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婷(小Po)

小Po(易思婷),AMGA Certified Rock Guide | AMGA SPI Provider。著有《上吧!玩攀全攻略》、《睡在懸崖上的人》、《我的露營車探險》等書。

Big Wall Climbing Course – 小Po玩攀攻略 12/15/2023

確定了,小Po明年要回台灣了,算一算,上次回台灣已經是2019年10月份。幾乎整整五年啊啊啊~~~在台灣的時間將是5/15~6/16, 2024

目前回台會公開招生的課程是大牆攀登,我根據以往的課綱做了些新增,見以下連結(https://littlepoclimbs.com/big-wall-climbing-course/)。目前確定的一梯為 5/30, 31, 6/1, 2, 2024 艾格探險會是主辦方,所以報名請洽詢 艾格探險 Adventure Taiwan

目前考慮也許想開設的進階課程(但如果興趣不高,也許就開不了,如果你對以下的課程有興趣,請留言,讓小Po知道是否有可能成班)如下:

1. 3rd/4th class terrain traveling and protecting (見玩攀一書第12章)

2. advanced anchoring(見https://littlepoclimbs.com/2023/10/anchoring-201/)

3. top rope soloing

4. advanced big wall climbing skills - 如top rope soloing for fix and follow、short fixing等。

Big Wall Climbing Course – 小Po玩攀攻略 對象:基礎多繩距課程結業者目標:攀爬Grade V,C2大牆路線的系統知識內容:人工攀登,橫渡,拖拉,繩索系統管理,策略等學員:二人成課、四人額滿

Big Wall Climbing Course – 小Po玩攀攻略 10/27/2023

不知道為什麼,近兩年來詢問大牆課程的朋友愈來愈多。所以把一些課程資訊重新整理一下。放上網站。也找出我九年前第一次在台灣教大牆課程,Dave整理的濃縮影片(哇!)之後當然也教了很多次大牆課程,但是就沒有攝影師跟攀囉

https://littlepoclimbs.com/big-wall-climbing-course/

想要上大牆課程的人有時會有些誤解,以為課程內我們就會爬大牆,其實是不會的。課程是教導要爬大牆所需要的總總系統操作。之後還得勤加練習,才能真的去爬唷。不過我重新審視過去的教學大綱,我會再加兩個項目:一是另一種爬空繩的方式(從探洞人口借來的),二則是加上使用省力系統來拖曳拖包(畢竟愈來愈多小個子想爬大牆囉)

此外,想要學大牆課程的朋友,一定要是傳攀者,且有攀爬多繩距的經驗才行唷!(兩人報名就開課,上限四人)

Big Wall Climbing Course – 小Po玩攀攻略 對象:基礎多繩距課程結業者目標:攀爬Grade V,C2大牆路線的系統知識內容:人工攀登,橫渡,拖拉,繩索系統管理,策略等學員:二人成課、四人額滿

LittlePo Climbs Introduction Video 10/25/2023

幾個學生跟我說,應該加個自介的影片。但說實在的自介影片實在很難啊,只好請Dave出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yl7oUUIdA

頻道上也加進之前Dave為我們的幾次攀登做的影片

LittlePo Climbs Introduction Video Hi my name is LittlePo, I am a climber based in Las Vegas, NV. I love to climb. I enjoy climbing gym climbing, sport, trad, aid, alpine and first ascents. I ...

玩攀讀書會—基礎知識篇—裝備篇—接近鞋approach shoes 10/15/2023

這週末沒工作,就練習做YouTube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Xm9ypz2zo
(請大家多給小Po意見!)

玩攀讀書會—基礎知識篇—裝備篇—接近鞋approach shoes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攀岩也不例外。不過選擇裝備時,一定要把格局放大來看。這裝備要用在哪?怎麼用?在做與攀登相關的決定時,Context很重要。這一集講approach shoes。為什麼要approach shoes,又怎麼樣做挑選的決定?

0:00 談攀岩裝備
1:20 Approach shoes
2:13 在什麼樣的地形需要使用approach shoes呢?
4:05 Approach shoes是介於健行鞋與攀岩鞋間,因應實際需要而產生的
4:41 挑選approach shoes的範例說明之一:Wind River Traverse
7:45 挑選approach shoes的範例說明之二:Big Wall Climbing
9:06 挑選approach shoes的範例說明之三:Red Rock Canyon
10:16 Approach Shoes在comfort與攀岩能力間的平衡
11:45 Approach shoes一定要能smear
12:34 小Po對許多不同approach shoes的評價
12:58 始祖鳥
14:50 Scarpa Mescalito Planet
16:05 Salewa Wildfire Edge
17:13 Butora Hexa
19:13 Black Diamond Mission LT
21:03 La Sportiva TX3

玩攀讀書會—基礎知識篇—裝備篇—接近鞋approach shoes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攀岩也不例外。不過選擇裝備時,一定要把格局放大來看。這裝備要用在哪?怎麼用?在做與攀登相關的決定時,Context很重要。這一集講approach shoes。為什麼要approach shoes,又怎麼樣做挑選的決定....

玩攀讀書會:介紹 10/10/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cVSaUDvYk&t=26s

一直想開讀書會,終於正式開始。第一本要和大家一起讀的書,自然是~~~噹噹噹,小Po的《上吧!玩攀全攻略》

小Po雖然攀岩有成,不過還是YouTube菜鳥,目前先求有,再求好,希望大家擔待。也希望大家和小Po一起讀攀岩書。

玩攀讀書會:介紹 一直想開讀書會和有興趣的朋友一起讀攀岩相關的書籍,第一本要讀的書自然是小Po的《上吧!玩攀全攻略》

10/09/2023

一直很想開Anchoring 201的課程,把所有anchor的概念都整合在一起。

目前坊間標準教anchor的課程,大部分都是教proximal anchors,比如說整合兩個bolts、或是3~4個pros(natural或gear)來組成anchor。這對初學者來說沒有問題。畢竟必須start somewhere。

不過當累積一定的經驗之後,對於anchor的了解應該要更透徹。比如說我在教SPI時,會教怎麼架top rope anchors,而根據地形、路線、風險管理與教學的考量有許多變化。細節上則會考慮如有卡繩的地形(比如變窄的裂隙)該如何克服,或者需要在路線上加上directional以避免攀岩者過渡擺盪或墜入不佳地形(比如說從岩面掉進gully裡)。而後者也和我教先鋒時會再三叮嚀,先鋒者經過的路段有顯著變化時,需要注意跟攀者的墜落軌跡與先鋒不一樣,必須使用裝備來照顧跟攀者。

也常常被問該如何尋找rappel anchor,因為許多人爬完多繩距路線後,要找rappel路線時,找不到anchor。我總回答,當rappel的時候,你希望你的rappel路線是怎樣的?rappel路線自然是愈exposed、愈乾淨愈好,因為at the end of the rappel,you want your rope back。如果rappel的anchor不近崖邊,那麼會增加拉繩的困難度,路線不乾淨卡繩的機率會更高。所以找rappel anchor要往exposed的地方找,但要前往exposed的地方會遇到懸崖這個風險,所以接近時一定要對自己的安危做好保護。一般就是架個anchor,讓繩伴保護到rappel anchor,再用rappel anchor保護繩伴過來。

而假設需要計畫外的撤退,怎麼架bail anchor?過去好多次first ascents的經驗,都需要使用有限的裝備來架下撤的anchor,因為需要降非常多段,裝備有限下,需要省著用,那麼該用多少?該怎麼測試?anchor需要架在哪裡?都要考慮。

當然大原則都是一樣的,就是考慮anchor該承受的force,fall line的軌跡,拉繩是否容易,且更提醒自己控制垂降過程的平順等。實做上則有許多變化。

不過不知道這樣的課程會不會有人來上?

Closer to the Edge: Climbing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09/28/2023

前一陣子在Nugget Climbing Podcast聽訪問Leo Houlding的那一集。其實剛開始有點沉悶,畢竟主持人熱衷的是sport climbing和bouldering上的performance climbing,對於Leo Houlding所從事的狂野探險式攀登不太懂得問問題。不過Leo Houlding本人的故事實在太精彩了。他的新書未讀先推薦(我想我大概是真粉絲):
https://www.amazon.com/Closer-Edge-Climbing-Ends-Earth-ebook/dp/B09482M3GB

其實我對Leo的探險沒有follow的很緊,但十年前我讀他在Rock and Ice發表的The Prophet那篇文章印象太深刻了,寫得太好了,是我讀過最好的攀登文學文章。我每讀一次哭一次。(之前有譯稿,可惜我找不到英文原稿,譯稿請參考:https://littlepoclimbs.com/2023/09/the-prophet-by-leo-houlding-translated/)

小Po十年前的讀書心得則參考:https://littlepoclimbs.com/2023/09/climbing-style-prophet/

聽該集podcast,以及重讀那些文章,我的雄心壯志似乎又被燃起,2019年後,我總是跟人說my big wall and expedition days are behind me,但never say never。哪一天也許再走進山裡幹一票也說不一定。

他的經歷、他的文章、他的書,強烈推薦給大家。不過一件蠻有意思的事是,每次聽Leo Houlding說故事,我都學到新的technical skills。他在Prophet那篇文章曾經說到因為anchor不佳,所以extend belayer,這個概念最後融入我在自己的玩攀一書中詳細討論因應factor 2 fall的一部分。

這次聽podcast,他說用fix and follow的技巧來帶他的孩子攀登。所謂的fix and follow是指leader到belay station之後,直接把rope fix 在anchor上,讓follower使用top rope solo的方式free climb該繩段。這是攀登較難的路線常用的approch,因為leader不belay,多了休息時間。

但Leo Houlding使用這個技巧,fix ropes之後,rappel下來與他的孩子side by side一起攀登(各在一條fixed rope上),這樣孩子不需要獨自面對攀爬中可能出現的狀況,心理的負擔比較小。但要注意的是帶孩子攀爬路線比較不陡,轉折較多,所以固定繩索時要特別小心,所以Leo Houlding在rappel下來的時候,必須多做處理,以避免固定繩出現磨繩的情境(我在教big wall climbing的時候都會特別強調fix rope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因應)。傳統使用fix and follow的情境路線較陡,較少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不過聽Leo Houlding這樣描述,我在想這樣的技巧,也許以後可能有機會(希望是不要啦)用在guiding上。

Closer to the Edge: Climbing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Closer to the Edge: Climbing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Photos from 易思婷(小Po)'s post 09/11/2023

找路;Route Finding

爬 long multipitch trad/alpine routes 你怕迷路嗎?很多人都說怕。怕找不到起攀點,怕在路線上走丟,怕找不到 rappel anchors,怕找不到路走下來。

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怕,但爬了這麼久,那份擔憂已經消失了,但常常必須提醒自己回到那個 beginner state,才能幫助對找路依舊戒慎恐懼的學生。

話說前兩天我帶爬 Red Rock 的 Crimson Chrysalis 1000ft 5.8+ ,經典線很難迷路,因為路線上總是滿滿都是 chalk ,但前陣子引起暴洪的大雨,把 chalk 都洗掉了。我大喜過望,好像爬新線一樣。

大方向還是不會迷的,因為路線基本 follow crack system 但 micro route finding 有幾處我還是停頓了稍微張望了一下,再繼續前進,因為好像隨處都可走一樣,但 rock quality 不甚好,我還是得找到路線上不是很密集的 bolts 。

幾個原則,

☆往上看,可以根據明顯的岩點,先串連出舉目能看到範圍的路境。

☆攀爬時,根據自己的體感,如果超過5.8的難度可以考慮是否需要修正。

☆畢竟是經典線,路線所經處岩壁會比周遭乾淨許多。

☆這條路線並非 R rating 的路線,如果爬兩個身高還無法放 gear 或看不到 bolt ,可能需要 reassess

☆手邊資訊有各個 pitch 的長度,可以估量是否快到 anchor 等等

The North Face presents: ALPHANE 09/04/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6GPpO37C4

昨天看了這部片,描述 Shawn Raboutou FA ALPHANE 的故事。

我非常喜歡看比賽,但開始看戶外抱石的片,還是最近的事,尤其最近聽蠻多promote Youtube 頻道 mellow 的言論,也不免好奇的多看了一些。

喜歡movement或者是喜歡抱石的,我蠻推薦這部片的,雖然個人覺得Danial Woods話多了一些XD。不過,重點是:Shawn攀爬的動作真是太流暢了,爬得真漂亮。

當嘗試的路線需要讓攀爬者做到幾近完美時,就會出現抱石者的代表特徵:反覆練習動作,單動熟練之後,練習 link moves,最後把完整的sequence行雲流水的做出來。

某一次聽Paul Robinson的訪談,他說他喜歡爬在他極限的抱石路線,因為他必須要做到幾近完美。

我抱石不久,大部分也只在室內抱石,但現代室內抱石就是講究動作。我個人的極限當然不值一哂,但process是一樣的。

昨天看完片我和Dave抒發心情說,抱石後,真的能體會為什麼抱石可以那麼addictive。因為磨磨磨,磨到自己的肢體終於能夠完美表達的那股感覺,真的很好。我想內分泌系統一定給了我們什麼很美好的東西。鼓勵我們反覆追求那滿足感。

這幾天帶的客戶是一個立志要完成Explorer's Grand Slam的人,他已經到了north pole,也爬了兩座 7 summit,已經定好下一座山是位於印尼的Puncak Jaya。他告訴我那座山是7 summits中最technical的山,所以要學一點rock climbing,一點rope skills。所以我做了一些閱讀,看看那裡的guides都是怎麼guide那座山的,教他怎麼aid、怎麼使用不同裝備來rappel、怎麼tyrolean traverse等。

早期我的目標都是alpine,都是長路線,也幸好我有那些經驗,我可以以很理解的態度來幫他客製化課程。他問我是否曾想爬Everest,我說不,我跟他說應該問我是否想爬Trango Tower。

Mountain climbing、Big Wall Climbing、Sport Climbing、Bouldering、Comp Climbing,都是climbing。攀登的世界很廣闊,從很小的規模到很大的規模,但各個displine要做到極致,需要注重的訓練是很不一樣的東西。

說到底,實在很幸運能栽進攀登的世界,也在攀登世界的各個領域有某種程度的沉浸,能夠體會攀登界中不同領域的人想要的東西。而每種追求都很美。

The North Face presents: ALPHANE The North Face team returns to Switzerland with the goal to establish cutting edge first ascents. Shawn's ascent of Alphane is the first proposed 9a in Switz...

01/15/2023

這篇文章也許有點「硬」,主要是我觀察到許多這樣的情況,也覺得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傳攀時,延長VS不延長?

傳攀者通常會攜帶所謂的alpine draws(兩個無鎖鉤環+60公分長的繩環),一般情況下長度約等同quickdraw(快扣)但可視情況調節長度,常見的是不展開的10公分,以及全展開的30公分,也可以對折為15公分等。

運動路線的建立者通常會注意讓bolts的位置連成一線,所以運動攀登者可以使用長度不能調節的快扣,但有時候當bolts的位置不是那麼理想,也可以添購長快扣,或使用alpine draws來幫助繩子的流動順暢。

傳攀者需要自放保護點,由於保護點裝備具有方向性,且必須依照岩壁提供的條件來置放保護點,所以常需要使用繩環來克服一些限制。

微觀上當裝備可能因為繩子移動而改變原本置放條件時,常會在裝備上扣上alpine draw來延長(這裡的「延長」是指加上alpine draw後真正的墜落制動點,從保護點裝備本身延長到alpine draw的終點。)因為alpine draw使用的繩環是軟材料,所以可以吸收繩子移動的動量,不至於讓保護點被拉出。

巨觀上為了讓繩子移動順暢,傳攀者也會恰當延長某些保護點,因為繩子若遲滯,過多的摩擦力會造成先鋒者攀爬困難,給保護點裝備預期外的受力,以及減少吸收墜落衝擊的有效繩長等。

關於傳攀許多的理論和操作,可以參考拙著《玩攀》一書。

這裡要談的是個人認為大多數的傳攀者有過份延長的傾向。不久前有個客戶使用我的裝備先鋒某多繩距路線(個人爬過該路線多次),他很驚訝我只帶了六個alpine draws以及兩條120公分長的繩環。他說他一般都會帶上10~15個alpine draws。但他也不是我第一個看到喜歡攜帶許多alpine draws的人。基本上我輔導過的許多先鋒者都有一樣的傾向。而個人回憶我自己第一二年傳攀時似乎也有這樣的傾向。

多用alpine draws並不算是很嚴重的毛病,但是否真的必要?多多延長是個很保守的決定,大部分人都覺得延長後就不用擔心許多問題(見上述),所以如果不是很確定那就延長吧。但如果老這樣想,會產生依賴性,且會有幾個問題:

延長後制動點改變,新的墜落軌跡是否依然安全?

Red Rock的多繩距常見遠超過半條繩長的繩段,以一個50公尺長的繩段來看,如果每3-5公尺放一個保護點,若個個延長就需要10~17個繩環,攜帶過多裝備會影響行進速度和增加整理裝備的時間,那麼這個保守作法能得到的可能效益是否值得?

此外,我個人經常強調傳攀基本上就是個decision making的過程,每個decision都要有目的。這是個很基本的訓練,因為若在每次攀爬都練習怎麼做決定,在真正刀口上才容易做出最好的決定。

我經常看到喜歡延長的攀登者,似乎在選擇何處該延長時並沒有一致性。也許就是當下用完了alpine draws或者是當下覺得似乎該省一點用,所以選擇不延長,但有時候偏偏該處正應該延長。

又比如說我常問學生你覺得這個pro怎麼樣?maybe不應該是個回答。每一個決定在當下都有理由,每個action都是自己做出的最好決定,這樣才可以無負擔的繼續往前進,要不然累積起來的maybe和perhaps會吸乾攀登者的心理能量,進而影響整體表現。

Born to Climb: From rock climbing pioneers to Olympic athletes 01/11/2023

剛看完一本小書Born to Climb。作者Zofia Reych出生波蘭,目前居住在法國的抱石聖地Fontainebleau。

這本書是本輕快的歷史書,一路檢視攀岩從起始到進入奧運的脈絡。就像Amazon上的介紹所說的一般,「Zofia offer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some of the pivotal moments and outstanding individuals of the sport.」雖然是本歷史書,但每章自成一格,點到為止,有時反而會有點意猶未盡,希望作者再深入講多些故事。

我是來到美國才開始攀岩,第一年攀岩2007年,和朋友看了大螢幕Chris Sharma的King Line。隔年2008年閱讀雜誌文章Alex Honnold free solo了Moonlight Buttress在攀岩界初露頭角。個人對美國攀岩的歷史雖不敢說如數家珍,但攀岩生涯充滿了美式文化與想像。比如說dirtbagging、vanlife、Yosemte big wall climbing、憧憬遠征海外的alpine first ascents,早期也會說outdoor climbing is king、熱烈討論to bolt or not to bolt等等。

所以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好的收穫就是從歐洲人的視角看攀岩,也看看作者本身怎麼論述美國的攀岩歷史,再重新檢視攀岩。

目前在攀岩這一塊,我專注的面向已經改變。早期也許是移民也許是新進入這塊領域,總是想fit in,所以主流覺得是棒的我也要嘗試並從事,讓climbing define my life。當時也總覺得climbing非常特殊,不只是運動,更是life style和人生哲學,但浸淫更久了就覺得climbing和其他領域並沒有什麼不同,也在很多地方充滿矛盾。比如說似乎在每個國家climbing都有anti estalishment的fu,但裡頭的大老依舊會沒事定下規則呼籲後來人遵守,許多規則的確有其道理,但也有許多BS的random ethics,比如我就不了解美式yo-yo的必要,或者是早期帶有輕視字眼的hangdogging,或sport climbing is neither的論調。

當然climbing對我來說依舊重要,上文說到攀岩和其他領域沒有不同是指只要人對某個領域有了愛有了執著,都會在從事過程觸機領悟人生。而我依舊讓climbing guide my life,自然所有的領悟都與攀岩相關。

攀岩帶給我許多fear,這裡指得不光是攀岩領域常說的fear of falling、fear of height、fear of performing in front of other people。一個一以貫之的fear是我總覺得我時間不夠,我一直到了30歲才開始攀岩,我老怕時間不夠,山不會老,石不會爛,但我的青春會愈來愈遠。現在我不再追求first ascents,專注在攀岩的動作和強度,希望能學習更多的movement爬更難的路線,但也已經坐4望5,在physical demanding的嚮導工作之餘,雖然還是努力訓練,但效率敵不過青春肉體,而是否到了某個歲數會發現進步不再是可能?

但諸如此類的imposter syndrome,如果沒過渡沉溺,倒是督促自己進步的動機。作者雖然已經是V10的戶外抱石者,但書中穿插的小故事都是過去的攀岩蠢事或是epic stories。而的確當我成功完攀了某個proj,也許稍微fist pump,稍微目框含淚,然後就開始想下一個proj是哪一個。回頭往事最深刻通常不是登頂,而是type2 fun的旅程。也許攀岩者的fun就是交織在無數的falls,並在許多fail and try again中感覺存在吧。

而綜觀攀岩歷史上,我最喜歡的恐怕還是攀岩者總要挑戰the status quo。自然這也不是攀岩界獨有,勇於挑戰過去的陳屙,才是時代進步的契機呢。

Born to Climb: From rock climbing pioneers to Olympic athletes Born to Climb: From rock climbing pioneers to Olympic athletes

12/08/2022

最近常想what makes a guide a guide?從個人的工作經驗,以及觀察其他guides工作的情況,以下是我想到相較於recreational climbers,guides有更多思考和計較的地方。

1. Guides一定要思考followers怎麼fall,因為這是嚮導的責任。followers墜落的軌跡有時候和leader不一樣,如果不處理,可能會造成followers的心理障礙,若墜落則可能會因為撞擊讓follower受傷或是難以回到原本的攀爬路徑。

2. Guides的rope management必須流暢。我們常戲稱guide的job description是move rope around。而因為常與繩子為伍,若沒有系統沒有效率,就是超時工作。常見的rope management相關的議題,如guides只要有ledge不管面積多小都會盡量運用,來避免lap coil。也會善用rope bag或是saddlebag來處理rappel lines或tag line。每個guide也一定會做出漂亮且紮實的rope coil。

3. 對rappel過程的處理有更多的想法,比如用較佳的rope management來避免拋繩,叮嚀不讓twists產生,prefer single rope rappel over double rope rappel,注意拉繩的角度和速度等等。guides的職業傷害第一來自belay;第二來自rappel之後的拉繩。所以繩子與繩子以及繩子與地形間沒有額外的摩擦力對guides來說是很重要的。此外rappel若繩子沒下來等於更多額外的工作,自然會更加當心。

4. Guides對於rock quality和loose terrain更特意留心。因為那是hazard,而guides的責任一大半都是risk management。falling rock可能會造成下方攀岩者的傷害,若approach或是descent時走在鬆散的talus或scree上,guides也會特別注意踩在哪裡或是哪裡需要加重壓力,才不會啟動滾石,除了避免自己失足或受傷外,也不會造成下方climbers的障礙。

5. 在belay stations極少有不必要的逗留。guides進出belay stations極快,通常是planning+架站時給予自己足夠的工作空間+良好的rope management+善於分配工作已達到多工的目的等技巧,快速進出。

6. 爬多繩距時guides對break pitches的考量不一樣。很有可能因為team comfort,溝通便利度,以及是否需要coach climbers或是在必要時提供協助等考量,break the pitches short。雖然多一個belay station,就多一次轉折,但guides在進出belay station應該要很有效率,所以當其他條件比較重要時,自然會做出多架一個站的決定。而這也是爬傳攀多繩距的優勢,就是哪裡都可以架站,不需要拘泥。

12/04/2022

感恩節前在Red Rock教了四天的大牆課程。

已經很久沒教大牆課程了,主要原因是大牆課程是進階課程,不是那麼好招生。大牆課程要求學生有相當的傳攀能力,且有多繩距攀登的經驗。要不然很難理解並吸收大牆課程中許多的技術元件。四天並不是很長的時間,一般目標都是以The Nose路線為假想敵,給予學生所有必要的工具,課程後若是持續練習操作,絕對登頂有期。(關於大牆課程的內容,可以參考拙作《上吧!玩攀全攻略》第15和16章。)

也因為如此,課程結束後,我給予學生最後的勉勵Keep practicing, then the hardest part of climbing a big wall is leaving the ground。意指只要願意離地,登頂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爬成熟的大牆路線,其實沒有太多的未知。準備充分,一步一腳印,實在沒有理由登不了頂。但是在未離地前繩隊可以對該條路線有太多的想像,也許這兒會出錯,也許那兒會不對勁,愈想愈多疑慮,而尚未離地時要放棄太容易了,所以決定回家再多練習。大牆夢依舊是牆上的那張海報。

覺得自己準備尚不充分,進入新領域前的猶豫,這我也有,能舉得例子太多了。誰不害怕?但總得踏出第一步。雖然第一步甚至到第十步都不甚完美,搞不好到了整個project結束了,都覺得自己的表現都不盡完美。但似乎都比第零步好多了。當然不是鼓勵毫無準備,暴虎馮河的衝。但既然準備了,不試試看怎麼衡量自己的準備究竟夠不夠呢?

我的課程大綱

Overview
Big wall climbing definition
Understand rating
Typical procedure of big wall climbing
Scope of the course

Leading
Gear
Aiders
Daisy chains
Rack
Hooks/pitons/camhooks etc

Low angle aiding & traverse
The rhythm
Procedure
Steep aiding
Tension Traverse
Pendulum
High-stepping
Bounce Test
Set up a fixed line

Following and Cleaning
Gear
Operate/understand ascenders
Low angle terrain
Steep terrain
Cleaning
Pass jumars
Re-aid
Back it up, how?
Lower out

Hauling
Gear
Haul bag
Swivel
Docking line
Haul line
Progression capture device
Pack and set up a haul bag
How to haul
Trouble shooting when the haul bag is stuck
How to rappel with a haul bag

Station Management

Other

Preparation and Strategy
Communication
When nature calls
Understand topo
Setting up a portaledge while hanging

11/03/2022

還記得第一次成功登頂的未登峰是2012年格聶山區的喀麥隆。回想當年我只能勉強算是挑戰首攀的實習生。Dave在條件許可下,盡可能的讓我先鋒,畢竟許多經驗若不站在前頭是學不到的。但在一片廣闊光滑的花崗岩壁下我猶豫許久,十足十體現登山文學中的陳腔濫調「frozen underneath sea of granite」。Dave耐心等候直到瞬息萬變的天色不再容許躑躅,他不由分說開始領攀,並囑咐我climb when the rope comes tight。就這樣我們兩人simul climb大約500公尺的距離。大部分的攀登都是所謂的中等難度,並非超過當時我的能力範圍,但我猶豫因為我不知道該往哪走。

猶豫恐怕是攀登者的共同經驗,小到單繩距路線或是抱石問題,點在哪裡?該怎麼爬?還記得某次看世界杯比賽,解說員說,運動員不確定beta,但終究要commit,大部分go for it的結果都是positive的。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在路線上從容思考的餘裕,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身體會累,天氣會變,我們必須做決定。選了這條路,我們不知道其他路的風景,也許這條路並不是最佳選擇,但也許依舊達到想要的結果,或者必須退回起點重新再來,但如果沒有決定,結果就是坐以待斃。

隨著攀登經驗的增加,我「找路」的本事自然愈加純熟。現在若進到山區,我有把握找得到路上去,找得到路下來。前一陣子讀了許多認知學的書籍,提到專家對於熟練的領域有所謂的直覺,這直覺是多年經驗的累積,當年有許多試誤許多分析,最後似乎不需思考,一擊就中。引用看到的一段話:In most cases, the skill is not the result of conscious reasoning but pattern recognition. … It's a feat of perception and memory, not analysis. .. before a conscious thought can even enter his/her mind, the [expert] knows the answer.

一次聽podcast訪談arguably one of the best sport climbers in the US, Jonathan Siegrist。他也提到這個概念,pattern recognition,他說多年red point sport climbs的經驗就是讓他累積pattern recognition的能力。

參與嚮導考試時,有個評分項目是考量嚮導的mountain sense。與其他項目諸如risk management或是technical skills,mountain sense感覺相當抽象,但身為嚮導自然必須具備mountain sense。攀岩者也常說「岩感,」岩感也是大量累積出來的。而世界杯的參賽者還說會常看climbing holds的目錄,也算是訓練的一部分。

Alex Honnold Completes Huge Red Rock Traverse - HURT - Gripped Magazine 10/20/2022

前兩天又看到Alex Honnold在紅岩谷(Red Rock Canyon)爬爬走的消息。當然這也不是第一次了,目前定居Las Vegas的Honnold經常沒事就去solo條線,到頂後再traverse,找到另外一條路線down solo下來。只是前兩天看到的消息solo-traverse的規模更大了。

對於熟知Red Rock路線的我,看了自然咋舌,不過和先生Dave談論這事時,我說,「看來他最光輝的攀登生涯 is behind him。」這句話倒沒有貶意,在Honnold完成畢生心願free solo El Cap之後,聽到一次訪談,他說那大概就是他最後一次的big solo了。說實在的我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隨著攀登生涯的馬齒徒增,深深感受到人生在不同的時段上,對於什麼是重要有很不同的看法。也許真的有那麼個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climbing is everything,但是到了某個階段後,別的人生規劃別的遠景的重要性就凌駕到攀登之上了。

看紀錄片Alpinist時,我曾想如果 Marc-André Leclerc 能夠倖存過「除攀爬無大事」的階段該有多好。Honnold和Fitz Cahall共同主持的podcast Climbing Gold上一季講的主題是Risk。訪談Steve House的那一集給我的印象相當深刻,當年Steve House也是進進進,但一次在山上瀕死的經驗讓他改變良多。

不是山變了,不是攀登沒有魅力了,只是人在前進,發現了人生中其他的東西,而climbing is not everything。

我的上次遠征也不過是2019年夏天的事情,但已經感覺好遠了,偶爾還是很懷念那些在山裡吃苦的日子,硬要挑一個最懷念的,大概是2017年的Wind River Range Traverse,似乎就是個20天的快樂回憶(自然不完全是,也差點被落石弄傷,把Dave嚇壞了,兩人等天氣時還在帳棚裡吵架等等)。但在山裡的滋味,一座山頭一座山頭的爬,怎麼想怎麼美好的樣子。但Dave說,他不再alpine了,我也覺得那些alpine first ascents的日子大概是behind me吧。不是沒有攀登目標了,而是對risk的看法改變了,此外,若待在帳棚裡除了等天氣還要想家裡的兩隻貓,實在太難熬了!喵~

Alex Honnold Completes Huge Red Rock Traverse - HURT - Gripped Magazine "Alex had put in the work and delivered a proper Herculean effort that brought him to finish line after a 32 hour push," said his wife Sanni McCandless Honnold

09/24/2022

才記起要分享礎豪的這場分享會,結果有點晚啦,已經額滿了。是不是敲碗讓礎豪再分享一場?XD

最近讀許多關於腦的書籍,說是人腦喜歡幫事物分類。在攀登上已經存在許多分類,像是傳攀、運攀、抱石等等。不過我最近最喜歡的分類是adventure climbing 和 performance climbing。

我在定居拉斯維加斯前執著的攀登就是adventure climbing,所以想盡辦法到各地嘗試建立新路線、從事expedition style的alpine first ascent;後者則是我現在比較常做的,訓練訓練、練習練習,期許能爬更難的線,且能在簡單的路線上做到行雲流水。

兩類的攀登都非常有趣,難分軒輊。在adventure climbing上,我覺得最引人入勝的絕對是decision making。而既然做決定,當然不可能每次的決定都完美,而是大部分的決定都不完美,但你也不能不做決定,因為必須要有行動,而不能駐足不前。一路做決定自然會犯錯,而這些錯誤就變成下次做決定的養分。所以聊這些錯誤是很有意思的。很開心新生代攀登家礎豪站出來分享他的經驗。

NORRØNA 戶外講座︱楊礎豪-五個失敗的攀登經歷分享

成功攀登的故事有千百種,但你聽過攀登失敗的故事嗎?
在戶外探險的路上,基於天氣、食物、裝備、風險、身體狀況、攀登計畫等種種考量,撤退有時是不得不為之的策略,因為活著回來是最重要的事。

活著回來,才能檢討和計畫,活著回來,才會有下一次的攀登。

本月邀請到有"台灣肌器"之稱的楊礎豪來分享他在海內外攀登經歷中五段失敗的攀登故事,歡迎對戶外活動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聽礎豪的精采故事!

🚩澳洲篇-打工度假,身上只剩台幣七千元的攀岩流浪生活
🚩中國篇-雙橋溝被武警趕出山的攀登故事
🚩台灣篇-台灣溪谷被以國安法控告的溪降之旅
🚩法國篇-阿爾卑斯山的白痴亞洲人傳奇
🚩台灣篇-2020針山大岩壁攀登的撤退救援事件

講座時間|2022/9/28(三) 19:00~20:30(18:30 開始報到)
講座費用|$400元
活動人數︱限25人(已額滿,敬請期待十月兩場精彩講座)
報名網址︱https://tinyurl.com/2hwaxy99

講座地點︱NORRØNA 新竹門市 新竹市東區關新北路18號
交通資訊︱高鐵新竹站步行至台鐵六家站約1分鐘,搭乘至新莊站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門市

09/24/2022

上週接了個名稱為BIPOC mentorship day的工作。簡單來說是針對BIPOC人口中想要成為guide的人一些指導。

在美國這兒,傳統上大家想到guide一般都會想到白人男性,女性的guides自然年年都有增加,但不少女性都還是有上嚮導課程時,自己是唯一女性的共同經驗。更不要說非白人女性了,更是少之又少。我去參加AMGA年會時,曾有印象看到幾個其他的亞裔女性嚮導,但不確定她們是不是像我一樣是第一代移民?

話說回來,這個課程對我來說不是很簡單,主要是學員的背景很不一樣,有的僅是SPI(Single Pitch instructor),有的已經上過第一期的Rock Guide Course了。而mentorship嘛,自然要想點一般課程內很難cover的內容。章程很明確的technical skills很適合課程,但mentorship個人覺得需要分享實際工作經驗上萃取出來的decision making的思維。

早期我有許多SPI的經驗,目前則是全職在Red Rock當guide。其實single pitch terrain和rock guide terrain的差別很大。前者一般帶的人數較多,但集中在單繩距的地形;後者則頂多帶上兩人,需要爬多繩距。

單繩距環境有單繩距環境的挑戰,尤其是在教學的地形比較複雜的時候,怎麼樣能夠在最快的速度內架設好足夠數量的top ropes,並在同時做好group management,並不是那麼簡單。個人覺得在美國我前一陣子才去的Vedauwoo,以及和Vedauwoo地形類似的Joshua Tree,難度算是高的。Red Rock的單繩距環境則相對簡單。

而多繩距環境,除了基本的risk management、route finding、rope management以外,multi-pitch上的各種轉接比如parallel轉caterpillar、caterpillar轉parellel、上攀轉rappel、上攀轉short roping再轉rappel再轉short roping必須要熟練且知道什麼時候適用哪種系統等等。如果地形複雜,會有許多decision making,該怎麼做決策?

此外guides也常需要deal with其他的使用群族,有些人一看到guided groups就不太開心,因為覺得這個group一定會佔用資源。所以在單繩距環境時就需要注意到這一點,不要霸佔該個crag,不霸佔熱門路線,top rope爬完就要速速拆換等。

帶multi-pitch,尤其現在在Red Rock peak season都是人滿為患的情況下。超車的情況經常出現。我個人都會push clients早起,第一組到路線底下是最好的。要不然怎麼超車,該怎麼超車就是藝術。

當天練習了一些technical skills,做了一些經驗分享以及Q&A,算是圓滿落幕了。這樣的課程對主辦方AMGA來說也是嘗試,估計以後還會繼續推這樣的課程,大家都在思考該怎麼設計課程讓它更好。

其實個人的觀察類似這種mentorship課程,對於比較serious的recreational climbers其實也很有用。許多人想要帶朋友出去攀岩,該怎麼樣在地形複雜的情況下,能夠確保自己安全且又快速架繩。或者是攀爬多繩距路線,怎麼樣轉換才有效率,該如何顧及risk management快速通過技術性不高但是需要保護的approach以及descent的3rd、4th class地形。

這樣的課程我並沒有看到許多人提供,大部分的課程都是教人如何架top rope,或是如何multi-pitch。也就是針對該主題的初階課程。而上述的課程,是要在上了初階課程後,累積一些個人經驗後,想要再上一層樓的課程。當初我也是當了我先生以及其他guides的mentee才學了許多寶貴經驗的,而我覺得相當有用。但一個帶一個實在不是太有效率,能夠做出恰當的就算是小班制的課程還是好的。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Gym/sports Facility in Las Vegas?
Click here to claim your Sponsored Listing.

Address

Las Vegas, NV

Other Sport & Recreation in Las Vegas (show all)
Wakesports Pro Wakesports Pro
Las Vegas

Your #1 stop for Wakeboard, Wakesurf, Wakeskate and Waterski instruction in Las Vegas

Fitness in Motion Fitness in Motion
Las Vegas, 89138

"Integrating physical, spiritual, & mental health for Balanced Wellness to last a lifetime"

Tour de Summerlin Tour de Summerlin
Las Vegas

Tour de Summerlin is a non-competitive bike ride in Las Vegas, NV. 80, 40 & 20 mile routes complete

WHEEL D' BEAST MTB Team WHEEL D' BEAST MTB Team
Las Vegas, 89178

Wheel D' Beast is a NICA Composite mountain biking team of middle / high school age students

Bluff the Planet Bluff the Planet
Las Vegas

Bluff the planet

Seabolt Defensive Concepts Seabolt Defensive Concepts
Las Vegas

Providing education focused on Home Defense, Conceal Carry, and Firearm Basics. USCCA certified

Precision Training Precision Training
Las Vegas, 89139

We are a fully licensed firearm training center. We provide CCW, Firearm Training, Safety Courses, Beginner basics, PILB and more.

Red Rock Motor Club Red Rock Motor Club
2250 Red Springs Drive
Las Vegas, 89135

A free monthly sunset social event Friends of Chef William Pfersching and all their cars at the exclusive Red Rock Country Club in Las Vegas Nevada.

Zorts Sports. Zorts Sports.
1094 E. Sahara Avenue
Las Vegas, 89104

Zorts Sports is the Ultimate All Sports League, Tournament, & Team Sports Management Solution. Alway

The Nevada Grappler The Nevada Grappler
2000 Las Vegas Boulevard S
Las Vegas, 89104

Help the Nevada Wrestling, Grappling, and Combat Sports Community Share Results, Event or any and All Wrestling, Combat / Grappling Updates, or Post Contact for Free Agent Needs, W...

National Finals Rodeo 2020 National Finals Rodeo 2020
Las Vegas, Nevada, United States, Sunrise Manor
Las Vegas, 88901

We are in no way affiliated with the PRCA (Pro Rodeo). All and any copyrights, trademarks, trade names used within this web site are for descriptive purposes only. We are able to p...

Vegas Valley Wolfpack Baseball Club Vegas Valley Wolfpack Baseball Club
Las Vegas, 89149

Vegas Valley Wolfpack Baseball Club offers the highest level of instruction and player development, with a community minded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