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an

FaKan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FaKan, Grocers, .

06/03/2024

~蕃薯煎堆~
把蕃薯泥和糯米粉搅一搅
包入一小塊年糕軟糯好吃
材料
糯米粉120g
澄粉一湯匙
蕃薯泥60g
细砂糖20g
开水100g
白芝麻一些
年糕切塊状小塊
做法(Tan Ai Tin)
把粉另拌一拌放入糖,蕃薯泥,开水倒入用括刀搅拌均匀,帶上一次性手套搓光滑
取一小塊包入年糕,搓圆抹水粘滿芝麻再搓圆给芝麻粘着一点。
鍋中放通中小火炸,途中用勺子輕压煎推直到金黄色捞起即可,炸好里面空心一口咬下去吃到年糕真的好吃😋
By 珍妈 Tan Ai Tin

06/03/2024

功課寫到崩潰大哭、不想寫功課,一直是困擾親子之間的問題。

家裡的小男孩現在六年級了,每天寫功課也變成了一種可累積的人生經驗值,男孩說。不過語氣已從那個剛入學羞怯的小一新生,轉變成學長也是過來人的經驗談。

關於「功課」不想寫與拖延其實也隨著年紀增長與學業挑戰增強而有所不同。但如果我們只有同一種方式去應對,或許情況仍然又回到原點,然後每天氣惱著,傷身也傷心。

因為寫功課,和孩子的關係變差了,還不如花點錢送安親班讓老師去處理,不是比較省事嗎?聽到家長這麼說時,我總會不斷地思索,當然這和有沒有送安親班並沒有衝突,純粹是我很想深入探究的問題。

孩子面臨的學習問題,在我們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但「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是超出孩子理解的的哲理問題。

孩子們或許能說出大人們教導的話:因為以後長大要怎樣....,所以我們要認真......。可是,孩子不可能真的懂,因為獨立和長大離他們還很遙遠,就連我的孩子也常自我思考這件事情,然而他仍尋找著自己的答案。

「把功課寫好、該背的背好」是不論你怎麼說,或是畫了多大的願景大餅,孩子依舊是點完頭,然後不情願的做,而大人看見他們的態度或是懊喪的臉就更加生氣,挫敗感也越來越深,不知道該怎麼辦,卻將問題累積得越難越解。


#拖延並不是懶散

以我們大人的角度來看拖延這二個字聽起來好像很負面,我們一想到它和孩子連結在一起就無法什麼都看不見,也不允許孩子是個沒有責任感的人。

但大人們也會有不想做的事,大人們也會拖延不是嗎?但大人一定或多或少知道為什麼,不過孩子不知道。

拖延絕對不是懶惰或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別拿這種集體錯誤意識來批判自己或是孩子。會逃避和抗拒那些該做的事,除了「我不會」之外,還有許多看不見的心理因素,當孩子無法處理時,那些該做的事就只能被放置著,而導致了大人眼中的拖延,和遭來更多的責罵。

但真正的做法並不是趕快去完成就好。如果做完所有的事情就解決那有多好,可是偏偏就只是很表面的治標不治本而已,這次勉強完成了,下次一樣又會再有相同的狀況發生,然而大人的理智又被逼到角落失控,最後斷裂。

每當夜深人靜時,又忍不住地責怪自己剛才不該對孩子那麼兇,自責與不捨每天都在循環,然後不知何時才能結束。

不想去做的原因百百種,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知道原因,因為情緒的浪潮先冒了出來擋住了我們的思考能力。

「拖延」一定有內在的原因和議題,並非外表所看見的懶惰、不上進而已。人的大腦裡有許多複雜的功能與迴路,它們掌控情緒與行為,雖然行為又有複雜的背後原因,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內在的心理因素。


#焦慮是健康的也是一種警訊

或許許多爸媽會認為孩子能有什麼心理因素,不就是不想寫而已,哪來那麼多理由。可是沒有人想過,現在的他們所接收到的一切,都將內化其並成為未來的大人,而如果不去試著理解,那麼內心的心理因素仍然不會被解決。

不想寫功課等原因,並非一天二天就能找出來,孩子也未必能說得清楚,他們就是覺得煩,覺得討厭,甚至不想去學校;但是如果真的不去上學,他們也不願意。

也許是害怕?而害怕裡有很多擔憂,例如不會寫的挫折,而挫折裡又必須面對自尊的問題。就如同大人盯著孩子功課的原因之一,其實也是擔心孩子。

當孩子害怕感到焦慮時,也是一種警訊,我覺得反而要鼓勵孩子能覺察自己當下不舒服的感受。代表他們能發現危機,而這危機雖然微不足道,甚至令大人們發笑,但孩子的世界裡除了玩樂,再來就是同儕與學習的壓力了。

當危機發生的警報大響時,會觸碰人類的思考系統去做出應對,但如果我們只能制止或漫罵,或是覺得教養不夠狠厲。那麼等同於強制關上警報,如果孩子長期皆處於這樣的模式,那麼焦慮就會失控,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不想寫功課很正常,就像大人也有不想做的事,但我們不會像對待孩子那樣對待自己,因為我們知道——「只是暫時不想做,我還是會去做。」

不想做該做的事——很不好受,可能會很煩、可能會自責......,但當你能察覺到這個感受,代表你沒有選擇忽略這個警訊,而且也準備好了重新認識它。

不想寫功課的你,也是你的一部份。

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常因課業而氣餒,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就是不好的人,或是失敗的人;相反的,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是難能可貴的事。在合理可接受的範圍內,陪孩子一起去看見自己很不錯的部份,可以讓孩子在過程中獲得自信與安全感。

即便孩子仍然討厭寫功課,但也許已經能夠比較清楚責任的背後,不是只有想或不想而已,而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感受和練習。


#焦慮其實是健康的

焦慮是常被人誤會的可憐蟲,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去逃避,但其實焦慮一直在保護我們,而且焦慮經由演化一直留在人類的基因裡,這代表著我們確實需要焦慮。

當我們或是孩子開始感到焦慮時,別急著勸他們與自己別想那麼多,或是想盡辦法要除掉它,那是比較不好的方式。

我們應該要告訴自己與孩子,要正視那個感覺,並且暫停手邊的事情去思考,為什麼現在我會這麼不舒服,要怎麼讓不舒服緩和下來呢?

焦慮如同我之前提到過的,人不可能完全沒有負面的感覺,有陽光之處必有陰影,倘若我們只著重於看見陽光,那麼陰影的部份就會被炒作成另一種可怕的東西。


#雖然焦慮在大多數的時候看起來的失控的

想要擁有平靜和快樂的能力,首先我們不能否認焦慮和緊張是我們的一部份,它們的力量很強大,所以當焦慮或不安感來襲時,我們無法控制得很好,反而讓它們看起來似乎是失控的。

但是經過每天反覆的練習,一定會讓這股力量發揮得恰到好處,而我們也能與它好好的相處,或許我們能因為理解而讓自古至今讓父母崩潰的事情得以緩解。

倦怠是很正常的表現,大人也會職業倦怠,對吧,那我們怎能要求孩子絕對不能倦怠呢?同樣的事情重複做,一定枯燥乏味甚至覺得疲累,近幾年來的「躺平」說得也是同樣的心聲啊!

「責任」就是一種要經歷許多苦澀才能嘗到甜美的事,我們並非凡事都要在第一步就立刻解決並完成,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面對。小小的一件事或許能為我們彼此賦能,開啟不一樣的思維模式與不同的可能性。

親愛的爸爸媽媽,辛苦你們了,陪伴孩子成長這一路有感動也有辛酸,我們並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當父母的,偶爾感到氣餒、挫敗都是正常的。

寫功課佐著傷心眼淚的孩子在完成功課後,也別忘了肯定自己:雖然不想寫,但最後還是完成了,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父母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請刻意留點時間照顧自己,對自己說:辛苦了,其實我今天做得也很不錯,明天繼續一起努力吧!

photo by Pexels

04/03/2024

「好好照顧自己也是一種責任,你必須永遠從自己開始。」

去年《 #我可能錯了》甫出版陳列在書店櫃位時,我被書名嚇了一跳,因為書名是我很常說的一句話,那時在我旁的兒子也恰巧與我看見這本書。

「這本書就是妳常說的話啊!」兒子也有同感。我常和兒子說這句話的原因,源自於自己的成長體悟,同時也想讓他知道很多事情往往不如表面那樣,有時太過主觀反而會是阻礙。

不過《我可能錯了》這本書和教養無關,這是一本可以撫慰心靈的書,但焦慮不安不會因此消失,不過至少你可以先有意識地儲備一些勇氣,練習面對未知的將來,因為人生總有高低起伏。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是位經濟學家,在26歲時已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在他事業有成,別人眼中如黃金般的人生高峰時,他卻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

我想在作者成長的那個年代,要放下成就往內探索的決定對他人而言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但他卻毅然決然的決定,然後行動,這樣的勇氣的確叫人佩服。

在森林度過十七年的出家生活,大家或許會認為是那種過著清心寡慾的日子,其實不然,有不適應的日子,也會有遇到不喜歡的人,還有不喜歡卻還是得做的事,甚至也還需面對必須吃下以往不喜愛吃的食物。

也許你會好奇,出家不就是一個人的修行嗎?追求精神生活,為何還是得和「人」有所交集,甚至需要團隊合作、一起生活呢?

在看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在森林的出家生活除了有意識的自我覺察,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 。

我們似乎從未要求過自己要放棄自己的偏好和夢想,通常我們都是努力的朝夢想前進,然後圍繞在「夢想」四周,小心翼翼地看著還缺少些什麼,然後再補足。

或許就是這樣的追求,所以我們的心靈以為獲得了外在的成就和物質是真的快樂,但卻總有說不出的難受和找不到所謂的意義。就像作者說的:「我很成功,但很不快樂!」

《我可能錯了》有好幾個章節讓我與作者有同樣的際遇和感受,在閱讀到那些字句時,我似乎能看見畫面,然後心裡的那份孤單和眼淚一起結伴同行,讓我有種「原來在世界的某處,也有人和我有相同的處境、感受與想法」,一種相伴的感動。

有著相同的二次瀕死的經驗,還有類似的病痛經歷以外,我所說的孤單並不是指無法一個人生活的孤單,而是有些時候,只有你一人正經歷著某些苦,但你不想打擾他人,只能與自己併肩而坐時的孤單,這份孤單不是全然的自信,也並非全然的沒有自信,該怎麼說呢?就像是一種「接納」和「等待」。

僧人隨喜化緣,我們一定都看過,很多人甚至會認為那是行乞,但這完全是兩回事,化緣背後的用意,原來是一個重要的修練。

化緣是隨喜的,僧人不向任何人索取任何東西,也不挑選他人所給予的食物,即便再飢餓也是,唯一能夠選擇的就是繼續等待或是接納現況。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這是一句很有智慧的話語,人總是放不下執著和慾望,讓自己無所適從,當我們真正學會了「放下執著」,一直堆放在心裡的那些願望,似乎更加容易實現。就像我昨日文章裡說的,別視獲得為理所當然,幸福自然不請自來。

人生,有很大一部份都在面對不確定的變動,而我們並非每一次都能忍受和控制,不過當我們能夠忍受,以自己的方式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

人生如同河流,不斷變化是它的本質。這也是我的人生功課,我必須面對不斷變動的未來,也要刻意練習如何接納每一次的結果。

我想說的是我自己的經歷,專注在當下並不是享受當下,因為「當下」並非每次都是幸福愉悅的,專注在當下就好,難過、傷心、失望、沮喪也好,先不去想那些很遙遠的未來,只要先專注當下,陪伴和自己的那個當下。

因為專注和覺察,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也等於「承認現狀」,然後你會發現不會再那麼焦慮甚至恐慌地去揣度無法想像,又遙遠的未知,越想控制就越失控。

放下我們對於想要控制人生的渴求,刻意練習覺察當下並學習接受,是個稍微有點強度的挑戰,但卻也是非常實用的方式,如果你也想要有所轉變,那麼或許你也能從《我可能錯了》這本書開始。

愛自己,在愛裡成長,如同佛陀也說: #你必須永遠從自己開始。

28/02/2024

熬豬油,只放鹽是外行,多加2樣,耐儲存放不壞,又香又白沒腥味

13/01/2024

教你玉米餅做法,有粗糧有蔬菜,營養搭配,簡單又好吃

13/01/2024

我做饅頭,從不放酵母和泡打粉!加1瓶飲料,饅頭各個都蓬松柔軟

30/09/2023

最愛的梅姐 💜🌸
our beloved Anita

Photos from Your Table Your Chef's post 30/09/2023
30/09/2023

My nephew’s Thursday night football game! 🏈

30/09/2023

Simple life is happy life 🥰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