產生

因此,適度的放鬆身體很重要
這次受邀試用了 isoLife 脊椎頸部伸展器旗下產品:
isoSpine 脊椎伸展器 與 isoNeck 頸部放鬆器

首先是綠色造型的 isoSpine 脊椎伸展器
躺上去立即有脊椎被拉開來的感覺
手腳拉開後完全不要用力
好好專注在呼吸上🫁
只需要一分鐘
其實就很夠讓脊椎撐開了

上面的按摩顆粒材質
也是適合拿來做肌肉深層按摩的
但一樣,要做放鬆就好好躺著
不需一直動來動去
讓 isoSpine帶領肌肉軟化就很棒了👏🏼
有時候亂用力反而會讓肌肉更硬

而白色的 isoNeck 頸部放鬆器
最棒的地方則是
它真的把脖子儘量的包覆起來
雖然每個人的脖子大小不同
但是 isoNeck 可以左右活動幫助脖子肌肉放鬆
而放鬆的重點絕對是速度和時間
停在一個比較痠的地方至少 20 秒
再換另一個方向
會比粗魯的摩擦來的好很多很多👏🏾

身體是聰明的
如何對它,它會反饋給你
這一直都是不變的道理啊🙂

我提醒大家一下
使用這兩個器材
要先「側躺」再移動到器具上面
動作都要放慢
否則還是會有受傷風險的🍺

目前下單輸入我的專屬優惠碼「Veronica」再折 300
isoLife 脊椎頸部伸展官網連結:https://bit.ly/3tBSBwk

30/01/2022

肌少症-是未來一大重點

之前我在yt上有曾經簡短提過肌少症
以後將會是主要文明病
所以我在9vs1上終於開課成功了!👏🏾👏🏽👏🏿
一堂很簡單的肌力訓練課
專門為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人設計
裡面共有六堂20分鐘的簡短課程
包含柔軟度、肌力、耐力、心肺、平衡感的訓練
我希望大家能夠用最安全最全面的方法維持自己的肌肉

至於我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多時間跟心力開這堂課
是因爲
我親眼目睹過肌肉流失有多快速
肌肉流失有多可怕
我也擔心
老年化的到來
大家是否有足夠的意識去思考
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退休生活

只要1週沒動
肌肉就會流失50%
而要練回來
需花費至少半年

我們無法阻止老化
但我可以盡量維持肌力流失慢一點
所以這堂課誕生了
反正他就放在這邊
希望他可以幫助大家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老化疼痛!

留言置頂有片段

下面👇傳送網址留給大家

https://www.9vs1.com/go/?i=xkcc8t8xppbx

音樂: Moonglow

04/01/2022

告別腰痠背痛|物理治療師帶你舒緩不適
1/18 前 #填問卷抽免費課程 ► https://pse.is/3vm486
你知道──
世上有90%的人都有腰痛困擾嗎?
含胸駝背竟然是因為呼吸出問題?
從根本破除體態迷思,用運動守護椎骨健康❗️
這次我將與 YOTTA友讀 合作開設「完美椎骨調整課」!
很高興能有機會幫助你改善椎骨痠痛、找回身體健康曲線,
在這堂課中,我將剖析肩頸、胸椎、腰椎變形與痠痛的原因,‘
透過運動對症下藥,舒緩肌理不適、矯正經年累月的不良體態 💪
🧐 為你量身定做的體態調整課──
📍破除迷思|剖析痛因,從根本正視椎骨問題
📍運動訓練|一步步從暖身到進階的伸展示範
📍矯正體態|調整肩頸變形、含胸駝背的姿態
📍紓解疼痛|告別腰痠背痛,久坐久站也不怕
📌如果你是以下三個族群,千萬不能錯過這門課:
✔️ 上班族|長時間坐著使用電腦,導致烏龜脖、駝背、腰背緊繃痠痛。
✔️ 久站族|長時間站走,腰部、下背僵硬痠痛,伴隨惱人的足筋膜炎。
✔️ 低頭族|無時無刻不滑手機,導致肩頸變形、僵硬疼痛
你想擁有「人人欽羨的健康體態 」嗎?
歡迎填寫問卷,讓這堂更符合大家的需求與期待!
完成問卷,你將會在開課時拿到超優惠課程折價券🧧
還有機會免費抽到這門課唷💰
🔆 立即填寫問卷 ► https://pse.is/3vm486
•活動獎項:「告別腰痠背痛|物理治療師帶你舒緩不適 」線上課程,共三名
•活動時間:即日起~2022/1/18 截止
•得獎公布:1/25 (二)公佈於 YOTTA友讀 粉絲團
•備註:若課程因故無法開設,恕不另行補償其他贈品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6/12/2021

先來抽獎就對了 文末抽3位!👏🏾👏🏼👏🏻

邀請大家一起來看這本書
「無痛思維」
英國疼痛科權威提出
疼痛應該以「全人」角度多管齊下

而不是單靠藥物或手術
單一治療就預期疼痛能夠減緩或消失

這就是實實在在每天發生在診間的故事呀
多少病人以為
手術完疼痛就會消失了
不能說他們也把手術想得太美好了

只能說
疼痛沒你想得簡單
也沒你想得好解決

最近
「疼痛病」也終於被列入一種疾病
意思就是「痛」是一種疾病
跟「受傷」是不同的疾病

受傷不等於會疼痛
疼痛不等於你有受傷
受傷好了 疼痛不一定會消失
那該怎麼把疼痛消失呢?

邀請大家一起來看這本書

希望大家都能夠遠離疼痛💚

[抽獎辦法]

時間:12/31 中午12:00公佈獲獎人

1.追蹤veronicarehab
2.分享貼文+tag我+設公開
3.底下留言:隨便留言🙂

大家有想多聽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嗎?
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

02/12/2021

前傾脖子肌貼法!

覺得有幫助到的人
讓我知道
讓我有拍下去的動力啊🤩


#脖子肌貼法
#其中之一的方法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9/11/2021

你真的是*低頭族*嗎❓

📌低頭族跟長時間看電腦完全不同!
看電腦的姿勢是 下巴往前+ 整個頭前傾
低頭族則是 下巴靠近胸膛 +視野朝下

📌這兩種脖子產生的疼痛的位置差不多
都在肩頸區域
有時往上通道後腦勺

低頭族會特別痛在脖子連接身體的交界處
怎麼拉筋都不對
又很想一直拉

前傾族則時大範圍僵硬
拉筋可以暫時舒緩
但是差不多30分鐘後又恢復僵硬狀態

📌從理學上來看
就完全清楚治療方向完全不同
低頭族的頸椎過度彎曲 *小面關節 過度打開
關節之間『太鬆』『不穩』
前傾族的頸椎過度伸直 *小面關節 過度擠壓
關節之間『太緊』『循環太差缺血』導致疼痛

📌如何治療
低頭族—嚴禁低頭/固定頸椎動作(肌貼好用下次拍影片分享
不出3天就會有明顯改善
By the way 練縮下巴運動效果不好
前傾族—練習有名的縮下巴運動
且一個小時做20下 (想到就做
可以有效舒緩👩🏻

自己搞不到還是要找專業人士喔👶🏼

問診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
或是病人自己能夠清楚知道自己平常姿勢是那種
就能快速解決沒必要的疼痛


#低頭族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12/11/2021

如果脊椎真的是「漂浮」在身體裡面‼️❓

一直以來我們把脊椎想像為
一個像積木堆疊的硬體硬件

原來….我們一直都想錯了
脊椎他是懸掛在身體裡面的
每一塊脊椎骨都「漂浮」在另一塊骨頭上

怎麼漂的?

其實就是「筋膜」在幫忙
筋膜又是靠肌肉韌帶在支撐製造彈性跟應力

如果我們細細去看脊椎之間的組織
(真的解剖去看
會有很多白白細細的組織
活人的看的話還濕濕黏黏的
很像膠水
但這些膠水又是活的❗️❗️
我們又能控制這些膠水的軟硬程度跟方向

真的很令人興奮吧
人體才沒那麼簡單🤩🤩🤩

一旦想法改變了
你會改變對於疼痛的想法💡

你有下背痛
你不會去想排列正不正
(把積木排好的硬體想法)
你會想…..
我要怎麼讓膠水變軟🥳🥳🥳
(讓脊椎恢復彈性充滿水份)
重新讓脊椎懸掛漂浮起來
他自然就正了啊
哪還需要一個一個排列啊🤪

非常新的領域和概念
我覺得也是大家需要知道的🧐🧐



#脊椎是漂浮的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07/11/2021

我可以直接從『後足跑』改成『前足跑』嗎?

答案當然是:不行✋

前足跑法在台灣甚至全世界突然紅了起來
因為很會跑步的肯亞人是用『前足跑』
也很多文獻資料證實前足跑確實能夠緩衝我們對於膝蓋的壓力
也能幫我們解決跨太大步的問題

但前足跑減輕了我們膝蓋的壓力
不代表就消失了6
壓力是轉移到小腿甚至腳踝上

這代表什麼
要用前足跑的人
小腿一定要夠粗夠壯
才能確保你仍然在跑步的時候有強大的推進力🦶🏾

如果小腿不夠壯不夠粗
就開始前足跑……
足底筋膜炎
腳跟痛
小腿緊漲感
一定會出現

甚至髂脛束症候群也還是會出現
但就我觀察
其實大部分人小腿不是不夠粗壯
而是不會用😳

當前足落地到推進往前
其實腳跟會稍微降落🛬️
再次從腳踝推蹬往前
如果跑步沒有這個感覺的人
脛前肌就會超緊
導致踝關節更被鎖住🔒

所以想跑前足跑的人
一定要稍微練一下腳踝的力量跟控制🦿🦿🦿


#前足跑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5/10/2021

我覺得台灣很大的醫療困境是——缺乏溝通🧍‍♀️

溝通不只是醫病之間🤷🏻‍♀️
還有跨專業的溝通
我好想跟骨科醫師談談術後情況
我好想跟神經內科醫師討論一下核磁共振結果
我好想跟心理醫師討論對疼痛的焦慮

但從我在學校到現在執業那麼久
還是在台灣找不到願意溝通的醫師

但這次透過合作透過偉大的網路
我居然有幸能夠認識Dr. Turner Osler
他是美國脊椎外科醫師
是哈佛教授
是醫院主治醫師
發過的論文超過400篇
開過的刀超過幾千台甚至幾萬了吧??

他居然願意跟我聊聊😍😍😍😍😍
我只能說
我這生備感榮幸

於是我終於去證實我的疑惑
下面快看分享給你們

🫀最常開的脊椎手術排名

✍🏻脊椎滑脫>脊椎狹窄>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
(還有其他的我只列出這幾項

🫀椎間盤突出要開刀嗎?

✍🏻90%的椎間盤突出都不需開刀

🫀如何避免椎間盤突出

✍🏻選好父母😅意思就是基因決定一切
但大家當然不能選擇自己的基因
所以你至少要控制體重

🫀椎間盤開刀後該如何保養

✍🏻毫無疑問!訓練你的肌肉

我會持續和Dr. Turner 聯絡
大家有問題可以在下方留言
我會統整起來
和Dr.討論
也會公佈在youtube或這裡上
(大家快問🤣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1/10/2021

梨狀肌症候群不是那麼簡單🥸

很多人有梨狀肌症候群
然後就一直做梨狀肌拉筋
一直拿按摩槍打梨狀肌
每天都在梨狀肌上熱敷

過了一個月後
捫心自問一下
其實痛/緊/酸還是在🥲🥲🥲🥲🥲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梨狀肌為什麼會緊!!

梨狀肌由薦骨連到股骨大轉子
他並不是最大條的肌肉
但是他卻有穩定骨盆的功能
從圖中我們就能知道
如果骨盆有點歪斜
梨狀肌就一定是一邊長一變短
當然所有肌肉都會一邊長一變短
但它長的角度影響最直接也最大

剛好😌
坐骨神經又是經過這裡
所以就有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

然後骨盆歪斜至少超過12種
就不必再問我怎麼處理了啦
大家至少把下腹核心練起來穩定骨盆喔🤩

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光是梨狀肌緊繃導致的傳導痛
就會有大面積的症狀在屁股跟大腿了
不必等到壓到神經



#物理治療的100個小常識
#梨狀肌症候群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14/10/2021

「隱形殺手🥷-頂膝蓋」part 2

愛頂膝蓋的人
絕對會提早關節退化
證據如下

1.直接改變軟骨和韌帶受壓🤨

眾所周知
膝蓋是很強壯的關節
它就是拿來壓的
關節軟骨和周圍韌帶功不可沒
但如果我們長期改變軟骨受壓位置
長期繃緊韌帶(前十字韌帶)
會讓膝蓋脆弱

2.改變股四頭肌長度使其無法出力🧐

當我們把膝蓋往後卡的時候
影響股四頭肌的原本長度
他就算很壯
也會影響保護膝蓋的程度
過緊的肌肉可是出不了力氣的

3.膝蓋後側肌肉層黏在一起,水腫退很慢,容易發炎😏

我們的身體不是只有骨頭跟肌肉
最多的是「水」「血」這類的東西
我們不會水腫是因為肌肉彼此可以滑動
好好的把水推回心臟🫀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天用膝蓋
也不會腫起來

卡膝蓋的時候
膝蓋後面的肌肉筋膜會疊在一起
大大降低退水功能
所以卡膝蓋的人
就算膝蓋不會痛沒發炎
也看起來腫腫的樣子

小小一個動作
影響一堆😚😚😚



#卡死膝蓋



#足跟痛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04/10/2021

我們只需改變環境一點點,環境就會對我們造成永久影響……..

沒錯,人真的是很聰明的物種….
所以我們會想方設法在椅子上不斷改造
增加椅墊厚度
增加活動扶手
增加各種機關

這些都是為了給我們的身體最好的支撐
這讓我想到「護腰」🤦🏻‍♀️

腰痛的時候戴護腰
膝蓋痛則戴護膝

但我們也都知道..
依賴這些護具
所以我們的疼痛不會好
而且只會讓我們肌肉越來越脆弱
😱😱😱

現在好多好多的椅子不就是這樣嗎?
我們就坐在類似護腰的椅子上
想辦法給自己多一點支撐
想辦法用「外力」分散脊椎壓力💦💦

不只台灣,全世界都在面臨這樣的問題
是人都有腰痠脖子痛的風險
真的超感謝網路
讓我認識美國脊椎外科醫師-Dr. Turner Osler
他花了一年的時間發明了這張
「會呼吸的椅子」

(沒錯我自己取的😆)

我說他會呼吸是因為
他完全實現了坐在椅子上也時刻都在活動
所以完全是靠我們自己脊椎的力量來減壓
所以我可以邊上班邊訓練「核心力量」
而且是無時無刻
還有一個重點
這樣練核心~完全不費力
因為它仰賴的是-下意識的反射動作

也就是說我不需要額外花精力控制我自己的身體
🤩🤩🤩
實測了3個月
坐在上面看paper,打報告都能夠很專心
時間過去1-2個小時
腰也不覺得有負擔

真的覺得很佩服Dr Osler
因為這是我想不到的設計
也是因為他對醫療的熱情結合自己的專業
才有這樣椅子的誕生吧~~~

輸入我的折扣碼「veronicarehab 」
可以折抵1000元
(我遇過折抵最多的廠商😂)

下面更多商品資訊ℹ️
分享給大家

https://redrockchairs.com/

IG: https://www.instagram.com/redrockchairs/

FB:
https://www.facebook.com/RedRockChairs



#產品合作
#會呼吸的椅子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19/09/2021

「椎間盤凸出也沒事?!」

你們知道人類適應能力有多強大嗎
如果你的椎間盤突出是很慢很慢養成的
花了10-20年以上
旁邊的神經會自己「繞道」

所以有時候你因為某原因
跑去照個核磁共振
會和醫師一起驚嚇🙀
「蛤?!椎間盤突出很嚴重欸」
但是你症狀很輕微
根本跟你的影像學不符合

那是因為它早就凸出好幾年啦🍵
旁邊的神經根早就繞道而行
避開被壓迫的風險囉🥳🥳

所以搞清楚狀況疼痛原因再去開刀啊
不一定凸出就要開刀
你又未必有壓到神經💪🏿💪🏿💪🏿

#物理治療的100個小故事

#椎間盤突出
#神經繞道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05/09/2021

「隱形殺手🥷-頂膝蓋」

很多人的膝蓋可以往後卡的很直
甚至超過0度
有些是天生膝蓋韌帶很鬆
有些人是習慣造成的

但不管是哪種
都不該放任自己的膝蓋不斷往後卡死🙏

不管是站姿還是走路
如果我們膝蓋一直往後卡死
第一個會造成疼痛的不是膝蓋
是「腰」跟「腳底」🦶🏻

膝蓋往後卡死⬇️
第4-5腰椎或第5-6腰椎(6th腰椎就是第一薦椎)會往前卡死
會有「椎間盤」或「滑脫」問題

膝蓋往後卡死⬇️
重心會太往後偏移到足跟
久了就有「足跟痛」或「足底筋膜炎」

很多人平常其實很愛練核心或運動
工作也很勞累不是屬於肌無力型的
但就是很愛「卡」膝蓋

卡膝蓋會讓原本的核心和大腿力量🦵
完全無法出來工作
那麼我們平常練的再勤奮都沒有用喔😯

快全部檢查看看吧~~
正常來講
膝蓋最好放在伸直狀態+有點鬆鬆的狀態

改掉這個壞習慣
足底筋膜炎就好一半


#卡死膝蓋



#足跟痛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31/08/2021

「好久沒有抽獎活動-來抽書囉!」🤝

一天5分鐘身材管理
聽起來很像減重書
其實是管理你的小病痛

這本書使用起來超簡單🔆
不需要一頁一頁翻
只要翻前面的索引直接找出自己痛的地方
然後只需要看某幾頁就能快速舒緩疼痛

⚡️貼近我們生活中會發生的疼痛
⚡️舉例出會出現的「傳導痛」
⚡️正確說明拉筋技巧,不知道怎麼拉筋翻一下就找到了
⚡️把肌肉功能說的很簡單好懂

有興趣的人
下方⬇️留言tag1人
並分享到限時動態

抽出人數:3人
抽獎時間:2021/09/01晚上10:00
公佈抽獎時間:私訊你🌟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7/08/2021

「選床大補帖-到底該怎麼樣選床呢?」

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去躺!!

每次店家都跟我說這張軟、那張硬
其實大家感覺都不同,到底怎麼去定義的???
🧐🧐

所以我想跟大家講幾個選床不踩雷的原則✅✅✅


1️⃣彈簧來源:保證來源沒問題!
(如 :台灣中鋼、德國原裝進口鋼材)
2️⃣彈簧粗細:越粗越硬、越細越軟
通常線徑2.2-2.5mm躺感就會偏硬
3️⃣彈簧的排列
床墊現在普遍使用獨立筒彈簧
常見的排列有三段式/五段式/蜂巢式
🔆所以很重的人找床墊的原則
建議是找支撐力高/躺感扎實的
4️⃣ 喜歡包覆感可以選「乳膠」
沒有100%天然乳膠
純度達80%就能稱得上是天然乳膠
重要的是「厚度」
5️⃣ 床墊厚度要夠厚
原則上內材添加的越多床墊就會越厚
除了厚度之外也要注意內材組成是什麼
如果店家跟我們說裡面有超過5種材質
卻只有1-2公分
或是只有普通泡棉卻很厚
是不是該懷疑偷工減料😝

一般來說床墊越厚
內材用料多成本高
價格也會越高喔

🔆 希望物超所值的或是不要買到雷的人
可以選「床墊較厚」+乳膠or 蠶絲等等有保障的面料

最後我還是想跟大家說🌟
選床還是要去躺躺看才知道
至少睡10-15分鐘
身體會跟你說答案

#德國美得麗

#德國工藝
-Sleep 德國舒眠科技

#床墊選擇
#細節很多把握原則就好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4/08/2021

我們都被肌肉命名害慘了

每個老師教授在教我們
學解剖的時候
一定會學
「脛前肌」的 tibial anterior
「起點」:在脛骨的骨膜 tibial interosseous
「終點」:楔形骨以及第一蹠骨上 cuneiform/1st metatarsal base

然後很自然地認為
肌肉收縮
會由終點往起點的方向收縮➡️

但其實這個原則性觀念很有問題
我們的基因🧬不是這樣設計的

整條肌肉的端點沒有起點和終點
兩端連接處的連結面積也有大有小
肌肉可以任意往任何方向收縮↔️
也隨時保有張力

就同條肌肉來講———脛前肌
脛前肌可以往上收縮
亦可以往下收縮
就看怎麼用而已

往上收縮—踢足球的爆發力
往下收縮—籃球腳步煞車動作

而靠近踝關節的肌腱是屬於相對重要的部位
他直接影響踝關節的動作是不是卡住
如果你改變對肌肉的看法
那麼就會去想
是往哪個方向卡住
往上還是往下??
自然處理方法就不同了

成功機率也會提高

改變你對肌肉的看法吧
不是一昧的放鬆就好
我們仍然對人體是很無知的喔


#肌肉走向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19/08/2021

你還在333嗎?

333代表
每週至少運動3次
每次運動超過30分鐘
每次運動心跳超過130次/分鐘

但世界衛生組織在2017年更改了運動處方✄✄✄

✽成年人
需每週運動至少150-300分鐘的中度運動

每週運動75-15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

至少有兩次的全身性肌力訓練

也就是說…….
333根本不夠啊
而且是超級不夠
規格也不夠嚴謹

連我自己都很沒達到🤫🤫🤫
我自己檢討🤣🤣🤣

沒關係
以後大家朝這個目標前進😇😇

歐對了⚠️
世界衛生組織也有恐嚇大家
如果不做運動整天坐著
▹會造成全面性傷害
▹心血管疾病
▹中風
▹第二型糖尿病
▹癌症

大家…
動起來吧

#運動劑量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01/08/2021

「脖子前面莫名很緊繃…..」

是因為前側深層筋膜(deep front line )失衡引起……..
(我先說 這條筋膜線還需大家多研究討論
很多有問題的情況都跟這條筋膜有關)

脖子前方很緊…..
也就是胸鎖乳突肌很緊
常發現在「站姿➕需要低頭的人」
注意⚠️不是看電腦喔
看電腦是前傾!

站姿➕常低頭的姿勢包含
廚師低頭做菜
甜點師低頭揉麵團
等工作類型的人

這類的人有可能會出現脖子前側肌肉緊繃
想要抬頭往上拉開
可是也可能怎麼拉還是會有緊繃的感覺

這時候可以試試看大腿「內收肌群」
內收肌群包含…
🦴恥骨肌
🦴內收長肌
🦴內收短肌
🦴內收大肌

這群肌肉很常被忽略
卻跟我們的核心肌群是相連在一起的
也就跟脊椎弧度很有關係
往上也和橫隔膜連在一起
往上繼續和脖子前方肌肉相連

也就是說這群深層的肌肉
可以從腳影響到脖子

如果今天是久站需低頭出力的人
可能導致大腿內側肌肉群過短過緊
進而去影響這條筋膜線-前側深層筋膜

所以如果脖子前方很緊的人
又施展不開來
可以試試拉開大腿內側肌肉哦!🦴

#深層筋膜線



圖片來源
https://www.stretching-exercises-guide.com/adductor-stretches.html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5/07/2021

「其實腹直肌,是深層核心肌群」

𓇠腹直肌,所謂的六塊肌
一直被復健界視為「淺層肌肉」
認為他不屬於真正核心的一群

𓇠這種說法就跑出來了
仰臥起坐練太多的人
腹直肌太緊太短
跟「深層核心群」失衡
還會被要求不要再練仰臥起坐
搭配瘋狂拉開腹直肌!!

其實這個想法很是對的
並沒有錯

𓇠錯的是
我也沒誤把腹直肌當作「淺層肌肉」
其實腹直肌跟腹部所有肌肉都相連
跟腹橫肌(最深層肌肉)也是交疊在一起的

𓇠當所有肌肉都連在腹直肌上
代表這條肌肉必須要有很強大的變形能力☀︎☀︎☀︎
用來適應不同外力不同肌肉的拉扯
並且把力量傳遞出去

𓇠但是當腹直肌被練的過緊過短
變喪失了他的變形能力
他沒空間變形
又一堆肌肉拉扯著腹直肌……

所以應力不會不見
只是跑到身體別地方
例如肋骨、前胸、後腰

然後疼痛又產生了🥲🥲🥲

而且不知情的人還一直去按摩後腰🥲🥲🥲

殊不知
根本是腹直肌太緊🥲🥲🥲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14/07/2021

「同種疾病,不同方式處理」

就算100個人都有椎間盤突出
那就有100種處理方式

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出力模式都不同‼️‼️
每個人做彎腰的方式都不一樣
有些人先把屁股往後推再把身體前傾
有些人屁股完全不動只彎腰
有些人根本彎不下去

我們會在看更細…
腰椎1-2之間完全不會動
腰椎4-5之間動太多了

甚至同一個人今天跟5天後檢查
也會出現不同的模式❗️

所以就算100個人椎間盤受傷
但受傷的背景跟機制就是有100種

這是醫學有趣的地方
也是困難的地方🔆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自己判斷
在這個網路資訊大爆發的世代
太容易看到資訊就給自己貼標籤了😖😖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10/07/2021

看似兩條肌肉 其實是同一條
而且直接影響脖子

今天想要說的是
1.菱形肌
2.前鋸肌

▹▹▹▹▹

這兩條肌肉乍看下
是分開但是共同影響肩胛骨
一條變長另一條就一定變短

雖然當初我們把他們分成兩條肌肉
但筋膜研究就是說他們絕對是相連的
而且很緊密地連在一起

所以圓肩的人(我自己承認我是
肩胛骨外移的人
整天久坐用電腦的人
大家辛苦了

如果你因此而脖子/肩頸痠痛
那麼你應該放鬆拉開「前鋸肌」
訓練「菱形肌」
才能把肩胛骨歸位
最終才能漸漸解決脖子疼痛

一直一昧的放鬆菱形肌
(也就是大多數人痛的位置)
大概也是不會好的原因


因為….↪︎↪︎↪︎
骨頭從來沒歸位過….


#脖子痛
#筋膜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07/07/2021

怎樣才算真的痊癒?

人啊~當疼痛超過3個月或1年的時候
如果認真接受治療疼痛都沒辦法完全消失
就會出現一個想法▸▸▸▸▸

「我以後應該就是這樣了吧」
「大概都要定期保養吧」
「我應該差不多好了喔,可以生活沒有劇痛」
「以後都跟一點點緊酸的感覺相處,好像也可以」

然後就這樣一直過下去….

拖到超過5-10年這個症狀還跟在你身上

想大聲的跟你們說▷▷▷▷▷
你們會好!
你們可以完全不痛!
你們可以偶爾姿勢很差!
你們只是方法錯了!

如果你身上有疼痛但是治療超過3次沒有好轉
那代表方式錯了!
請不要留戀
轉身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吧


#慢性痛

Photos from 長榮航空懂跑部's post 29/06/2021

跑者膝的人
按照步驟一步步來
循序漸進才能真的好轉🙌🏻🙌🏻🙌🏻

#長榮航空懂跑部
#跑者膝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5/06/2021

「天然的護頸圈」🍃🍃🍃🍃

大家應該有看過護頸吧?
護頸跟護腰有一樣的功能
在我們脖子很脆弱的時候
暫時給我們支撐
或者限制我們的動作
避免二次傷害🤯

但我們人體本身
就有很天然的護頸了喔!!
而且非常強壯
那就是頸椎「深層筋膜」🎤

頸椎深層筋膜有足足3層
每層都環繞著我們的脖子
層層之間也都相連著肌肉

就是這樣彼此相連且富有張力
撐住深層筋膜
造就了這個 🍃活的護頸

但是最有趣的是
這樣的設計還有一個重要功能‼️
就是確保我們的氣管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呼吸🎉
層層之間包覆不同的肌肉
就像帳篷一樣
可以撐起一個空間
而這個空間就是給氣管喉嚨的空間

這個天然護頸除了穩定肌肉之外
還能保障我們呼吸順暢啊🙌🏻🙌🏻🛫️

#感嘆人類的神奇
#可見我們能學的還很多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20/06/2021

「當脹氣發生時,腰酸背痛容易跟著出現」

我就是苦主😅😅

前幾天我吃了一個甜點
我本身對這種東西是消化不良的
上面充滿了奶油….
加上工作忙碌
壓力持續在我身上

脹氣就來了⋯⋯
但我不以為意

直到第二天
我的右背跟左腰莫名的酸
怎麼喬姿勢都沒好轉

我才想到😇😇我那膨脹到不行的胃
胃的高度相對於背部
就是下胸椎
前面緊繃後面胸椎動不了
胃在脊椎前膨脹
就直接影響到胸腔空間
呼吸也直接變短淺
胸椎就更不動了

時間不用太久…
疼痛直接出現在附近的背和腰筋膜
酸感必然是持續的
因為應力是持續壓在筋膜上
不管是坐著站著

這個時候幾個方法可解決
1.吃胃藥/益生菌/禁食
2.有氧運動(偏激進

拉筋什麼的
只能暫時有用


#胃脹氣

Photos from Veronica Rehab's post 17/06/2021

大推🔆🔆🔆
Telic SiliComfy® 矽晶減壓彈力拖試穿心得

這次謝謝Telic SiliComfy® 矽晶減壓彈力拖的邀約試穿♻️
由美國知名舒緩鞋品牌 Telic 和馳綠22製夢所共同打造
近期也被 美國Footwear Insight 雜誌評選全美十大療癒健康品牌
他們完全主打用「回收廢矽晶圓」做成的鞋子

一開始我完全是因為環保材質所以才答應
並不知道他的設計那麼貼心😅😅

💙貼心1.
Telic SiliComfy® 矽晶減壓彈力拖並不是完全服貼地面的(看圖)
鞋子前端跟後端是圓弧往上翹的
這樣的設計幫助我們走路的時候增加往前推進力!
站著的時候重心會剛好在足弓位置!

💙貼心2.
鞋面有強大的足弓支撐
我的腳可以很服貼的跟鞋面貼合
走遠的時候足底是非常輕鬆的
足底筋膜不會過勞

💙貼心3.
由 SiliComfy® 打造的科技材質踩起來很有回彈力
試穿了1個月每天都穿它走路超過1小時
外型並沒有變形

💙貼心4.
防滑!!
這點超重要
尤其是給家中年長的人穿
(不過也可能是我之前的拖鞋不防滑所以有對比🤪)

💙貼心5.
鞋子的網狀面強化我的腳和鞋子的包覆度
雖然是拖鞋
但是穿起來不會鬆鬆的
要知道包覆度好的鞋子才能幫助我們減壓
穿過大號的鞋子會讓足底壓力過大
下班回家路上我也會換上這雙拖鞋
舒適地走回家!

總之這雙鞋適合...
🔗足底筋膜緊的人
🔗足跟痛在家不能赤腳
🔗站姿很差的人
🔗不太會走路的人
🔗走10分鐘腳就會累的人

附上連結有興趣的人可以深入了解

Telic SiliComfy® 矽晶減壓彈力拖預購連結:https://backme.tw/ref/tTl3N/

#久站族 #2倍耐磨止滑 #5分鐘快乾
#33趴吸震力提升 #馳綠22製夢所

備註:貼文照片為疫情前拍攝,現在都有乖乖戴口罩,也請大家注意身體健康喔!

這邊是一個物理治療小知識平台

我是一名物理治療師

我專長的運動:包含馬拉松 跳舞 自由重訓

我嘗試過的運動 : 網球 攀岩 桌球 ....

在這邊我想分享很有趣物理治療的小常識,大觀念,新研究等等等等

Videos (show all)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22:00
Tuesday 10:00 - 22:00
Wednesday 10:00 - 22:00
Thursday 10:00 - 22:00
Friday 10:00 - 22:00
Saturday 10:00 -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