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師陳冠志-人健人愛增長健識
以物理治療師的觀點分享與健康和運動相關的訊息
『肩部夾擠』
昨日講座時和同學討論到了肩夾擠這個題目,從介紹內外夾擠的區別(圖2)、治療介入的重點差別、運動訓練的重點。最後在運動訓練中討論到需要訓練旋轉肌群、肩胛骨穩定肌群、脊椎排列調整,大家平常常用的動作是什麼?為何?
這次想分享的主題是針對外轉肌群當中的運動訓練介入方法分享。
旋轉肌群當中負責外轉的棘下肌(infraspinatus)、小圓肌(teres minor)既要負責做出外轉的動作,又要於動態當中穩定住肱骨頭,許多研究都在琢磨如何有效地訓練外轉肌群
1. 減少後三角肌,相對徵招較多棘下肌 -> 擺在彎曲45度下作外轉
三角肌解剖構造關係,收縮時容易產生向上分力(圖3),使肱骨向上撞擊尖峰減少肩峰下空間(Jang et al., 2014)
2. 各種常見訓練外轉的動作(圖4),其中側躺下動作在EMG上收到最大的發力程度,臨床應用可延伸考量趴姿下不利於外轉肌誘發,站姿下手舉越高有越多的三角肌使用(如圖5),因此考量個案需求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選擇動作時考量到當下環境的方便性,個案能不能完成擺位(側躺、趴、直立),目標性是要單純旋轉肌,還是更進一步在復健階段後期需整合整體肌群共同發力。
我喜歡收集不同研究結果,來了解動作之間的差異帶來不同的訓練效果,碰到不同的狀況時能想到較適合的動作給予我的個案最有效的運動治療。
有感而發po了這篇,平時實在有太多講座需準備,知識是無價卻也有價,有段時間在思考別人花大錢請我去教課,我如果在公開平台發了,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但創作整理者是我,我還是想發,久違的更新資訊,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歡迎私訊我討論更多!
#運動治療
#專業領域分享
「翱戈Avocco寬楦頭跑鞋」
第一次業配文,真心推薦好看好穿👍
Avocco Catalyst催化劑偏向於大眾化需求,下調了中底和外底的硬度,加厚鞋墊的同時,還將拉邦中底布改成沖孔EVA,使得上腳感受非常柔軟舒服。
為了兼顧輕量化,在受力面積較大的部位佈局橡膠,同時採用細齒紋底花,能夠提供很好的抓地力,測試了綠道和瀝青路,均有很好的防滑性能。
Avocco催化劑188跑鞋優點
1. 中底雙層結構製成,分為上下兩塊超高彈Phylon配方材料,採用Gigagrip品牌中底,上層硬度較軟,使得腳感柔軟。下層中底比上層硬5°,可以提供更好的鞋底支撐性,良好鞋底支撐及寬掌使腳趾自由舒展,有利於長距離跑步
2. 低趴的設計風格不同於市面流行的滾動設計,使鞋底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更大,整體更加平順,使得穩定性能異常突出。
3. 防側翻表現優良,減少因小腿力量不足導致腳踝扭傷風險,疲勞的長跑後半段來說非常適用
4. 低落差設計,前後掌落差是5毫米,是對改善跑姿的堅持。目前市面上動輒15毫米甚至20毫米的前後掌落差,確實能夠給人一種往前的躍動感,同時也收割了很多跑者“提高配速”的錯誤認知。
5. 創新性的透氣鞋面和鞋面的支架包裹系統,經過長達10天140多公里的測試,確實使腳掌在鞋內有充分的舒適感,對於重視透氣性的跑者這個夏天值得入手一試。
- 跑步的本意應該是追求健康的一個過程,高落差確實很爽,但跑的時間長了、距離長了,就會有一種穿“女士高跟鞋”的感覺,對蹠骨容易形成壓迫導致疼痛。
- 通過長距離的測試,這樣的落差讓腳底前後受力更加均勻,有裸足跑步的感覺,對於改善跑姿非常友好。
蝦皮現在新款活動促銷
[Avocco] 188催化劑 專業寬楦慢跑鞋 透氣極輕 輕度越野款 | 蝦皮購物 與實體通路同時出售庫存較波動,急件聊聊再下單 有貨1-3天出貨 謝謝! ——————— 全新一代Catalyst催化劑,號稱“會呼吸”的跑鞋? AVOCCO翱戈發佈了一款全新設計的跑鞋【Catalyst催化劑】 產品針對透氣性能深入開發,讓.....
感謝邀請,台北大安區運動好處去
運動皮質區 體適能訓練所 Motor Cortex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McKenzie method is not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ub)acute NSLBP.”
🥱
📄 http://ow.ly/NA3650OrQU2
「醫者 , 醫心」
今天小如跟我說:「我放棄游泳測驗了,我選擇放過自己,我很開心你也支持我的決定。我覺得當我放下後,我的症狀自己就好了很多耶!」
她是一位游泳教練,過去一年為了一張證照努力練習四式
希望自己的成績能達標,為自己工作加薪以及肯定自己
但她手長年輔助修正學員正確打水、長期訓練
肩膀、手肘、手腕近期不只有神經麻木、疼痛
連動作都沒有力量完成,她的訓練每況愈下。
幫助小如說實話對我來說是困難的
我要照顧她當下的症狀,討論她的訓練計畫
不只身體的難受,還有心理的挫折與沮喪
並鼓勵她持續為自己身體做出對的事讓症狀好轉
---------------------------------
物理治療師工作時必須兼具理性與感性
學會耐心傾聽別人的不適,接住困難
聽完後問出可能造成現在症狀的原因
邊聽邊問邊思考接下來要做的評估
評估完成自己的假設問題如何形成後
開始進行你覺得能夠讓人恢復的治療方式
並且告訴別人他身體發生什麼事情
為了避免壞習慣持續影響病情
回去後必須做哪些改變
----------------------------
如何治療有效,達成病患的期待
對我來說其實是很困難的
因為我要聽懂、問好、評估對、最後要「猜對」假設
甚至在衛教時還要能讓病患理解他的身體發生什麼事
要說服別人是不容易的,尤其自我意識強的人
治療時為了能好好安撫病患受傷的身心
在初期時往往換得自己身心俱疲
身心往往會互相影響,我們都是人
今天剛好透過小如的故事有這工作感觸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故事,歡迎跟我分享
#物理治療師 #傾聽 #理性與感性 #同理心
「工作小記」
今天上完嬋柔體驗課
下課後我就趕著搭車回台中
上車後看到群組的訊息說
「嬋柔體驗學生下課後直接買10堂課,她很喜歡」
勾起了當初我對它的回憶
2019年初我也是體驗後很喜歡,跑去報名師培
在2019/6月開始了學習
最初因為喜歡它而報名
再來是因為我的啟蒙老師Candy老師引發興趣
讓我最後能完成整個階段的師資培訓
勾起興趣很簡單
持續熱情去學習卻不容易
看到很多在教室的人,因為喜歡它而花大把時間鈔票去師資培訓
很高興我也有把這份感動延續給跟著我上課的人
I love my job
#嬋柔運動
#體超全人運動團隊
「運動生理篇 - 本體感覺接受器」
前陣子在健康講座中分享了平日伸展的小技巧,
提到利用身體內本有的反射機制
使肌肉更有感地被放鬆延展。
本體感覺接受器於關節、肌肉、肌腱當中,
幫助我們大腦在空間中定位身體
即使閉著眼睛我們也知道手、腳、身體是在哪個角度
此外它也可以偵測到活動時的「長度」、「張力」變化
肌梭感受肌肉長度變化
高爾基腱器感受肌肉張力變化
肌梭:
想像上一次差點腳踝翻船,落地時
腳踩到地板的瞬間,馬上就把腳掌給踩回地面
這就是肌梭產生了功能,感知了長度迅速被拉長
立即讓腓骨長肌等肌肉用力,避免翻船受傷。
高爾基腱器:
回憶上一次搬重物,手捧著東西
但手漸漸沒力後,手肘慢慢打直
因為二頭肌等彎曲肌群開始疲勞
身體避免肌肉、肌腱過度負荷而讓它放鬆。
小結論:
肌梭:長度被拉長,誘發同側肌肉
高爾基腱器:肌肉負荷過度,抑制同側肌肉
很喜歡了解這些身體內本有的原理,
讓我們在達成目的時能更有效率完成。
#肌動學 #解剖學 #臨床應用 #物理治療師 #放鬆
校園健康講座邀請,謝謝老師
112/3/4講座邀請- 柔道運動傷害防護
睡覺佔了我們1/3的時間,睡得好讓你精神百倍;睡不好讓你身心疲憊。
有沒有以下經驗:一覺醒來,本應精神飽滿、身體輕鬆,反而卻覺得疲累不堪,關節僵硬肌肉緊繃,最慘的是頭一轉,一陣劇痛傳來,發現落枕了?
許多人總覺精神不好,越睡越累,除了生活中的壓力大讓精神受影響,也可能是因為睡姿錯誤造成。
每天要躺在床上8小時,可以想像如果長時間維持錯誤姿勢,身體會有多難受。
常見錯誤睡姿
1. 手臂亂擺:側躺時以手當枕頭讓腋下長時間處在被壓迫狀態,這區塊連同脖子側邊是重要的三角區域,有非常多血管神經通過,所以長時間的壓迫會讓神經缺血造成麻木、無力。仰躺時雙手舉高如投降,前側胸口處長時間牽拉、後側肩關節壓迫,容易使肌肉骨骼系統造成損傷。
(圖2、3)
相信不少人常常睡醒時感到手麻木刺痛,這是長時間壓迫造成神經缺血所致,所以睡覺前把自己手擺好是重要的好習慣,尤其是宿醉的朋友們殘存的意識請把自己擺正,以免起床後樂極生悲。
2. 側趴睡:仰躺、側睡、趴睡常見三種睡姿下,最不建議的就是趴睡,會讓頭部扭轉歪向一邊,頸椎承受不對稱壓力之外,長時間旋轉狀態下,也讓神經兩側皆被牽拉,其中的血管也因此會不通暢,造成神經缺血導致麻、無力產生。此外在腰椎也會有一個旋轉的動作,因此頸椎和腰椎都會有以上關節和神經影響的狀況發生。(圖4)
若覺得仰躺睡容易打呼、呼吸困難而選擇較好入睡的側躺姿,盡量讓頸椎有穩定支撐(如圖4),額頭中點跟下巴連線為水平,枕頭需與肩膀等高,而大腿中間夾一個抱枕固定骨盆、大腿。
習慣要側躺,甚至像蝦子弓身捲起的「備戰狀態」,有可能是身心上壓力大的表現,不仿在睡前做一些讓自我放鬆的事情,例如輕鬆閱讀、聽舒眠音樂、減少3C使用避免藍光影響、腹式深呼吸法(每個呼吸10-15秒完成),試著感受全身肌肉包含面部,配合深呼吸讓肌肉鬆弛,情緒緩和下來。
3. 頭部凹折:不論是上述頭歪一側的旋轉,或是枕頭過高造成下頸椎壓迫、枕頭過低造成上頸椎壓迫,都會使頸椎在長時間的睡眠狀態下影響關節、肌肉、血管、神經。(圖5)
#睡姿調整
#每天都在做卻從來沒想過
#健康衛教
「紀錄 - 跟著TISHI一起跑吧!跑者的運動科學全攻略」
準備了一個多月,包含農曆年假也花很多時間在彙整資料
終於把這場講座順利完成了!
過程相當考驗腦力和體力,學員和講師都在每個30分鐘卯足全力
講座來了很多人,講師群真的很豐富而且專業
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營養師-運動心理師-專項教練
背景都很精實,我很榮幸能跟他們同台
感謝協會提供這麼好的平台跟機會
感謝幕後協助講座順利完成的工作人員們
感謝七家贊助廠商提供最好的產品給與會貴賓
感謝認真參與並提出許多內涵問題的聽眾
這是一個很棒的開頭,今年持續進步、蒸蒸日上!
#林威廷醫師 Dr. M Be Superior 運動醫學 傷害復健 健康促進
#卓彥廷醫師 健身醫.二三事
#林家如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心裡事-外掛跑步這檔事
#楊承樺運動營養師 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
#跑者肌地 小偉 Running Coach - Wei
早安!今日講課聽課開始~
台灣跨領域運動健康協會 TISHI 跟著TISHI一起跑吧! #跑者的運動科學全攻略
很喜歡這樣跨領域的研習活動,集結醫師 運動營養師 物理治療師 心理師 教練 共同分享運動科學的知識經驗。 繼續吸收知識GO!
復健科醫師告訴你常見的跑步運動傷害 健身醫.二三事
物理治療師告訴你跑姿的分析與跑鞋挑選 物理治療師陳冠志-人健人愛增長健識
跑步專項教練教你菜單設計 小偉 Running Coach - Wei
營養師教你如何進行營養補充 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
心理師帶你認識運動心裡 心理師心裡事-外掛跑步這檔事
「歲末回饋」
感謝過去一年所有接觸過的學生、患者
今年3月我從澄清醫院離開後
馬上進入到優漾健身房直到6月
6月開始轉型自由業在北、中部接案
這中間每個轉換都很不容易
感謝有您們的相信與支持
讓我順利度過陣痛期
年底到了在回顧這一年時
我突然有感而發!!
決定回饋給所有接觸到我的人
只要看到這則貼文並於底下留言
「冠志明年請繼續加油!」
並tag 2位朋友後
將可獲得500$課堂折抵
於未來任一時段找我上課時使用
(請留言並截圖存證)
(未來若有學生使用,我會於課後另捐500$於公益團體)
內容包括徒手治療、運動訓練、矯正運動、嬋柔(墊上、器械)
課程安排為客製化60分鐘一對一課程
(完成任務即可獲得第二波回饋活動門票)
#敬請期待第二波回饋
#免費抽獎活動
#石墨烯緊身褲
#功能性鞋墊
台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2015年已達人口12%,2025年到達20%,超高齡社會。
高齡長者常因為病況複雜、疾病復發、沒接受確切診斷或治療、心理疾病或有其他家庭經濟因素,導致醫療資源耗用比率偏高,因此急速老化的社會對醫療 系統將會是極大的衝擊。
到底幾歲可以被叫做老? 世界衛生組織說65以上(older)、80以上(very old)
超過65歲以後,有35-50%都屬於衰弱症前期的人,這些人最適合用運動來反轉身體狀況,避免進入衰弱。
年紀到了,但手腳靈活,生活起居完全可以自理,那你說他老嗎?
到底老的是年紀還是….?
根據調查65歲以上的人有40%的生活中會感到日常活動受限(做家事、煮飯、打理自己)
老化不只是一個生理現象,它會受很多方面影響讓你覺得是否有老化
1. 環境
2. 生活方式
3. 疾病狀態
- 身體是否有健康問題限制活動
- 精神方面是否能夠保持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理解有沒有變遲鈍、我最近常常聽經、淨空老法師90歲講經還是有條有理的
- 社會環境是否足以幫助妳完成想做的事,無障礙設施/接送服務/網路使用一鍵叫車、點餐,妳有沒有跟上時代
- 從這三個方面去維持你在變老的路上不老、生活品質滿意!
肌肉重量減少從30歲以後每年少1%,尤其70歲以後速度加劇更明顯,維持肌肉的type I還好、II老化影響最多,比起25歲時大概整體肌肉量少了50%,
其中下肢肌肉佔總減少量的70% !! 因為下肢肌力流失影響多,尤其跌倒、骨折風險增加,平衡功能/日常功能受影響大
-
肌肉量能直接反映到未來的死亡率、功能、生活品質高低。
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功能通常都會下降,而高齡者可能沒有精力進行日常活動,可能會失去獨立性。然而,透過體能訓練可以幫助高齡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時能保持肌肉的質量。
阻力訓練似乎是最好的運動,增加肌肉量,增加神經連結,協調增加,骨質密度上升
- 衰弱程度自我檢查
1. 握力 – 毛巾都擰不乾,倒杯水都快沒力氣、煮飯連個鍋鏟都拿不住
2. 一周總活動量 – 生活型態坐式生活,很少出去運動
3. 走路慢 – 從紅綠燈亮起綠燈開始走,綠燈結束還走不過對街 (1.4m/s正常,< 0,8m/s =虛弱、有摔倒風險)ㄋ
4. 精神疲倦 – 提不起精神、總是感到疲倦
5. 體重下降 - 3個月內 3% 也可以
3種以上 = 衰弱、 1-2種 = 衰弱前期
提早發現衰弱,延緩衰弱,避免變成失能的狀態
增加每天走路的步數。例如走樓梯、遛狗、散步等方式。
Association of Daily Step Count and Step Intensity With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2020)
運動可以讓身體免疫功能變好、代謝廢物能力增加、胰島素敏感度增加
有氧運動尤其適合坐式生活、走路慢、體力狀況較差的人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muscle oxidative capacity in older adults.(2019)
每週150 min/ week中等強度運動最好
有氧運動 = 快走、慢跑、跳舞、騎腳踏車、水中運動,近期研究尤其發現HIIT是個好方式
飲食營養補充、牙齒保健的部分也是衰弱症的重點
#藉這次受邀的講座內容來久違的發文
#衰弱症
#預防衰弱
謝謝 邀請健康講座分享所學所知
距離上次講座已是2年前
特別期待這次活動
南部充滿滿滿的熱情
輕鬆的方式分享專業
謝謝大家的支持,下一場次見😊
#健康講座之肩頸痠痛除了按摩以外還能…
#週末出任務
「回來了,桃園 !」
七月開始,每周禮拜四五在桃園工作
我在做什麼呢?
服務內容有: 關節矯正、筋膜放鬆、肌力訓練、客製化運動規劃
離開台中回來桃園,我思考了很久
心裡總有個聲音想回到家鄉陪伴家人
所以,我在今年七月就逐漸轉移重心回來了。
每個選擇都不容易,期許自己能不斷進步 !
希望北部的朋友幫忙宣傳介紹
聯絡方式跟地址都在宣傳海報裡面唷
也可私訊Facebook/IG粉專
「骨頭也可以被訓練的!!」
上一篇的知識文結尾提到,重訓對結締組織的影響,連結到這次的主題 – 骨骼透過訓練後可以更強壯、硬度更高。 雖說「用進廢退說」已被證實不是完全正確的,但裡面的概念用在結締組織時,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
當外在負荷超過「最低關鍵壓力點」,約造成骨折壓力的1/10,促進成骨細胞生長,讓骨骼細胞會生成新的一層骨膜,人體會聰明地增加對抗面積,減少壓力,逐漸地一層一層變厚變緊實,遭遇突如其來的碰撞時,就可以成功避免骨折發生。 (最低關鍵壓力點第三張照片)
- 漸進性負荷: 因身體抗壓能力透過運動訓練逐漸增加,最低關鍵壓力點隨之增加,所需刺激負荷需更高才能造成新的生成訊號。 持續對身體施予高於關鍵壓力點的負荷,對增進骨骼的尺寸和強度效果極佳,但建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完成訓練,避免過度負荷造成結構性損傷發生。
- 無氧訓練促進骨骼生長 : 透過訓練肌肉會得到生長,進而給予骨骼壓力,因此骨頭也要隨之成長對抗外在負荷,肌力的增長會伴隨著骨質密度的提高。反之,缺乏運動不僅會減少肌肉量,同時骨質密度也下降。
< Mechanostat theory>
增進骨骼密度的訓練原則
骨骼的漸進式適應需要較漫長的時間,約6個月以上,以無氧訓練方式較佳,必須考量以下
- 負重特殊性
- 動作選擇
- 受力方向
- 訓練量
- 漸進式超負荷
- 1. 負重特殊性 : 將負荷直接施加在欲訓練的骨骼上,例如想增強大腿骨,則跑步有用,但對增強腕骨無用。
針對骨質疏鬆時,特殊性十分重要,且研究發現,對髖關節/脊椎來說,高衝擊性運動(排球/跳躍),效果高於低衝擊運動。
- 2. 動作選擇 :製造最大骨骼生長刺激應以多關節為主,力量方向要通過脊椎和髖關節,研究發現,蹲舉對於股骨大轉子骨質密度增加效果比坐姿腿推蹬好。刺激骨骼生長應該避免用單關節 / 器械式方式進行,器材支撐身體而非骨骼支撐自身。
- 3.受力方向的變化也可以刺激骨骼上力量分布,不斷提供新骨生成所需的特殊壓力。
- 4. 訓練量:研究發現,30-35次的反覆次數對於負荷量足夠,更高次數對於骨骼生長不會帶來更高的效果
- 5. 漸進式超負荷: 逐步增加比平常更大的壓力在肌肉上,這種方式也適用骨骼,此種適應性可確保肌肉力量不會超過骨骼的承受力導致壓力性骨折,研究顯示年輕人骨骼適應性比成年人好,對生長的刺激反應更大,這也是為什麼要長高會叫小孩去跳跳繩,打籃球跳高。
臨床應用:
1. 骨折術後患者: 患肢無法承重,因此透過等長肌肉收縮幫助骨質密度維持,配合適當的運動量,或血液阻斷訓練法介入,會有不錯的預後。
2. 垂直震動機: 震動時,肌肉從深到淺都在收縮幫助對抗外力,配合機台合適的震動頻率和深度,可以達到維持甚至促進骨密度生成效果。
3. 脊椎側彎: 軀幹側偏且旋轉造成脊柱有張力側和壓力側,運用自身肌肉作出反向的收縮,使兩側脊柱壓力平均。
#知識型內容分享
#骨骼健康
#提升骨密度
#漸進式負荷運動原則
現今運動風氣盛行,許多人走進健身房或跟著影片開始運動,對於重量訓練抱有許多期待,如體態改變、心情變好、身體素質強化、健康議題 …
究竟重訓改變了我們什麼呢? 讓我逐一說明
1. 腦部神經連結改變 : 中樞神經隨著運動刺激,會讓大腦對肌肉控制更精準,完整招募神經元支配的所有肌肉纖維,甚至整合多條肌肉協同完成動作。 「招募率上升、觸發頻率上升、神經刺激同步化」
神經適應可延伸出交叉訓練和拮抗肌抑制的議題。
A:交叉訓練: 單側訓練時,對側也可增加肌肉力量、神經活動訊號,進而提升對側力量,此種方式非常適合患側受傷無法活動時使用。
B:拮抗肌抑制: 由於身體本身保護機制,會在作用肌群發力時,對側肌肉保持一定收縮程度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因此可見操作不熟悉又須穩定動作時,通常動作不流暢、抖動不受控制。
2. 大小法則改變 : 未接受訓練前,身體隨著負荷增加,而逐步從穩定肌,使用到爆發肌群 (慢肌->快肌),需要用多少才徵招多少,觸發頻率/閾值由低到高。 而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可因應需求在極短時間內做出爆發性動作,選擇性招募了快肌,而不是逐一招募肌肉單元,在高速度中發揮極大力量迅速完成動作。
3. 肌肉結構改變:
A:運動訓練會使肌肉纖維呈現羽毛狀的角度增加,提升產生力量的能力和增加動作幅度。
B:肌肉長度也會增加,使力量傳入肌腱和骨骼連結度增加,運動員的肌腱通常都比平常人長 (阿基里斯腱/髕腱易觀察)
C:抗疲勞能力增加: 身體應對運動時產生的代謝廢物壓力,氫離子濃度增加,展現更佳耐力,使身體能夠完成所需任務。
D:儲存能量提升: 能量以肝醣形式存於肌肉中,運動員同一肌肉可涵蓋更多的肝醣儲存。
4. 結締組織適應
A:骨骼 / 肌肉 / 韌帶 / 筋膜 / 軟骨,都屬於人體結締組織,組成以膠原蛋白/彈性纖維組成為主,使關節能正常活動。
高強度運動的機械性壓力給予肌腱、韌帶、筋膜產生足夠刺激進而生長,同時肌肉連接骨骼的介面,也會因拉力增加而造成受力方向骨質增生,研究發現低強度負荷不足以產生此變化。
B: 膠原纖維直徑增加 / 肌肉纖維內部交聯數量提高 / 膠原纖維數量增加 / 肌肉纖維密度提高
C: 軟骨: 緻密的結締組織,幫助關節承受更大的力量。
功能
1. 提供平滑的關節表面
2. 關節震盪緩衝物
3.幫助結締組織與骨骼相連,接觸面積增加
本身缺乏自身血液供給,依賴關節液的養分擴散,因此本身受傷不易復原。關節動作可讓關節囊內壓力改變,驅使養分流向關節軟骨,因此缺乏活動會阻礙氧氣和重要養分運輸往關節。
使用中強度運動刺激已足以提高軟骨厚度,但適當的漸進負荷也不會造成軟骨超負荷而引起退化性關節疾病。此外,人類軟骨若不受外力施壓,就會逐漸萎縮變薄。
重訓對於身體的改變包含許多面向,小至細胞層級、大至肌肉骨骼/心血管系統,這次以簡單的肌肉骨骼系統方面進行介紹,下一次會繼續延伸這個主題,讓我們來看看骨骼系統是如何被影響的 !!
#知識型內容分享
「重訓治背痛!?」
台灣人有80%成年人有背痛的困擾過,不論是酸緊痛,乃至神經症狀如麻刺感、無力等症狀都常常發生。這也是核心訓練近年來十分盛行的原因之一,以物理治療師來說,核心訓練其實可以跳脫單純地局部訓練方式。
大多數人並不了解「解剖結構」是怎麼回事,常常腰痛看了醫生之後,給了一個椎間盤突出、骨刺的說法,此時民眾就會十分在意突出的能再跑回去嗎? 骨刺能夠變不見嗎?
然而重點應該放在「症狀」,症狀的好與壞攸關生活品質,起個身都沒辦法了還有心思考慮別的嗎? 所以症狀該如何減緩才是關心的重點。 而復健時接受的運動治療,就是一個很好改變自身習慣、打破疼痛-避痛-肌肉萎縮的惡性循環最佳解法。
近期又看到一篇簡單明瞭的研究實驗,以重量訓練的方式透過專業的教練指導,給予一群慢性下背痛的人介入,16周後有顯著的改善
能大幅降低下背痛再次發生的風險 !!
實驗結果
1.疼痛指數顯著減少、生活品質顯著進步
2.腰椎第三~五節之間的脂肪浸潤顯著降低
3.腰椎耐力測試時間總長增加18%
4.動作完成效率增加,所花時間減少
你還擔心腰痛使你不敢做出動作嗎?
你還像個烏龜動作慢慢來就怕下一動產生刺痛嗎?
你還因為腰痛給自己一個拒絕運動的完美藉口嗎?
透過專業的教練給予適合的負荷運動量
改變你的生活品質和方式吧 !!
參考文獻:
1.The effects of a free-weight-based resistance training intervention on pain, squat biomechanics and MRI-defined lumbar fat infiltration and 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 in those with chronic low back.
2.Multifidus and paraspinal muscle group cross-sectional areas of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and contro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a focus on blinding.
3.Effectiveness of Pilates exercise in treating peopl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個案討論」
第一次在粉專放這種內容
起因於上次限動有位手麻神奇的案例引起其他治療師好奇,就簡單打成這樣的形式呈現。
「背景資料」
26歲女老師,五個月前睡醒後瞬間覺得雙手麻木,經過幾個月後發現手連開水瓶或是拿馬克杯的力氣都沒有,四處求診,在醫學中心做了許多縝密檢查,皆為正常表現,最終僅得到了「神經發炎」的醫師診斷 。
「檢查」
花了15分鐘做了如圖3中的檢查,請自行參考,翻譯成中文較難理解可私訊我..
放了一些檢查時的側錄影片,自行往留言區參閱
「處理」
由於時間有限,僅花了10分鐘做了如圖4的處理,並給予自我神經鬆動、短手運動當回家作業。
這案例是我四年半治療師生涯中看到少數離奇的患者,非因外力且一切精密檢查皆為正常,最終被判定「神經發炎」。配合醫師端藥物有稍微減輕症狀,但是依舊無法改善,也無法開刀處理(不知源頭)
檢查完最終判斷來自頸神經根的地方是源頭,並給予神經張力手法調整,運用三大要素「空間、血液流動、動作」,再給予機械介面鬆弛(打開關節),隔天得到了意外的驚喜。
只能說,真的是要靠神經張力手法才能獲得「奇蹟」! 感謝這一切的美好發生。
#慢性神經發炎
#麻木至肌肉萎縮的惡化
#配合藥物控制跟檢查輔助排除
#物理治療
#神經張力手法
「課程介紹」
有些朋友會問我說:「你的課程都怎麼規劃安排呀?」
對我來說,每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大方向是先放鬆後再開始運動,看需求在哪塊多一些,會有不同安排。
1.筋膜放鬆:開始前先確認身體狀態,如果有哪裡痠痛,先用徒手方式放鬆,讓身體可以準備好開始運動。 如果本身當下很不舒服,可以多停留在這一階段。
2.核心訓練:誘發身體中心找到穩定的力量,不良姿勢的剋星就靠核心訓練囉~
3.肌力訓練:想要有漂亮的線條,就必須要加入肌力訓練來進行雕塑,人魚線、馬甲線一定是經過千錘百鍊才可獲得的!
4.特別活動:我會在每次課程結束後詢問每個學員覺得最喜歡的課程內容,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讓每個人更喜歡運動!
課程的安排都需要互相討論,讓跟我上課的人能夠完成他們的目標,也許是減輕身體不適、加強動作表現、在監督下安全地運動,都是需要互相溝通協調,希望透過這個短片讓大家更了解我上課的習慣唷!😊
https://youtu.be/vI59YlKvcsc
2022/2/19 紀錄第一次MEETING
與協助開發商討論我的鞋墊設計
期待今年能有成品出爐🤩
真的費了很多心思在設計
第一款偏健康機能、大眾化設計
屆時成品出來再請大家多支持
絕對是物美價廉又實用
#機能鞋墊
#物理治療師親自設計
#符合生物力學
#第一次創業設計自己的產品
「個案分享-幸好沒有耽誤妳」
受傷經過:
從1月初,跑步絆到腳摔倒正跪在地上,膝蓋前側劇烈疼痛。 過一個禮拜自覺比較好,又繼續跑了5km,當下跑沒什麼太大異常,但隔天整隻腳比上次痛,且幾乎無法彎過90度,生活上許多動作都難以達成(如蹲、穿褲子、穿鞋子、如廁..)
就診紀錄:
1/24看骨科,說膝蓋問題放著,時間過去自然會好。 隔天就到復健中心碰到了我。
馬上反射就先問這幾週走路是否有不預期的軟腳、膝蓋不穩的感覺,還好沒有。
理學檢查發現膝蓋沿著關節線有壓痛,內側甚至輕碰都異常刺痛。肉眼可見的腫跟微瘀青顏色。只能微彎,再下去就卡住跟極痛感。 力量表現僅微弱於好腳。
針對半月板做特殊測試發現異常、十字韌帶穩定度手感上似乎略鬆一些。
綜上所述,當下就和患者溝通該回去找醫生做核磁共振,不應就這樣放妳過來復健並說這自然就會好,雖然妳才剛看完,但建議妳再去找一位醫生,便推薦了長期合作的骨科黃醫師。
患者尚未介紹自己是被推薦來找他,醫師看完診變自行判斷需做核磁共振更詳細檢查膝蓋裡面的狀況,和我的判斷不謀而合。 年後報告出來,發現骨裂並有骨瘀青、十字韌帶些微撕裂、半月板還好沒事。
有了這份報告,讓我更放心能在治療內容上修正,而患者的狀況也隨之改善(如影片中所述)
前天決定幫自己做一份紀錄,在沒有影像學輔助,單純合理的理學檢查有了正確的判斷。 真是好險沒耽誤了患者的病情😊😊
#物理治療理學檢查
#臨床判斷與實踐
#和黃醫師又一次連線成功
#醫師說這沒拍真的看不出來
#幸好沒有耽誤妳
[妳和妳想的不一樣]
「蹲下」這動作在生活當中非常頻繁地使用,例如:工作、上廁所、撿取、綁鞋帶..等。
膝蓋蹲下時承受的壓力倍增,若此時「方向」、「軌跡」不一致,持續「出軌」就會累積微小傷害,持續累積直到超過負荷量,產生疼痛反應。
這是一位前十字韌帶合併內側半月板損傷的患者,第一個影片是坐姿下習慣使用髖關節彎曲,做出髖鉸鏈(hip hinge);第二個影片則是她理解第一個影片練習後,強調使用髖關節後做出的蹲下動作。
很明顯發現膝蓋持續向前向內推,做的是「跪🧎♀️」,根生蒂固的習慣跟大腦神經傳導,讓她在反覆練習後還是選擇此種方式蹲下。不難想像膝蓋疼痛難耐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她。
髖鉸鏈是很常見用來針對膝蓋問題的復健動作,用大關節大肌肉來負荷,減少膝蓋的壓力,有這個問題的人一定要好好練習這個動作喔☺️
#妳想的跟妳做的差很多
#耐心教學持續練習一定會有進步
#陪妳一起變好
肩頸僵硬的人可注意什麼呢🤔
生活中常會讓肩膀處在不好的位置而不自覺,也很少人會告訴你什麼位置是好,自然會不知道怎麼讓它擺在適當的位置。
1.如何找好位置:
沿著鎖骨往外到肩膀的最外側凸處,這個點應該要平行甚至略高於內側鎖骨(如圖1)
口訣:肩峰往耳朵提起。 並非聳肩,處在最高最低點的中間為理想。
2.駝背的影響:
想像身體駝著,會把肩胛骨往下往內掉,長期下來會影響附近的肌肉長度、緊繃度,沒有適當的肌肉力量維持姿勢,做同樣的活動也要花更多力量完成。活動時會讓肩關節的軟組織微小損傷,累積下來產生發炎、疼痛反應。
3.內衣穿戴:
肩帶掛在鎖骨遠端,只要處在直立姿勢下,就會給肩胛骨有下壓甚至內轉的力量。尤其體重較重、較豐腴身材,掛著的重量越大,長期下來對肩膀的負擔是很大的。
穿戴運動內衣,有別於傳統內衣,給予肩膀的壓力較小,而交叉型可以給予肩胛骨穩定。
4.坐姿:
長時間辦公、回家追劇坐沙發,手臂保持下垂,沒有適當的扶手靠著支撐,或扶手過低,為了靠在上面,肩膀不自覺下沉,把肌肉擺在過度拉長的位子。時間一長則會肌肉僵硬,建議每1小時要起來活動5分鐘,離開本來的姿勢讓肌肉關節恢復本來的活動度。
#生活中的小事很重要
#肩頸酸痛最怕長時間不活動
#工作一忙就忘了是藉口
#自己的身體自己負責💪
狂賀🎉 宜蘭的朋友有福了
「勁好物理治療所」下週二即將正式開診!
很佩服能親手規劃室內空間,設計出寬敞明亮的空間、購買整新齊全的硬體設備,各種小巧思等著蒞臨的貴賓發現。
今天參觀時不禁感嘆,同期的同學能在此時確立一生的努力方向並且擁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實在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跟決心。
在宜蘭的朋友們有需要一定要到勁好,諮詢一下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服務內容包含:術後復健、肌力訓練、骨質疏鬆、肩頸痠痛、抗老訓練、脊椎側彎
特此發文恭喜優秀的治療師同學開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