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腳痛布

臺灣腳痛布

臺灣腳痛布,腳痛要貼布

23/11/2022

《歷年交通對比 同時是選前的叮嚀》

某資深記者兼媒體人說過:「一個社會安不安全,是看社會成員普遍安全意識高不高,若是很高,要求的配套措施就多,大家同意多付一點成本,來降低意外的發生;相反的,若是意識不高,那業者為什麼要改?政府為什麼要改?」

社會總體對交通安全漠不關心,大到國土規劃不良,導致道路位階模糊混亂,改善起來寸步難行;小到濫發行照駕照,因此誕生許多無知也不守法的駕駛,一切的一切反映在了交通死亡(A1)事故上,根據交通部道安會的統計,今年1-8月就剛好有高達2000人因為交通事故死亡,是近8年來的新高,只比2013年少了6個人。

我做這個可視化影片,是希望大家可以更直觀地看到,近五年的事故死亡人數正在不斷上漲,今年很不樂觀的預估至少死亡3000人,若真如此,將會倒退至10年前的水準⋯⋯

「一個進步的社會,是勇於反思的社會。」

11/26 四年一次的改變機會來了,反思後的你還在猶豫要投給誰嗎?

選縣市長可以參考

一、 #政見選物所

由國際組織綠色和平所製作,你只需要選擇在意的議題,例如有與交通相關的:「出入平安、低碳排的領域展開、坐得起的電動車……」該網站就會告訴你有哪些候選人採納了這項政見。

選各級民意代表可以參考

二、 #交通平權投票指南

由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蒐集製作,其中每位候選人都有簽屬承諾書或採納相關政見,都是對交通平權友善的民代,每篇照片中都會有文字敘述他們的相關政見,有時間的話不妨點開來看看。

唯有更多人看見交通是可控制的,而非意外,讓民意代表們意識到關注交通改革也能獲得選票,那也就等同往改革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24/08/2022

回顧一下各國對於來臺灣旅遊的警語,再來看看這一周行人被撞的新聞,臺灣還是那個臺灣,一點都沒變。

【8/21 行人遭左轉汽車撞到失去呼吸心跳】

【8/22 汽車逆向撞傷3人及20輛機車】

———以下是各國對於來臺灣旅遊的警語———

美國政府的旅遊建議 [4]:
"Exercise caution when crossing streets because many drivers do not respect the pedestrian's right of way."

「在穿越馬路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因為很多駕駛不懂得尊重行人路權。」

英國政府的旅遊建議 [5]:
"Be alert crossing roads, even on protected crossings."

「即使走在應該受保護的行人穿越道上,行人仍然必須保持注意。」

澳洲政府的旅遊建議 [6]:
"...vehicles might not stop at pedestrian crossings. Look before stepping onto the road. To stay safe: ...don't expect traffic to stop at pedestrian crossings — look before stepping onto the road."

「車輛可能不會在行人穿越道前停下來,在踏出步伐前應先看一下。為了安全起見,千萬別指望駕駛人看到行人穿越道時會停下來,在過馬路之前應先觀察一下周遭的車輛。」

加拿大政府的旅遊建議 [7]:
"Driving habits in Taiwan are often more erratic and reckless than in Canada. Substandard road conditions and local disregard for traffic laws result in frequent accidents. Several foreigners have been involved in accidents that caused serious and even fatal injuries. Pedestrians should always exercise caution when crossing the road. Be aware of your surroundings at all times if you plan to drive a vehicle in Taiwan."

「與加拿大相比,台灣駕駛的習慣通常更為野蠻。不合格的道路條件以及駕駛對交通法規的漠視,常導致頻繁的交通事故。許多外國人會遇到交通事故,輕者重傷,重者死亡。行人在過馬路時應始終保持謹慎。如果您打算在台灣開車,也請時常注意周圍路況。」

日本政府的旅遊建議 [8]:
「(1)交通事故情勢

台湾では日本に比べ、交通事故に遭う危険を感じる場面が多くあり、十分な注意が必要です。警察当局の統計(2019年)によると、交通事故発生件数は32万2,374件と、前述の刑法犯認知件数よりも多くなっています。また、人口10万人当たりの交通事故発生件数は日本の約4.5倍となっており、統計上も日本よりも交通事故に遭うリスクが高い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っています。

(2)日本人の交通事故

深夜、台北市内の交差点において、日本人が交通事故に遭い、重傷を負う事案が発生していますが、上記日本人は青信号で横断歩道を渡っている際に事故に遭っています。他にも日本人が夜間帯に道路を横断している際に交通事故に遭って亡くなった事案、日本人が車両を運転して交通事故を起こして亡くなった事案等もあります。

(3)交通事故対策

台湾人のドライバーは、歩行者よりも車両を優先する傾向があり、日本と比較すると運転マナーが良くない。」

「(1) 交通事故情況

與日本相比,在台灣遇到交通事故的機率很高,需要非常小心。根據警方單位的統計,2019 年的共發生 322,374 起交通事故案件,遠高於刑事案件。此外,台灣的交通事故率是日本的 4.5 倍,從統計數據上來看,發生交通事故的機率比日本高。

(2) 日本人的交通事故

深夜,一名日本人在台北市的十字路口發生交通事故而身受重傷,但該名日本人是在行人號誌為綠燈的情況下,走在行人穿越道時被撞。還有日本人在晚上過馬路時被撞死,以及日本人駕駛汽車時遭遇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情況。

(3)交通事故對策

比起行人優先,台灣駕駛的行車習慣更傾向於車輛優先,他們的駕駛禮儀不及日本。」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22/08/2022

【提供車輛特徵 小心殺人竊賊】
8/23 11:00更新:凌晨4點嫌犯已經在新竹落網。其身分為40多歲的外役監逃犯,本名「林信吾」在逃亡中還持槍進入超商行搶,之後乘客運前往新竹遭埋伏警力壓制,並從背包搜出槍枝與子彈。

—————————————————————
8/23 01:30更新:目前陳男投案稱自己沒有作案,經與贓車比對指紋後再次被警察排除涉案可能。(已將陳男照片下架,改換行車記錄器拍攝到的兇手正面照。)

—————————————————————
8/22 21:00更新:晚間專案會議初步排除陳男涉案,因為陳男體型較兇嫌胖;不過臺南市警方表示仍不排除陳男涉案的可能。

—————————————————————
8/22 16:30更新:逃逸用車輛已經找到了!在距離案發地點1.2公里外的臺南市土城高中廁所外。

—————————————————————
本名「陳O捷」的機車竊賊,將兩名前往查緝的員警「凃明誠及曹瑞傑」殺害,疑似搶走警槍1支、彈夾2個,並騎乘車號「369-PGB」的光陽機車逃逸,目前仍在逃亡。

經比對殺人竊賊所騎乘的車款,很有可能是「光陽GP 125 」約2012年式,若有發現此人、車麻煩盡速報警。

#警察辛苦了
#一路好走

18/08/2022

【看新加坡汽車協會如何檢(教)討(育)行人】

每百人持有的汽機車總數逐年增加,因此塞滿了道路,我想大家每天通勤、出遊都很有感,在不改變濫發行照的情況下,主管機關也不敢積極地使用行人專用時項,來保護行人的安全。另外,對於應該要限制大型車輛進入的鬧區、學區...等地方,現行並沒有加以限制,結果就是人必須學會與車輛相處,才能夠自保。

不管是哪一種車輛,在道路上駕駛為要安全負地責任遠大於行人,駕駛接受訓練而通過考試得到駕照,獲得比一般人更多便利的同時,也應該要承擔起道路安全的責任。

「行人不能檢討,只能夠教育」是因為行人是為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去多注意車輛,況且行人在年齡、身心狀況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沒有辦法用一套標準概括到裡面的所有人。例如:「叫行人快步走」就忽略了身障者、老人還有身體不舒服的人根本做不到;或是:「舉手過馬路」那推娃娃車的家長、一手拄著拐杖另一手拉著導盲犬牽繩的視障者,在雙手不便時情何以勘。

而且教育會告訴你錯誤示範,絕對不要這麼做,也會給你問題的正確解答;相反的,檢討只會怪罪或是沒頭沒尾只告訴你解答,觀眾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

臺灣宣導片還喜歡找權威出來拍影片,各種局長、部長甚至是交通專家,結果常常搞不清楚「責任的比重」而拍出讓人作嘔的宣導片,權威的公信力也因此降到低點。

其實對比十年前的,臺灣宣導片在情境上有很大的進步,更像是微電影了。可惜就跟洋芋片一樣,包裝得很大,內容卻少得可憐。

17/08/2022

【用20秒看完雙北機車安全月宣導影片】

以前我都想不通為什麼各種類型的宣導影片,要被強行置入「內輪差」而現在我懂了!影片很短,我把答案放在裡面,去找吧!

14/08/2022

其實混亂的交通環境讓我很少出門,「車不讓人、違規(併排)停車、逆向、闖紅燈、遠光燈、沒有後照鏡、超吵改裝車」,道路設計什麼的我就懶得說了,每次出門都能把各種違規樣態重新蒐集一遍。

昨天出門還遇到手很賤的人,把我的機車移開只為了讓自己的汽車能停,結果是移到去擋無障礙坡道,真的很缺德(有圖在留言處)。

12/08/2022

國道好好玩
一直撞也不會有人要禁行汽車😏

—————————
更正:
橘車事故是台74
白車事故是國3

10/08/2022

今年三月花蓮北濱曳引車硬逼機車且揮舞鐮刀的事件有了後續,
被害人收到消息的結果竟然是不起訴!?
真的是讓人難以理解......

所以我和車來速以Podcast的形式,
錄了一集來討論詳細經過,
其中包含逼車鐮刀男的小秘密,
歡迎大家有空來收聽!

00:00-02:31 事件經過(有影片)
02:31-06:10 檢察官不起訴理由
06:11-07:21 我們的結論
07:22-09:35 逼車鐮刀男的荒唐故事

26/07/2022

孩子總有一天要下車,我們要檢討的是為什麼環境不適合「人」行走,打不贏就加入他們並不是好方法,這會搞到惡性循環成生小孩買車是標準配備,開車接送小孩也是標準配備,小孩長大也只能感嘆:「唉,大環境不適合小孩步行。」

  以下是我的親身經歷,也是看完基隆13歲國中女童遭砂石車撞死事件的感悟,只能說同樣都是第一次、都是被撞,真的幸運太多太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我唯一一次走路被撞的經驗,過馬路對大人來說不會太困難,尤其是在有號誌的地方,可是當年我國一,從小靠爸媽接送上學,就算離開大人身邊走在街道上,也都會有同學結伴。那天是假日,因為要去學校銷過,早上就請家人載我到學校,走到門口發現校門深鎖,原來我記錯日期了……

還好規劃是銷過1~2小時再去補習班上英文課,如果改變計畫提早走路去補習班,就不用在學校苦等,至少可以多跟補習班同學多玩1個小時。這個計畫在我內心盤算著,沒有跟任何人報備,反正路我都記得,哪可能有什麼問題,對吧?

學校正門的馬路其實很寬,足足有雙向六線的寬度,第一次要獨自走在大馬路導致我有點焦慮,看了看行人號誌時間還剩餘很久,就到旁邊的7-11買了一條10元的巧克力,這是我在上英文補習班之前常買的小零食。時間慢慢過去,具體等了幾次紅綠燈已經記不起來了,反正肯定不只一次我才鼓起勇氣跨出店門,眼睛看到小綠人正在跑,心想這是可以過馬路的機會,這次我沒有猶豫直接走上斑馬線,一步…又一步,過馬路到一半之後,右側的車齊聲發出轟隆轟隆的引擎聲,顯然是他們綠燈了。

看著數十台車輛朝我駛來真的有些慌張,腳步從快走到奔跑……這是個錯誤的決定,有輛雙載的機車就從右側撞到我,我往一旁飛了幾公尺,眼前一片黑腦袋也嗡嗡響,雙載的是個阿姨和她高中左右年紀的女兒,因為重心不穩所以她們也摔倒在地,好在機車車速不快,沒有人因這一撞而重傷。

我被攙扶到路旁人行道上坐著,阿姨說她們是要趕去考場才會大意,她女兒則是在一旁拿出藥幫我擦。年紀小恢復力真的很好,過沒多久就覺得身體沒有異狀,大概在她們一番關心之後我表示自己沒有事不用看醫生,畢竟我沒有傷筋動骨,人家也在趕時間,大家就各自離開現場。

很多小孩都會隱瞞事情,尤其是壞事,就如同被性侵或是霸凌的人不敢說出自己的遭遇,因為「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宣揚自己遇到糟糕事的經歷可能會被放大檢視,同時回想的過程也是痛苦的。那個時候其實也沒想那麼多,穿著因為摔在柏油路而破掉的衣服,身上好幾處擦傷流著血,不曉得當初哪裡來的想法就這麼一路走去補習班教室,老師看到的第一眼就關心我怎麼了?

我編了一個謊,大概是『跑步跌倒』說服老師別再深究,我現在很好!車禍那一陣子其實對我蠻有影響的,我不太敢穿越馬路,因為看到車子會怕,偶爾還會叫同學幫忙買飯,直到一兩個禮拜才重拾勇氣面對車流。

補習班有接駁車我沒有搭,也許是當時我內心在想,可以用走路的,為何非要叫車才能去? 現在回過頭來看,觀念還真他媽正確。

當年我用無知帶來的勇氣,第一次過馬路。走在行人穿越道上遵守著號誌,依然能被撞,現在同樣有年紀輕輕的國中生第一次自己走回家,被不守法的砂石車迎頭撞死;當年我不懂用路人的潛規則,更不懂法律,現在我知道我能活下來是因為幸運沒有碰到大型車輛,僅僅只是幸運而已,面對不幸慘死的車下亡魂,我覺得有責任出來做點什麼,不只是在網路留言誦經而已。

25/07/2022

違規的人要求別人不要違規⋯⋯我就問新北交通族和臺北交通大家談你們雙北市交通局拍這種影片不尷尬嗎?

23/07/2022

「看到違規你要讓」
「不要用生命捍衛路權」

現實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
我堆高機便宜行事沒錯,
但會死會受傷的是你,
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全,
你要閃!你要躲!

嗯?躲不開?

那下輩子再跟我討回來,
反正過失致死最多關五年以下,
這輩子我一樣可以過得很好。

最令人可恨的點,
就是野蠻人會在強勢的時候,
把「自己的責任轉嫁給別人」,
堆高機轉給機車、車輛轉給行人、汽車轉給機車。

因為「會受傷的是你不是我」,
世界終究還是弱肉強食,
在比誰的拳頭大。

15/07/2022

(觀看影片請開啟聲音或是戴上耳機聆聽)
五月底,桃園市龍潭區北龍路一起死亡車禍引起我的注意。駕駛因癲癇發作或恍神,開車衝撞路旁行人和車輛,導致一死兩傷的悲劇,其中死者就讀國中,年僅14歲。

事故令我質疑的是:「道路設計呢?」怎會讓行人走在可以直接被撞到的地方?走吊橋都會有圍籬防止墜落,因為墜落會「死亡」這是可被預見的;然而行人走在道路上卻沒有半點防護措施,難道是當車禍不存在?還是車撞人不會死?

這是「北龍路」的某一側,讓你直接被車撞:
| . | . | .
| . | . | .
| 車 | 路 | 停
| 道 | 肩 | 車
| . | . | 格
| . | . | .
| . | 行 | .
| . | 人 | .
| . | 走 | .
| . | 這 | .
| . | 裡 | .
| . | X | .

這是「更好」的做法,把停著的車輛當作緩衝:
| . | . | .
| . | . | .
| 車 | 停 | 人
| 道 | 車 | 行
| . | 格 | 道
| . | . | .
| . | . | 行
| . | . | 人
| . | . | 走
| . | . | 這
| . | . | 裡
| . | . | O

出門也許可以不開車、騎車,但免不了要走路。可是整個國家的交通建設,獨厚私人載具,鋪的橋造的路都沒有為行人想!

人死不能復生,等到出事再來「大執法」又有什麼用?比起執法,「道路設計」更應該擺在前面,執法著重於事後懲處,但道路設計可以直接免去不必要的交通事故,甚至救人一命!

這些在交通改革早已是老生常談,可是我希望這個議題能突破同溫層,持續發酵,讓政府、更多人看見並知道行人安全乃至整個交通改革迫在眉睫!我需要你的分享,人民有共識,才有機會改變社會!

當你們看到這部影片的同時,我也會一併聯絡當地民意代表,協助北龍路設置兩側人行道。
(另外特別感謝交通安全平安熊幫忙做精美3D動畫,太厲害了!)

01/07/2022

假日輕鬆一下,
到底哪個單位在說謊呢?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
NPA 署長室

30/06/2022

刻板印象、偏見、歧視

【刻板印象(Stereotype)】
大腦平時會接觸到很多刺激,
為了讓我們有更多精力面對其他事情,
大腦會自然地進行分類。

例如你從小看到「護士多數都是女生」,
你會自然的把護士跟女生產生連結,
之後經過社會化的過程,
就會轉變成「女生應該要當護士」,
刻板印象很多時後是這樣產生的。

刻板印象常發生在對一個群體不了解的時候,
:「重機是不是都愛飆車」
:「檢舉達人是不是好手好腳卻不去上班」

以上刻板印象可以換成任何一個群體。


【偏見(Bias)】
「有意識偏見」會很清楚自己不喜歡哪個群體
:「機車就是不能上國道」
:「機車就是不能騎內車道」

「無意識偏見」則很難察覺
:「機車上國道會血流成河」

可是類似的話在開放重機行駛的快速道路之前,
就已經被拿出來講無數遍了,
從來也沒有死過一堆人。

既然是無意識的,
自然大家不會覺得自己有這樣的偏見,
而機車上國道會血流成河,
背後所代表的是「汽車=安全,機車=危險」
這確實符合一般社會的刻板印象。

就像我曾跟身邊沒有琢磨交通議題的人聊天,
就會不經意的被推崇去買汽車,
可是對方平時也只有用機車來代步,
根本也沒有買汽車,
之後深聊才會發現他沒有那個意思。
也許是汽車的安全、舒適、路權、高貴,
對比上機車的種種,
都會讓人不自覺的產生汽車比較好、機車比較差的錯覺。

而機車如果這麼差,
上國道怎麼擋得住汽車的鋼鐵洪流呢?
但很多人忘了交通工具不是拿來撞的,
盡力避免碰撞是每個駕駛的責任,
否則一台汽車蓄意擦撞機車,騎士倒地受傷,
顯示出來的是傷亡數字是:

汽車+0
機車+1

機車蓄意擦撞汽車後,騎士倒地受傷:

汽車+0
機車+1

只要閉口不談肇事原因跟責任,
機車真的就是根深蒂固在我們腦海裡的好危險。


【歧視(Discrimination)】
就如臺灣國道本身就是為了汽車而開拓,
刻意排除機車使用,
這樣的大規模的限制權利,
就算不如美國20世紀初期限制黑人進入特定廁所強烈,
卻也是「於理不容、於法無據」,
顯然是赤裸裸的歧視。

近100年前的臺灣要把汽車開上柏油路的時候,
有沒有為開上柏油路進行試辦?
有沒有做過民意調查汽車觀感?
有沒有這裡禁止左轉那裡禁止行駛?


【微攻擊(Microaggression)】
也許很多人不認同我把這一切說成「政策歧視」,
他們認為「禁止(機車)是為了你好」,
但這也是一種常包裝在善意背後的歧視類型,
就好比說兩段式左轉
:「機車直接左轉很危險,去待轉比較安全」

這背後的意思就是,
機車行駛直接左轉會產生危險,
為了避免危險所以禁止直接左轉。

可是當你不給機車直接左轉,
就等於剝奪機車學習正確左轉機會,
當有人連左轉彎要靠左都不知道的時候,
再反過來檢討機車駕駛沒有經驗、都亂騎......等,
順理成章的把機車形塑成「危險」的交通工具,
劃設專用道也好、禁止行駛也罷,
把他們歧視的交通工具趕出視線範圍。
那我們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該怎麼做,
才能避免「傷害到別人/自己被傷害」呢?

其實只要每一次「形容/聽到人形容」一個族群的時候,
有意識的問自己:
「這是帶有偏見的嗎?」
「這樣說公平嗎?」

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態度,
多聽各方的說法,
不要輕易下結論,
就能夠避免掉很多無謂的紛爭了。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29/06/2022

好像很多人對機車怨念很深?

五天前一則沒有影片的新聞:
【重機衝到對向與聯結車對撞,機車解體、騎士命危】
除了阿彌陀佛跟幫聯結車抱不平的留言,
其他就是一堆檢討騎士「車速太快」或是「反對重機上國道」。

結果同樣一家媒體同一天的新聞:
【國道汽車自撞引擎掉落,駕駛、乘客拋飛】
扣除阿彌陀佛留言,
也沒有看到多少人檢討汽車,
倒是有分得出是非的朋友在發聲,
留言開酸「四輪素質」、反串「一定是重機的錯」。

如果有影片就算了,
明明是兩則沒有影片的新聞,
也能被揣測成這樣。

只能說這個社會某些人不只病了,
而且還病得不輕。

28/06/2022

體制鼓勵你繼續跟逼車仔耗下去

也許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
「禮讓他,檢舉他。」
這在普通的交通違規案件很好用,
因為很多時候讓違規者先走,
反而可以錄到完整的違規畫面加上車牌,
這有利於你增加檢舉成案的機會。

可是這樣一個聽起來很合理的作法,
卻沒辦法套用在「逼車(處罰條例第43條)」上。

「連續性、故意性、惡意性」,
是三個警察用來判斷逼車行為的要件,

假設你遇到一個逼車仔,
前、後、左、右哪一邊都好,
離你非常近在蠢蠢欲動,
甚至於嚴重一點「長按喇叭+狂閃大燈」,
總之是用不當的方式逼迫你讓開,
請問該怎麼做?

是要盡速離開避免衝突嗎?
或是用行動阻止對方的脅迫?

我的答案很肯定選後者,
體制從來沒有提供忍讓的選項。

會這麼說是因為,
一旦選擇加速離開現場也好,
煞車避讓也好,
都會讓原本有的證據鏈斷掉,
蒐證不齊全就會達不到「連續性、故意性、惡意性」。

就算上述的三個要件本來就是超譯法規所訂出的標準,
可是退讓也就代表逼車仔也沒事了。
逼車屬於動態違規稍縱即逝,
比較難由警察巡邏取締,
但是這種行為不會因為「短時間、不小心、沒惡意」,
就能免除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所以我不喜歡姑息養奸。

當然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處理方法也會不一樣,
如果是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
退讓是比較好的做法,
雖然我很少這麼做就是了。

如果遇到逼車,
可以盡量心平氣和的勻速行駛,
不用過多的按喇叭激怒對方,
只需要在自己的車道內觀察對方從想哪邊來,
而你就靠在車道的哪邊,
阻攔對方不合法逼車行為。

通常真正的逼車的是不會跟你客氣的,
他們仗著自己有鈑金不會受傷,
就肆意欺負更弱小的機車駕駛,
因此即使你努力防禦,
最後被對方得逞,也是很正常的。
但這一切最終目的不是真的要制止他,
而是為了蒐證齊全再去檢舉。

要記得,
如果有人真的要逼你車,
他的各種不當行為絕對不會少,
千萬不要妄想糾正他,
更不用跟他爭得你死我活,
有足夠的證據就收手去檢舉吧!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09/06/2022

【連假在臺南觀察到的幾個交通問題】

旅遊三天能注意到的有限,但我盡量把注意到的東西說出來。

1. #圓環設計非常爛 :
臺南市用禁行機車+紅綠燈來管理圓環是世界首創(還可以紅燈右轉),也是世界第一爛,完全違背全球統一的設計準則,重點是「#很不好用」。

同樣會花式禁行機車的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雙向九線道禁行機車),這兩天被爆出交通局員工利用公務電腦發表對機車歧視言論,你就會發現,當一個縣市交通設計的對機車越不友善,那他們的交通局也好不到哪裡去。

2. #人行道和騎樓停車問題相當嚴重:
新化老街的人行道一台接著一台在停,不細看還以為是哪裡的臨時停車場;店家則會使用障礙物制止違規停車,總之最後都是行人要繞道。奇怪了,這不是人行道嗎?

騎樓則是和大多數城市的問題相當,有很多高低差所以不好走,停車則是用綠色標線劃出區域,呈現就地合法的狀態。

3. #老樹跟人行道互搶空間(延伸上一個問題):
古都的樹很多,甚至比人行道大很多歲,需要一些支撐才能穩固,因此人行道空間也被壓縮了,變得不是那麼好走,這應該是其他地方比較少見的況狀。

3. #不管是民間或政府都超愛設標語:
相比道路設計上的巧思,你更容易注意到身邊一些莫名其妙的標語,「路口事故多、請禮讓行駛」、「停 Stop 左看右看才不會被『撞』」,我都很懷疑到底是希望駕駛看路,還是看標語......

4. #有北部少見的箭頭加圓形同時亮的號誌:
聽說在台南、高雄不罕見,連假我就遇到兩個,不過在開車就沒有拿手機拍了(我會在圖片附上大概的路口,看有沒有台南的朋友知道)

其他的歡迎留言補充,說出你連假遇到類似的不好經驗!

08/06/2022

以下開放檢討行人(影片最後有範例🤪)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02/06/2022

臺灣不是小人國,別讓我們的駕駛低人一等

你知道嗎?日本的駕照考場,就像臺灣400公尺操場那麼大!
這樣才能模擬出真實的街道。
考照學員既可以在封閉的場地中學習,
還能確保通過考試的駕駛素質不會與老手差太多,
同時保有一定程度的安全。

為了方便解釋,
我把以下名詞做代換:
日本普通二輪   →日本二輪
臺灣普通重型重機 →機車
臺灣大型重型機車 →重機

臺灣的機車跟重機分別在兩種不同的場地中考試,
與日本一樣都是在封閉場地,
大小卻是天差地別。

一般情況下,
一個車道是3公尺寬,
日本的駕照考場就會設置一個3公尺寬的車道。
但臺灣的駕照場地呢?
普通重型機車:1公尺
大型重型機車:2公尺
明顯與實際路寬不符,
但這樣的考試場地卻又行之有年...

接下來,
拿日本二輪「126cc~400cc」對比臺灣的考照級距,
大概是白牌「51cc~250cc」到黃牌「251cc~549cc」,
場內路考中日本有許多明顯優於臺灣的地方:

一、場地大小
日本:路寬符合實際道路,路考一趟總長約2公里
臺灣:堪稱臺灣小人國考照場,路考一趟總長不到200公尺

二、在相同長度下的直線平衡駕駛
日本:需10秒以上通過
臺灣:需7秒以上通過

三、加速及減速
日本:80公尺的距離時速要達40km/h,並在指定區域煞停
臺灣:40公尺的距離時速要達25km/h,並在指定區域煞停(重機)

四、其他測驗項目
日本:包含左轉彎、右轉彎、直角轉彎和S型轉彎,還有上坡起步、閃避障礙物、七秒內連續閃避障礙物。
臺灣:機車有直角轉彎、重機有定圓行駛,其他都沒有。

臺灣是個地勢起伏大的國家,
境內除了有平原,
還有丘陵、臺地、山地和盆地。
第四點中的「上坡起步」完全貼近臺灣的用路環境,
我們卻沒有將其列入考試項目。

另外,「閃避障礙物」也是臺灣人上路的必備技能,
因為我們喜歡把外側車道設得又寬又大,
再把停車格合法放在道路上,
也就是俗稱的「路邊停車」;
產生的問題就是你不管騎車或開車,
都會遇到整路的合法路障。
臺灣遲遲不做出停車彎,
導致路段上沒有停車格的地方異常寬大,
視覺上也會增加汽機車違停、超車跟併行的誘因。

那日本又是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簡單來說,「預防比治療重要」,
日本並不會廣設路邊停車格,
而是以路外停車場的形式來解決停車需求。
除了可以防止停車造成車流回堵,
同時也避免一旦開啟路邊停車的後門,
就很難收回了。

法規上,日本更是以「買車要有車位」做限制,
自然就不會將違停視為正常,
畢竟大家都有停車位。
如果國家交通工具的發展想要以汽車為主,
做才是該有的表現。

那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參考法國的設計,
將人行道外推出來做停車彎。
保持車道該有的適當寬度,
除了可以減少汽機車超車意圖,
讓車流更順暢,
還能縮短行人穿越路口的距離一併增加行人安全,
真的是一舉數得。

當日本在用嚴格的駕訓制度,
篩選出合格駕駛的時候,
我們在用簡單又便宜的方式濫發駕照。

更可怕的是臺灣很多人都有車,
休旅車更是滿街跑,
上路後往往沒有足夠停車的空間。

店家缺乏社會責任的觀念,
創造了一間間排隊名店,
「設立停車場?不關我的事!」

人民也貪圖方便,
買東西只想要下車就到目的地。
政府尋求解套的方式就是在道路上設停車格,
「不能太貴、太遠,否則我可是不停的!」
甚至將違規停車合理化。

這個時候,法國早就邁向更高的層次了。
他們減少都市車輛,同時也減少了噪音和污染,
步行或是騎腳踏車成為更普遍的生活方式,
只有我們還在為了交通安全、停車問題困擾。

陳時中部長曾因防疫問題說:
「以現在的情況應該是說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

我想借這句話跟全國人民說:
「以現在的情況,臺灣到底要怎麼跟得上世界?」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02/06/2022

2022/06/07連假後更新:42比67票,讓顧先生留下來繼續表演吧!
===============
顧智傑的去留你們來決定

很榮幸在連假前就提早有笑料能欣賞,
但大多數人其實很難理解,
只有我這種眼光獨到的人,
才能懂你的幽默。

為了本粉專能凝聚聲音、導正視聽,
不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在這則貼文發布的同時,
會一併在 #限時動態發佈票選活動,
歡迎踴躍投票,
由你們來決定讓顧智傑閉嘴,
還是讓他繼續當個跳樑小丑?

#最終結果會在24小時後公布

#希望你編輯貼文是因為手殘按錯而不是腦殘

27/05/2022

你說她叫徐巧芯還是違停芯?(影片有字幕)

當大家在關心徐巧芯議員有沒有施壓員警的時候,
我關注到她的行為只是臺灣社會的縮影。

事件中男性駕駛跟徐巧芯應該有駕照,
可是兩位有認知到自己的行為是錯的嗎?

也許有,但是警察局跟徐巧芯說過:
「違停駕駛在車上可以勸導。」

如同一般民眾也會有的行為,
被開單的時候求情一下,
說自己馬上離開,
能不能因此不要開單?

這完全忽略了違停過程中被影響到的人、車,
認為違停一下沒什麼大不了。

回過頭來看這件事,
徐巧芯的車停的位置、時間,
都不符合勸導要件。
而且有誰會車停在馬路上去旁邊吃飯,
還認為警察來我馬上開走就好...

就算要勸導好了,
徐巧芯說警察局說過「違停駕駛在車上可以勸導」,
那你們人呢?根本不在車上,
卻還是要盧小小坳兩下,
看到員警沒有回話,
才說:「沒有關係你開單。」
這樣反覆的改變意見是這件事的導火線。

其實徐巧芯一到場馬上表明身分,
也許是想說「我是議員,我很懂可以勸導,因為警察局說過」,
但是議員對警員,權力上有對等嗎?
顯然沒有吧!

一開始徐巧芯及影片開頭男性駕駛試圖求情的時候,
就該維持立場到最後,
不要求情到一半才說:
「給你開啦!」
「我們再回去講啊!」
「我們不缺900塊!」

天曉得你是不是在講反話,
回過頭來弄我一個小警員...

你如果問我徐巧芯到底有沒有施壓?
我會說,有!
但不是刻意施壓,
是無知還有權力不對產生的問題,
加上員警的揣摩上意。

所以作為一個有權力的公眾人物,
真要謹言慎行,
不要在無意識下欺壓到比你弱小的人,
如同大車對小車、小車對機車、機車對腳踏車、腳踏車對行人,
更別當個無知的人,共勉之。

Photos from 車來速's post 27/05/2022

很寫實的四格漫畫,
幾張圖就表現出不同族群之間的困境。

◆路口分隔島種樹很擋視線

◆路側為了買便當而隨意停的汽車

◆直行突然變成左轉專用道

◆沒有人行道可以走

◆內線汽車肆意變換車道,嚇到行人跟機車

還有什麼是臺灣做不到的?

23/05/2022

翻看歷史,同時也解開時間的枷鎖

現在連邱顯智立委都加碼出來爆料,
早在55年前(民國56年)就已經開始實施錯誤政策,
其中的NPA 署長室 所用的理由就和我上一篇所說相同,
第一、第二點就是假借機車事故件數高,
以安全之名限縮機車正常的權利。

欸,如果臺灣變成汽車帝國,
汽車肯定也是會成為事故件數最多的車種,
到時候這個對汽車不曾歧視的政府,
又會有另一套說辭出現了。

上一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65817311630482

第三點,時任監察委員要求整頓交通
以維護國際觀瞻,
拿這篇報導中的資料去計算,
民國109機車(同車種)事故率是民國56年的3倍,
國際間已經笑掉大牙了,
你要現在的政府官員們怎麼活。

第四點,當時發生的幾起重大死亡事故,
包含博士、警察局局長都因機車事故而死,
這才是正當理由,
因為重視生命而改善交通,
擺到現在來看死再多人,
社會也很難掀起波浪,
大家都麻痺了。

第五點,時任監察委員希望能參考韓國,
禁止機車在市區行駛或是限制行駛區域。
現在的歐洲也有類似做法,
不鼓勵車輛進入市區,
但絕對不是直接禁止或單單限縮"機車"進入市區。

當時如果真的這麼做了,
理由完全不充分,
更沒有考慮到韓國是因為天氣導致機車沒人騎,
當地天氣冷、路面會下雪or結冰,
同時輔以其他政策才能有的結果。

第六點,其實一切都是假的,
只有想要變成大汽車帝國是真的。

華人思想要有三子「房子、車子、孩子」,
結果呢?
房子又小又貴,買不起,
汽車要多不多,國產爛,
生育率世界最低,Taiwan No.1

連結:
邱顯智立委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LawyerHandyChiu/posts/pfbid0AqTuR63rP39hfWF8c8mNBka11uQi3oKHuBxvoMKSSb79Cc89BjSYFpVzRhCxPSasl

韓國人不太騎機車,酒後習慣叫代駕
https://news.readmoo.com/2019/11/07/korea-car/

密碼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 2037年台灣新生兒不足10萬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912554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22/05/2022

其實全國交通局大都是一個樣,
只是今天太白目「歧視機車」、
又「不尊重創作者」,
才會被踢爆。

而且事後把鍋甩給公關公司,
只會將過錯推給他人,
上位管理者從來不會自我檢討。

例如聲稱
❌臺北市事故頻繁 = 駕駛人不尊重法規

絕非
❌臺北市事故頻繁 ≠ 管理政策有問題

他們還會刻意犯一些低級錯誤,
藉此來歧視機車,
越弱勢的越好欺負是不變的道理。
地方政府交通局、道安會...等自稱交通專業的部門,
明明有更「客觀的事故率資料」,
卻總是把機車是事故最多的車種掛在嘴邊。

要知道
》事故件數最多 ≠ 事故率最高

拿民族來比,
假設全國1000個人裡面,
「閩南人550人:客家人350人:原住民100人」

其中每個民族都有10%是壞人,

所以各族群壞人的數量,
閩南人55個壞人:客家人35個壞人:原住民10個壞人

得出結論,「閩南人很壞;原住民最善良」,
接著開始各種限縮閩南人的各種權力、自由,

What the heck?
》做最多壞事的族群 ≠ 最壞的族群
》事故件數最多 ≠ 事故率最高

輕、重型機車的數量是所有汽車數的約2倍,
同時佔車輛總數的50%以上,
有較高的事故件數本來就是正常的。

但是各種報告、會議、甚至是政策,
都拿機車開刀,
指稱「機車事故最多要檢討」,
這背後代表著管理階級骯髒的偏見,
明明有較客觀的事故資料卻不解讀,
刻意放大特定數據抹黑機車族,
將他們排除在外側車道;
接著把道路開拓得無比大,
可是沒有專用時相也沒有偏移式左轉道,
當然也沒有正確觀念的駕訓制度。
發生了一堆事故,
只檢討機車直接左轉很危險,
去兩段式左轉才安全。

媽的,跟汽車一起正常左轉哪裡有問題?
當作開了汽車就會換了腦袋嗎?

政府常宣導的機車事故多、傷亡高,
所以要防衛駕駛、讓大車...
形塑一種「機車是社會亂源」請你們自律。

因為沒有像汽車有鐵殼保護,
一但碰撞,傷亡自然高,
並不代表駕駛觀念比較差,
同車種相比,機車事故率才是最低的。

而你們政府才是真正的社會亂源!

資料:
109年事故數據
https://www.npa.gov.tw/ch/app/data/doc?module=wg057&detailNo=859323103317069824&type=s

109年車輛總數
https://stat.motc.gov.tw/mocdb/stmain.jsp?sys=100

一部業配看交通局的官威有多大 歧視機車的影片 我可不接喔 【為什麼機車很危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a2UDaeFZw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06/05/2022

【限縮檢舉安全衝擊 公聽會重點整理(下)】

這集主要在講公部門有多麼誇張,
如果你想知道社會先進有哪些犀利的發言,
可以回去看上集。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51312589747621

我直接來推導整件事的脈絡,
警政署找到一個缺口,
叫做「人行道停車不一定妨礙通行」
警政署拿著這點說「規劃不好啦」
把球丟到地方政府(公路主管機關)。

地方政府有沒有要解決停車問題?
看結果顯然是沒有,
路側、人行道都沒有足夠的停車格,
可是停車需求還在,
要怪誰呢?當然是中央,
沒發展大眾運輸工具,
地方停車需求才會爆炸,
球給了中央。

當然,中央內部也是會有紛爭的,
監察院就曾說交通檢舉浮濫,
於是交通部會同內政部,
修正了最熟悉的處罰條例7之1條,
民眾檢舉需實名檢舉,
希望藉此減少檢舉數量,
此時交通部和內政部手握著球。

畢竟兩者都是交通問題的主責機關,
想推掉責任沒有那麼容易,
可這是燙手山芋欸,
總要找人來接手。

過了四年到現在,
總算找到機會,
違規達人大舉反撲連署通過要求取消檢舉,
他們自然也順水推舟,
召開說明會研擬修正法規,

一年後恢復靜態違規檢舉的連署也通過,
卻只有幾句簡短的回應,
好像取消檢舉是民意,
靜態違規恢復檢舉是屁,
表面上一切都是順應民意,
自然球也來到民眾手裡。

搞到現在人行道、行人穿越道、紅黃線不能檢舉,
交通部、警政署說得好聽,
「人行道、行人穿越道、紅黃線」請警察來處理,
違規達人一次停多久?
警察到場又需要多久?
在警察到場前違規者早就跑了,
但是他們卻不用受罰,不用「即時導正」
搞清楚,他們高機率是違規慣犯,
可修的法卻一再縱容,
這鍋當然是要交通部來背,
內政部警政署也責無旁貸,
立法院倉促修法亦有責任!
想當然,從來都沒有人會認錯。

其實官方立場很簡單,
想討好民眾,
卻「沒辦法做好本分」。
除了營建署以外,
其他都像是還沒長大的小孩,
單單用「限縮檢舉」這種不成熟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卻沒辦法提出完整配套。

另外,還整天怪天怪地怪其他部門,
有時間卸責,
為什麼不好好想怎麼解決問題?

Q1:檢舉增加社會對立?
A:違規如果不會增加社會對立,那檢舉同樣不會。

Q2:檢舉增加社會成本?
A:檢舉不舉發會增加警方行政成本(警力),但也減少許多事故成本,受傷或死亡都不是「警力」可以交換的。

Q3:連續檢舉不符比例原則?
A:這是法官該決定的事,而交通部、內政部要做的是「工程、教育、執法」,警察該開單的就開,交通部也別只會修正沒有配套的限縮檢舉。

Q4:檢舉無法立即導正違規駕駛?
A:兩三個月才收到罰單確實不算及時導正,但總比限縮檢舉後打110,警察到場違規者都跑了、永遠不矯正還要好。另外可以參考新北市的「交通違規便民服務網」,即時透過簡訊通知違規者及時改正。

Q5:科技執法能補足違規檢舉缺口?
A:數量上也許能,但這跟官方所說的「科技取代人力」有很大的出入,事實上科技執法還是需要人力判斷,再進行開罰,警政署口口聲聲說人力不足,卻假人力不足之名行科技執法之實。

Q6:將處理檢舉的警力用作取締動態違規可行嗎?
A:理論上很好呀!不過人力不足嘛!哪能指望警察提升取締量能?

Q7:學校周邊可由學校交通服務隊及導護人員簽證檢舉?
A:這是真的,可他們明明與一般民眾沒有區別,卻能檢舉,更看得出來這次就是個四不像的修法。

連結: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 交通違規便民服務網
https://trspweb.ntpd.gov.tw/ #/

監察院調查交通罰單檢舉浮濫案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531&s=12614

廢除檢舉聯署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c939b078-5dc2-43c9-b545-7ee228d81c4b

恢復靜態違規檢舉連署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eb7440a1-332a-4b91-9e3c-5199f840c5f0

道路交通管理除罰條例第7條之1修正草案說明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TsqSSsurzE&t=953s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30/04/2022

【限縮檢舉安全衝擊 公聽會重點整理(上)】

昨天表現最差、最讓人失望的,
就是內政部警政署交通組劉振安副組長,
我不曉得他的發言完全代表警政署立場,
還是其中帶有個人意志,
但當他站在位置上發言,
就應該為說的話負責。

先說明,這次公聽會由下列組成:

●內政部
●交通部
●時代力量
●專家學者
●民團

討論限縮檢舉後的問題,
以及因應的做法。
公聽會裡由學者、民團先發言提出看法,
再由公部門來回答。

結果警政署劉振安副組長,
卻沒有針對「警力不足該如何到場執法」說明,
這個問題是限縮檢舉的核心,
更是1996年開始可以檢舉交通違規的主因。

劉振安副組長非但沒有針對關鍵點作解釋,
且一開始的發言就在抹黑檢舉人,
企圖塑造「檢舉達人閒閒沒事亂拍照」的形象,
這種官員的心態真心令人感到失望,

他的原話是:

在座的各位以及在線上的各位,
我相信都一定不會說惡意的檢舉,
但就是有一部分,
他...相機、手機拿著,
大概一個畫面三步、四步,
把那些人行道上面完全沒有劃任何標誌的這些
全部一起取締(檢舉)

那這個部分,
我承認一部分會妨礙到行人通行,
一部分不會妨礙到行人通行。
所以我們當時在考量這一部分(人行道檢舉)
其實內心是蠻掙扎的


這種說法,
套在任何行業、事情上,
都是對那個族群的不尊重。

更別說他的說法意思代表:
「有空間通行就叫做沒有妨礙」

可笑的是,
有人在路肩拍追焦照片被認為妨礙通行;
更有人大喇喇的占據車道、行穿線、路口,
卻被認為微罪啦!不罰。

明明空間的使用權,
要看這個空間的目標族群去定義,
人行道自然沒有車,
車道也只有特定時間、地點有人通行,
如果有需求就能合法,
就跟幾十年前的農地工廠就地合法一樣,
會成為以後的遺毒。

警政署沒警力執法,
因而自我閹割輔助執法手段,
環環相扣的交通3E自然會崩解,
(工程、教育、執法)
交通狀況會回到更黑暗的混沌狀態。

所以回歸到實際面,
限縮檢舉後警政署打算如何因應?
答案是透過交通部的補助,
增加科技執法設備。

警政署評估民眾年檢舉600萬件,
新制案件後不會比較少,
口口聲聲的警力不足如果是事實,
那限縮減舉後少掉百萬件的交通違規案件,
就會被科技執法設備取代。

你以為這樣用科技設備取代人力合理?
嗯,乍聽之下合理,
但別忘了科技執法開單後還是要人力審核,
根本就是在挖東牆補西牆!

還記得我考汽車駕照的時候,
駕訓班都沒有提及違規停車的危害性,
駕駛教練(術科)完全沒提,
法規講師(講師)說他平時不違規,
但就是會違停,規劃不好沒辦法...

其他的危害性就沒提了,
繼續拿過時的資料照本宣科;
那時候害得我常要跟講師爭執,
哪裡是對哪裡是錯,
課後還被叫來問要不要考照當講師,
我看了看他食古不化的樣子,
還是算了吧...

其實從駕訓班開始,
多數人就被教育成對各種違規免疫的狀態,
因為規劃不好,所以可以違規(警政署)
因為可以違規,所以交通很爛(交通部)
因為交通很爛,所以工程也擺爛(公路總局)

----------

會內有共識的部分,
就是現行交通規劃缺乏通盤規劃,
交通問題也並非只能由檢舉來改善,
需要通盤考量;
如果政策最後希望走向不靠民眾檢舉,
也能改善交通的狀態,
大家也都樂觀其成,
但現在既沒有期程表,
也沒有任何合理配套,
光靠限縮,能改變什麼?
應該是違規魔人的錢包厚度吧!

最後說一下,
這篇的圖裡的文字只是摘要中的摘要,
取一些他們有說過的話來放,
大家可以在文章底下找到直播回放,
來聽完整的論述,
我自己都是當podcast在聽。

另外這篇會有下集,
主要講公部門踢皮球的過程,
應該會很精采,
最近比較忙要請大家再等等囉!

還有感謝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少數內部堅定改革交通的黨派,
給一個respect.

以及參加會議的專家:
王欽彥 靜宜大學法律系教授
劉信宏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交通工程技師公會技師

和民間代表: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通勤者之歌
我是台灣行人 I’m a pedestrian in Taiwan
幹小事 林柏勛

放棄很容易,但會一無所得;
堅持很難,但一定會有所收穫,
交通問題需要有人發聲,
而你們就是那最堅定的力量,加油!

連結:
陳椒華委員公聽會直播
https://fb.watch/cIKyCs-k3v/

機車停路外草皮拍追焦照被開單 警坦承法條有誤撤單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5701119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26/04/2022

三個情境題考大家,
解答我會放在照片說明跟留言裡,
不要偷看哦~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24/04/2022

限縮檢舉的時代即將到來
這篇不討論限縮檢舉的嚴重性,
幫大家整理了4/30後可以檢舉的所有項目。

分為兩大類:
「動態違規、靜態違規」

如果你是違規達人,
以後可以在跨年的時候停在國道上看煙火,
聽說視野很好、
人也不多。

還可以停在:
「紅黃線、人行道、車道、斑馬線」買飯,
如果警察來取締,
通常會以鳴笛取代開單,
快點開走再繞一圈回來就好,
還可以繼續停半小時左右。

還有還有,
可以隨身攜帶一塊布遮蔽車牌,
防止有人偷拍,
畢竟你們賺的是辛苦錢,
一定要好好珍惜,

如果是開車的話那更好,
有更多違規方面的選擇,
安全帶也不需要繫,
夏天要來了,
臺灣又悶又熱,
哪繫得下去啊...

總之以上兩項在看到警察前改正就可以,
屬於不可檢舉項目。

還有更多可以違規的項目,
歡迎直接參考圖片,
都一次幫違規達人們整理好了!

-----------------------------

如果很不幸的你是檢舉達人,
還剩下46項可檢舉項目。

另外,
給你們2個忠告:

1.
記得隨身攜帶捲尺,
這應該很合理吧?

不然沒辦法證明違規車輛停在:
「交岔路口、公車站10公尺內」、
「消防車處入口5公尺內。」

2.
請學會遙控基層警察,
取代以前傳統的手動檢舉制度;

政府已經明訂46項可檢舉項目以外,
都不屬於「重大」違規,
如果遇到看不順眼的,
麻煩撥打110或使用遙控報案大師。

連結:
遙控報案大師
https://police-remoter.netlify.app/

把國道當停車場 民眾車停高速公路看煙火
https://reurl.cc/Xjkvz3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22/04/2022

你以為罰款是用來改善交通嗎?
-
最近區間測速平均速率142公里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可政府這麼熱愛執法,尤其是科技執法的原因是什麼?執法完的金錢流向有真正回饋給社會嗎?
-
【為了執法而執法】
交通部在2021/10提出修正草案,要將「交通”科技執法”設備費用、其他相關推動”交通執法”及協勤費用」納入交通罰鍰的運用辦法中。
-
又是這幾個關鍵字!執法固然沒錯,可大眾不清楚的是,現行的交通罰鍰的運用辦法已經包括:
-
一、道路交通違規案件舉發處理費用。
二、購置及檢定交通執法裝備器材費用。
三、交通執法資訊電腦化費用。
四、設置或租用違規車輛保管場所或卸貨分裝場地費用。
五、交通執法與安全宣導費用。
六、交通執法教育訓練及考察費用。
-
明明早就是滿滿的「交通執法」,可以看出目前的做法與「以戰養戰」是同個概念,是「以執法養執法」。
-
【連違法的執法都有超高CP值的區間測速】
時間拉回到四年前,新北市在萬里隧道首次啟用區間測速,22天後開出2140張罰單,海撈將近造價兩倍的385萬。
-
兩年後,2020年新北市在區間測速儀器被爆出違法及有資安疑慮的同時,不甩中央,堅持在4個地點繼續使用違法的區間測速,畢竟違反度量衡法規罰款才1.5-7.5萬,就算可以連續處罰也趕不上開單獲利的速度。
-
從這個角度來看,區間測速簡直就是顆搖錢樹!
-
我們理性思考,速度與安全確實相關,但大家都曉得,要確實改善一件事,得先提供合理的環境,搭配正確的觀念,最後才是輔以執法。
-
那為何政府在運用罰鍰時,選擇只廣設執法設備,卻刻意忽略能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又是為了什麼?
-
【被數字蒙蔽了雙眼】
上到中央、下到地方都有施政者因此做出錯誤決策。
-
例如2020年的臺北市曾對「機車是否能行駛第三車道」,也就是能不能解禁「禁行機車」研究了一年,明明統計資料顯示有好有壞,臺北市交通局的報告摘要卻放大負面指標、不提及正面的事實。
-
報告中摘要式的結論原話是:
「開放第三車道後大部分的路段都惡化」、「其餘類型沒有比較明顯的變化」
-
報告裡有寫,摘要卻不提的正面數據則是:
「小型車對小型車事故下降0.63%」、「機車對機車事故下降8.72%」兩者皆超過誤差值以上
-
研究還只著重在第三車道(解禁前不能行駛的路段),外側的車道事故顯著下降超過三個標準差卻完全沒有在摘要中提及。
-
也難怪臺北市市長、議員甚至連民眾都因此給出負面結論。
-
交通局利用不全面的摘要,誘導大家得出不正確的結論,宛如包著糖衣的毒藥,害人不淺。
-
【不是眼瞎,就是裝看不見】
歐洲,是交通死亡率最低的地區,也是值得我們效仿的。
-
每年每十萬機動車輛死亡率歐洲只有19(2016),而臺灣則高達147.02(2018),高了將近八倍的死亡率。
-
他們在事故預防上非常重視工程,也教育國民良好觀念;而臺灣卻只依賴科技執法,喜歡肉眼可見的立即成效和帳面數字,簡單來說我國就是短視近利的投機份子。
-
隨手拿歐洲十幾年前的道路街景相比,都比現在的臺灣好。
-
臺灣不僅省道車道數過多,經過村落或是市區等人口密集處,也幾乎沒有對應的工程設施。
-
對駕駛來說,
●沒有左轉偏移道
●沒有圓環
●沒有折線型減速標線(zig-zag markings)
-
對行人來說,
●沒有行人庇護島
●沒有Z字行穿線
●沒有行人穿越按鈕(Pelican crossing)
-
低廉快速的駕訓制度所訓練出的駕駛道德,更是落後歐洲一大截,在臺灣被逼車早就見怪不怪。一條好好的公路只剩車種分流、紅綠燈、測速照相、跟沒半點屁用的紅藍爆閃燈。
-
交通問題只會推給「地狹人稠」、「國情不同」、「機老酒(機車、老人、酒駕)」的臺灣,自然很難想像外國的世界有多進步。
-
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到目前為止,還在實施不合理的車種分流,導致大門口機車道塞爆,車陣綿延近百公尺,一旁邊寫著「禁行機車」大字的快車道卻沒有車,天才般的設計竟出自於當地交通隊,校方還打著安全之名,行無能教育之實。
-
【急病亂投醫】
臺灣交通危險到什麼程度呢?
-
●歐洲在臺商會建議應給予行人更好的保障
●日本交流協會需要發出警告
●波蘭記者二度發文對機車行駛人行道表示不滿
●比利時情侶自駕遭大型車逼車
●菲律賓男遭酒駕撞死
-
這樣劣跡斑斑的國家,又有著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高雄的波蘭記者是最好的例子,一則貼文、一部影片就讓高雄山搖地動,彷彿臺灣人都是次等公民一般,聲音從未被聽見。
-
當重大死傷事故發生引起社會譁然,才會立即啟動震怒後的「大執法」來平息民怨,用惡名昭彰來形容我們的國家再適合不過了!
-
回過頭來說,交通罰鍰每年約200億,其中12%(約24億)用作交通改善,相關運用辦法就如我開頭所說,通篇交通執法,我敢肯定這樣做並不會有實際的成效,無法長期維持。
-
剩下的88%(176億)依辦法分到國庫、地方政府、警察機關、公路總局......等,最後不知去向。
-
監察院曾表示交通罰鍰該專款專用,用於改善道路工程、執法,實際上卻並未落實改革也從未開始,只因我國會計上不願聽到「專款專用」四個字,被認為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增大了部門違規風險。
-
大家要知道,交通規則作為一種安全標準,自然該要求遵守,每年6000億以上的交通事故成本,若能因執法少一點,也不需要受國內外輿論批評。今天的問題在於罰鍰沒有全用作交通改善,而用作交通改善的部分,也僅用來執法。這背後又是均權制度與行政資源分配的另外一大難題…
-
寫完這篇,讓我不禁懷疑,也許這樣的體制,會讓人根本不想改善交通,正如沒有人會願意殺雞取卵。
-
連結:
【交通部公告修正草案】
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_print.aspx?NID=180826.00
-
【新北首處區間測速】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470604
-
【區間違法爭議】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96238
-
【區間設備中資案】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6735
-
【新北測速】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96238
-
【呱吉質詢禁行機車道研究報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neW_D98k
-
【歐洲車禍死亡率概況】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v25YN3
-
【WHO道路安全全球狀況報告】
https://www.who.int/news/item/19-10-2015-despite-progress-road-traffic-deaths-remain-too-high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機車道塞爆】
https://speed.ettoday.net/news/1856873
-
【歐洲在臺商會報告】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5266FA58103BFB8E
-
【日本交交流協會警告】
https://www.facebook.com/imapedestrianintaiwan/posts/482964780134946
-
【波蘭記者二度發文抨擊】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880021
-
【比利時情侶遭逼車】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720001549-260402
-
【菲律賓選手遭酒駕撞死】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72558
-
【道路交通違規罰鍰收入分配及運用辦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040041
-
【邱顯智立委質詢交通部關於罰鍰運用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MkDm-6LHL0
-
【交通事故成本分析】
https://www.iot.gov.tw/cp-78-200042-27e17-1.html

13/04/2022

外送員事故頻傳,是哪裡出了問題

目前對於「外送員」事故成因,大多認為外送員趕著送餐,不遵守交通規則而釀禍,可誰知道安全送餐也是他們一直期望的,只是背後有更深一層的原因,迫使他們用安全來換取時間。制度不改正,苦的是外送員,更是無辜的其他用路人。

以foodpanda為例,其它外送平台的問題歡迎留言討論:

• 硬塞單,強迫延長上線時間
在預定的下線時間之前,你正在送最後一張訂單,系統可能會多派一張訂單問你要不要接,如果不接,會降低接單率,進而影響獎金;或是在你跳出APP畫面時,塞一張單給你,雖然沒有點擊接受,但回APP卻發現莫名其妙就接受了訂單,回報給派單(foodpanda)它只會回應:「看系統你有接受」。

• 以「曼哈頓距離」計算出不切實際的里程、時間
曼哈頓距離是一種計算距離的數學公式,用來計算方格型城鎮裡,A點到B點需要花的時間,這個算法雖然一定會大於最短距離,但是計算出來的結果其實並不真實。【弧形的街道】、【需要過河】都必須跑更遠且花更久才能完成送餐,在臺灣畸形的機車路權狀況下,更為明顯。

• 獎金與取單率掛勾,需時刻注意不能漏單
不管何時,外送員上線時間內需要時刻注意是否有新訂單,為了不要漏單,他們常會在停等紅燈時使用手機,更誇張一點的人會在行進中使用。

2019雙十國慶連假,剛加入foodpanda兩天的桃園29歲馬姓外送員、台北約20歲的黃姓Uber Eats外送員,發生車禍因此葬送寶貴性命,同時也喚起社會對於外送員這個新興族群安全的注意。

同年,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發布「食物外送作業安全指引」,內容多是防衛駕駛觀念,或是提醒該遵守交通規則,實際上沒有人會看,也完全忽略外送平台緊迫的制度下帶來的危險。2020年審計部報告就揭露了外送員事故率高達61%。

另外,我們也能從薪資結構看出端倪,這兩年來的外送平台薪資改制,多是偏向「跑尖峰時段、遠單薪水高」,換算下來平均薪資已經和最低時薪差不多,想賺取更多薪水只能在尖峰時間想辦法多接單,或是提高工時來換取,無形中都是增加危險因子,事故自然也降不下來。

順應疫情所帶來的宅經濟,在2020就已有高達17萬名外送員,它們的工作環境需要被理解,大家都明白有需求就有供給,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平時從不使用外送服務,但一樣要承擔這個族群帶來的事故風險。

所以外送員們也要自力自強,出來發聲,去支持能改變現況的政策,中央在今年已公告施行「機車外送交通安全指引」,以及多縣市已經擬好「外送員自治條例」草案。台北市更是領先全國實施了兩年,能往【職前訓練】、【工時上限】、【事故輔導機制】等方向走確實比什麼都不做來的好,也是能藉此打破外界對於外送員的不良觀感,否則趕送餐枉顧他人身命安全的標籤永遠斯不下來。

最後其實想說,我不愛為違規者開脫,外送員就算是身不由己也會有人比你更無辜,比如說倒楣的其他用路人。如果是為了整體交通環境所想,這個新興族群也不是沒有救,千萬別讓它們淪為計程車和大車後,第三種不愛惜羽毛的"職業"駕駛。

連結:
道安不定時炸彈2》6成交通事故是外送!傅胖達和吳柏毅搏命街頭如何管?
https://new7.storm.mg/article/4106370

12小時背後,是血汗低工資!
https://www.facebook.com/fishkai.lin/videos/3072152669767241/

熊貓新制獎金上路大解析! 減薪加薪還是更公平?2021還適合跑外送嗎?台北4/16也開始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XueVgFyVs

肇事遭停權 外送員得上4小時駕訓再教育
https://news.tvbs.com.tw/life/1760654?from=fbarticle&fbclid=IwAR0EjRt6iCVvHTf-DwQ6Kf2zLiwE-ylLgWIIZPvTdv6uOX0Yadh1dk0zjmI

『萊』分享|幾個可能被扣取單率的原因,原來在這邊!!你知道嗎?? | 外送系列 | 萊德麵 RiderMe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cHTeZPtOY

熊貓外送日記 #26 拒單?系統可以硬塞給你牛B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4ml8GyZnw

機車外送交通安全指引
https://www.mvdis.gov.tw/webMvdisLaw/LawArticle.aspx?LawID=E0102000&KWD1=

勞動部職安署訂定「食物外送作業安全指引」要求業者遵循
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40/12329/post

foodpanda常見問題Q&A件數/報酬
https://foodpandarider.tw/faq?mainTypeId=5

臺北市外送平台業者管理自治條例
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LawSearch/LawArticleContent?lawId=P09C1002-20200327&realID=09-03-1002&lawArticleContentButton=

數據科學中常見9種距離度量方法,內含歐氏距離、切比雪夫距離等
https://min.news/zh-tw/technique/ad5eb4d698294c94d2e096c24bb682ec.html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08/04/2022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苗栗後龍、竹南(下集)

回到竹南的飯店睡了四個小時,天黑了,也餓了;她發現一處傳統市場的出入口,在門口晃了晃

:「室內市場??」

:「去看看吧」

:「可是看起來害怕」

:「可怕」

:「沒有人...」

跟我小時候一樣,就算有人陪也不太喜歡,昏暗的燈光加上各種生食的異味,小熙根本不敢走進去...繼續走路找消夜

:「我第一次來苗栗的時候」

:「因為這樣」

:「沒有人行道」

:「所以有點害怕了」

:「但是現在感覺」

:「已經習慣了」

:「不害怕了」

這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共同被磨練出的技能,就連輪椅、娃娃車、視障者走在馬路上都被認為是正常。

可她還是有話要說

:「希望以後苗栗為了人」

:「做路」

:「這樣對大家很安全吧」

竟然這麼直接的點出問題,可她不是波蘭記者,苗栗縣政府、工務處能聽得進去嗎?

後來看到一家外觀很像韓國「布帳馬車」的小攤車,氣氛很好,大多是來外帶的,所幸找了個位子坐下來享用宵夜,不過才剛吃飽她就滿身汗,實在太熱了,難怪大家都外帶。下一家,她選擇去的地方也是很奇妙,小發財車改裝成的行動自助餐店......如果說吃自助餐的感受是普通的話,接下來感受肯定很差

:「我為什麼看不到手機呢...?」

:「(其實常丟手機,所以很熟悉)」

:「(但這麼晚,在陌生的地方丟手機還是第一次...)」

飯店的地址也在手機裡,讓她有點擔心,就算在這種狀況下,還是很信任臺灣

:「但是我相信臺灣」

:「確定能找到」

:「(在臺灣已經丟了很多次手機的韓國人)」

:「可是很神奇」

:「每次都找到了!」

已經想不起來那家店的名子了,只能迷茫地走著,而且關店時間也到了,她整個心死...故事的發展總是出乎意料,在沒有其他辦法的狀況下,小熙最後還是找到了那家店,燈還亮著

:「謝謝你」

原來老闆拿著手機等失主來認領,小熙的聲音有些感動

老闆:「在等妳」

:「謝謝」

:「謝謝」

:「我以為丟了」

:「謝謝你」

接連好幾聲的感謝,好像不足以回報老闆,於是她在Google評論區留下沒說完的話

:「

來竹南玩的時候 晚上突然看到的😃
感覺氣氛很好 所以內用吃了
味道也超超好吃!!!! 如果吃的話一定加烏龍麵😆😆
然後我在這邊丟手機了 (離開這邊後才知道了)
但是老闆為了我沒下班等我了😢😢😢
當時好像沒有好好說感謝 所以想說
老闆真的感謝!!!
我是上個禮拜來那邊吃的韓國人😆
所以丟手機的時候突然感到很害怕很尷尬了🥲🥲 也擔心這麼晚找不到飯店😢😢
老闆的關懷對我有很大幫助!
因為有像老闆這樣的人,外國人在孤獨的外國生活裏感到溫暖🥰🥰



影片到這裡也差不多結束了,從後龍到竹南,再從掉手機到失而復得,這不是小說,是一個旅居臺灣的外國人的生活。當她融入在地文化的同時,臺灣應該要進行的是交通改革。今天她點出了苗栗地區人行空間的不足,而且還是第二次。我們還能什麼都不做,只管嚷「國情不同,不喜歡就滾出臺灣」就好嗎?如果都不思進取、不進則退,這種野蠻思想是很可悲的!

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是人,難免有人替魔鬼辯護,而我選擇替受到壓迫的族群發聲。就如同小熙一樣,她沒有為了讓人覺得她比較愛臺灣就不批評交通,有安全的生活環境是大家共同的需求。別忘了她雖然是外國人,但也是行人...苗栗加油!臺灣加油啊!

系列: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111277834419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新北石碇篇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191294493084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苗栗後龍、竹南(上集)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524294459784

連結🔗:
韓國人在苗栗竹南吃宵夜時發生的事情 (在台灣又感動了..)
https://youtu.be/pkpwvrL8XYw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08/04/2022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苗栗後龍、竹南(上集)

這次想看海,滑了滑地圖,一家店賣的三明治吸引到她,所以就決定是後龍了。

從台北坐火車,到後龍轉乘公車,再到鄉下的大馬路上,只有她一個人

:「只有我」

:「只有我和蝴蝶們」

:「終於到看車」

這次她沒有抱怨走在路肩

:「看我後面」

:「真的是...」

:「沒有什麼的」

筆直的馬路上路肩大到她沒話說,大到讓她忘記危險,停車、走路混在一起,嗯~真的是甚麼規劃都沒有呢。又走了十分鐘,路邊有一所國小,不管是山上還是海邊,她總是很嚮往,臺灣地理特色真的很吸引人。

也不曉得走了多久,目的地是一間有著大圓桌的海鮮餐廳,她外帶一份280元的鮮蝦總匯三明治到海邊吃,結果風太大了很後悔......。

今天是品嘗美食的一天,小熙還去85度c喝咖啡、廟口吃粉粿,但好像不知道接下來該去哪裡,畫面從自拍轉到街景

:「有人住在後龍嗎?」

:「這裡有你們的家嗎?」

:「因為我上次拍竹南、頭份的時候」

:「幾個人說了看到他們的家」

:「有你們的家嗎?(有看影片的後龍人嗎?)」

路邊沒有紅線、沒有人行道,感覺車輛隨意停放在家門口,也許有車就不用擔心沒有路走

:「這裡的路面好像都很寬」

:「樓也側著寬敞」(應該在指騎樓)

的確路蠻大的,單向停了一台汽車也不至於讓路過車輛要跨雙黃線。最後,她還是離開後龍,因為比起竹南交通實在不方便,只好選擇住在竹南

:「晚點出門」

:「要吃宵夜」

:「因為我上次在竹南」

:「吃東西的時候」

:「都很好吃❤️」

:「所以我相信竹南」

:「這次也會都成功!」

你們說小熙再次去竹南能適應街道,並且玩得盡興嗎?未完待續.......

系列: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111277834419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新北石碇篇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191294493084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苗栗後龍、竹南(下集)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606554451558

連結🔗:
韓國人去苗栗後龍旅遊的話?!(280元的三明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sv6gbHtPA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08/04/2022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新北石碇篇

既上一篇去苗栗竹南後,今年2月小熙來到新北石碇,畫面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油油的山景,下方還有小溪流,看起來輕鬆愜意。她說知道臺灣從北到南有台北、台中、高雄,突然很好奇中間的城市是什麼樣子,可是因為時間關係沒辦法去南投,所以來石碇看看群山環繞的樣子。

這天她沒帶雨傘,天空下著小雨,很餓但沒看到餐廳,可是平時看不到的綠色風景還是讓她停下腳步...

看完山景走到橋的另一端,告示牌上寫著「和平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她好奇地找著學校,心想山上也有小孩嗎?沒過多久找到了

:「好像是這邊」

:「我想看看」

隨即畫面上一輛臺北客運經過

:「但有點害怕」

:「因為這邊車很多」

她繼續說道

:「這邊和台北的差距是」

:「沒有紅綠燈」

:「(跟車一起走的可怕路)」

:「走的路也很少」

畫面上一直都是這樣的道路,我想她憋很久了。小熙終於走到學校前面晃了晃,接著邊散步邊拍vlog

:「但是雖然能看到」

:「和台北不一樣的氣氛」

:「可是」

:「(沒什麼能做的)」

:「(只能跟車一起走)」

有台顯眼的跑車經過,伴隨的排氣聲浪,隔著螢幕聽聲音都能感受到當下的震撼

:「我突然現在感覺」

:「我為什麼來這邊了...」

但看到漂亮的風景還是很舒服,在台北上班、上課壓力大的時候都會讓她想來放鬆一下。中午到了,走進一家小吃店,小熙點了一碗肉燥乾麵跟滿滿一盤的小菜,說吃起來有種滷肉飯變成乾麵的感覺,而且要加辣,會更好吃!來臺灣之後,還吃著吃著就愛上了豆腐。

吃飽但沒有喝足,打算找一家咖啡廳坐坐,結果附近僅存的兩家竟然都歇業,不得已還是得繼續旅行。走了好多小巷,真怕會迷路,她蹲在路邊自拍,站起來時手機摔碎了

:「唉...」

:「為什麼每次這樣」

今天不是很順利,看起來也有點累了,所以找了一個地方休息,小熙說

:「因為我現在很渴」

:「但是」

:「找不到便利商店」

:「找不到超市、飲料店」

:「雖然這影片的時間看起來很短」

:「但是我已經」

:「走路走路走路」

:「已經走路一個小時了」

:「所以我應該回台北」

用我自己的標準來看,這不會是太好的體驗。

她拿出手機給大家看,想去的商家都距離她很遠,本來還想去老街,換車時發現要一個小時才有一班,這也是為什麼小熙現在會在這裡。

又是一座橋,顯然不會有人行道的橋

:「這邊也是和苗栗一樣」

:「和車一起走路」

她舉起手來,想讓車子們注意到這邊有人,請小心

:「車子們,不要撞我」

:「(宣告我存在的手)」

到了一家沒有開門的雜貨店,小熙和阿姨攀談兩句後竟然開店了,成功買到飲料,真的很開心

:「謝謝老闆為了我開店」

雖然每個人體驗不一樣,但外國人來臺灣總是能感受到環境的不友善,友善的只有人。

我們要因此自滿嗎?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種答案,是我的話會想說

:「或許還有救,但是,你們願意一起嗎?」

系列: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111277834419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苗栗後龍、竹南(上集)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524294459784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苗栗後龍、竹南(下集)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606554451558

連結🔗:
過年無聊的韓國人去 台灣的中間 (台灣也有這樣的地方..) feat.石碇
https://youtu.be/zkvUJ_HwJA0

Photos from 臺灣腳痛布's post 07/04/2022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

同時也是擁有三萬訂閱的Youtuber,跟很多外國人一樣,頻道大多分享母國與臺灣的文化差別、吃東西、Vlog,她總是會表現出最真實的感受。

我看到她的第一支影片,是她一個人去苗栗竹南玩,很難得會有外國人來旅遊選擇這裡。

影片中開頭她說

:「這個路..路...」

:「沒有」

:「車子侵犯這裡」

:「那麼好像會被車撞到」

因為突然想出去玩了,所以她坐火車到竹南火車站,最近在IG上看一個餃子非常好吃,所以她來了

:「我第一次看到竹南」

:「我對竹南的印象是」

:「沒有什麼」

畫面是她走在超大路肩上,有一堆合法停放的汽機車,但沒有人行道,騎樓被佔用。

吃完想吃的煎餃跟乾麵,她滿足的離開店裡,比了個”讚”,推薦大家可以去吃看看。走出店外,小熙話鋒一轉說道

:「很害怕」

:「沒有走路的路」

:「跟台北不一樣的是」

:「該怎麼說」

:「這裡是鄉下嗎?」

:「沒有路...」(一旁機車呼嘯而過)

:「感覺會被車撞到」

走著走著,她來到一處轉角,雖然沒有任何設計、遮擋,僅僅只是離道路邊界一、兩公尺的柏油路上,也能讓她感到安心

:「這裡好像比較安全」

接著她說

:「在韓國過節的時候」

:「去奶奶爺爺家的話」

:「就像媽媽爸爸問我去不去市內時」(市內應該是小鎮的意思)

:「出現的鄉下市內一樣」

開頭那幕完整重現

:「這個路..路...」

:「沒有」

:「沒有人行道,有一條線」(指路面邊線)

:「車子侵犯這裡...」

:「有時候侵犯這裡」

:「那麼好像會被車撞到」

:「這是竹南的樣子」(小熙舉起手來)

然後她就被按喇叭了...

後來她發現那附近有很多越南、印尼、泰國的店,走著走著畫面轉成街景,短短二十二秒內有【併排停車】【電動車代步車行駛道路】【攤商占用道路】【跨越雙黃線】【停出線外的機車】,就是沒有行人能走的路......

平時她在臺灣的酒吧打工,這天晚上也來到苗栗的酒吧吃串燒、喝酒,因為太晚回住的地方會危險,所以她提早回到住宿

:「我覺得在竹南的老闆很善良」

這是她對竹南的評價。

我常常覺得喜歡臺灣的外國人不知道是很天真?還是很善良?

明明自己臺灣這個國家的人都不用這種方式旅遊,但你們還是願意用的自己的方式,盡力來體驗各個城市角落的美好,令人佩服。

希望外國朋友來旅遊除了”開”心更要”安”心,臺灣人宣揚人情味的同時能不能也給一個安全的道路?臺灣的交通現況就是大欺小、板金至上...但沒有人一出生就有交通工具,在地居民請不要為了自己沒有用到,就排斥建設。還有很多人期待去你們的家鄉旅遊,不要讓外國人因沒有好的交通建設而魂斷異鄉!臺灣值得也需要建設,請給所有人安全的最後一哩路,謝謝你們。

系列: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新北石碇篇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191294493084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苗栗後龍、竹南(上集)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524294459784

她叫小熙,是一名在臺灣打工的韓國人-苗栗後龍、竹南(下集)
https://www.facebook.com/pofp.taiwan/posts/537606554451558

連結🔗:
韓國人一個人去苗栗竹南的話
https://youtu.be/EiwMfvqTF-8

初衷

「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比喻只顧眼前,對問題不作通盤考慮,不從根本上解決。

交通問題往往反映的不只是社會人缺乏交通規範常識。

我們還可以觀察到,

Videos (show all)

《歷年交通對比 同時是選前的叮嚀》某資深記者兼媒體人說過:「一個社會安不安全,是看社會成員普遍安全意識高不高,若是很高,要求的配套措施就多,大家同意多付一點成本,來降低意外的發生;相反的,若是意識不高,那業者為什麼要改?政府為什麼要改?」社...
【用20秒看完雙北機車安全月宣導影片】以前我都想不通為什麼各種類型的宣導影片,要被強行置入「內輪差」而現在我懂了!影片很短,我把答案放在裡面,去找吧!
其實混亂的交通環境讓我很少出門,「車不讓人、違規(併排)停車、逆向、闖紅燈、遠光燈、沒有後照鏡、超吵改裝車」,道路設計什麼的我就懶得說了,每次出門都能把各種違規樣態重新蒐集一遍。昨天出門還遇到手很賤的人,把我的機車移開只為了讓自己的汽車能停...
你說她叫徐巧芯還是違停芯?(影片有字幕)當大家在關心徐巧芯議員有沒有施壓員警的時候,我關注到她的行為只是臺灣社會的縮影。事件中男性駕駛跟徐巧芯應該有駕照,可是兩位有認知到自己的行為是錯的嗎?也許有,但是警察局跟徐巧芯說過:「違停駕駛在車上可...
大執法後,沒人在care?
巧遇老司機,你做不到的,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