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er Emily 碎碎念
是英文老師,也是人生導師,熱愛學習及教學,樂於分享所學與人生經驗。從職場到教育現場,從教室再到生活,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美好。
當老師真的很不容易啊!
大家一起你快樂我就快樂吧🤣
課堂上會希望孩子大聲朗讀,就是為了建立大腦對聲音和文字的連結。
在非母語英文的環境,如何創造環境,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日常生活做起,每天自己朗讀,養成好習慣,後面的學習就會相對輕鬆。
🤍這個方式適用任何想學習英文的人!
除了有心,還要相信,相信持續練習,是通往成功唯一的路。
🤓下回再跟大家分享,要如何做到「精準」練習。
#任何學習都必須經過刻意練習的
#大腦就像肌肉是可以訓練的
《如何讓學習更輕鬆》
洪蘭教授表示:「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註:洪蘭教授是腦神經科學認知研究權威。
嬰兒在學習說話的過程,是從聽(輸入)開始,輸入夠多的字彙,在一兩歲的時候,大腦🧠就會開始輸出,也就是說話,所以說話的年齡,跟在家有沒有很多人跟嬰兒說話有很大的關聯。而上了小學,才慢慢開始學習寫字。
學習任何語言,都是要經歷上述一樣的過程,老師和家長的角色,就是營造一個完善的學習環境,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大腦的神經元有了連結🔗後面就會觸類旁通,越學越輕鬆了。
小朋友在家有沒有大聲讀出來呢?
再偷偷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單字記憶也是要把字讀出來,記憶才會深,字彙庫才有辦法累積喔,你學起來了嗎?👆
📱官方Line:
☎️報名專線:(08)723-0058
🏫本校地址:屏東市廣東路10號
#兒童英文
#兒童美語
#國中英文
#英文檢定
#生活會話
#屏東兒童美語
#屏東英文補習班
分享給各位即將上國中或是以上的同學們,練習英文要找跟自己有關聯的,學習效率才會加倍。
用英文看台灣。
Taiwan Observer 台灣爆報 Taiwan Observer is a hub for interesting stuff, cool media projects, and the latest events from Taiwan and around the world. Our mission includes actively promoting exciting endeavours.
同學們,鼓勵你們上大學,是因為上了大學,會遇到很多有趣的老師👍
教育無法講求效率,如果我們可以多跟孩子聊天,有內容的討論,不要覺得他們不懂,在他們沒有回話的時候,就是已經進入他的思緒了,給一些話語發酵的時間,我們所要做的,就只剩下等待了。
等待,是教育中最難的課題,但也會看到最珍貴的果實。
#哲學思辯
#那些學校不會教的事
(博愛座)
雙北已經是交通很方便的環境,大部分的郊山都可以坐大眾交通工具抵達。不過,帶著一群小孩坐車,老實說壓力還真不小🤪要注意班次、注意他們有沒有跟上隊伍,講話音量會不會影響到別人,跟其他小孩有糾紛該如何協助解決....會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狀況。(老實說,在山上還比較輕鬆啊!)
不過問題之所在,學習之所在,在車上也會有很多值得討論的事,我個人是把這過程當成登山課學習的一環。(畢竟,小學階段的小孩除了學校之外,很少脫離父母出來看看真實世界吧?)
昨天往山上的公車,很幸運的因為是起站上車,所有的乘客都有位子可以坐。大家就定位以後,
翔突然指著坐在博愛座上的小孩:
「齁~你們不是孕婦、老人、受傷的人,不可以坐博愛座喔!」
被點名的小孩一臉無辜正想要爭辯,站起來四處張望。為了行車安全,我插話:「博愛座是給有需要的人。」並請他們都先坐好。
車子上路後,我問小孩:
「65歲拿拐杖的人,跟80幾歲沒拿拐杖的人,誰會比較需要座位?」
未來老齡化的社會這應該會是一個常見的光景吧?
「80歲的。因為沒有拐杖會站不穩。」翔說。
「可是沒拿拐杖,可能表示他不需要用拐杖就可以站得很好啊!」其他小孩發聲。
我再說:「我懷孕的時候坐車幾乎沒被讓過座,不過我覺得沒關係,因為我那時行動都還很流暢,我肚子也沒有大到一眼就會被認出是孕婦。可是不是所有孕婦懷孕過程都那麼舒服,可以站到生。兩個孕婦站在你眼前,要怎麼判斷誰是比較需要座位的人?」
小孩開始七嘴八舌討論:如果整車都是孕婦怎麼辦(產檢專車?)裝了義肢卻很靈活的人會需要座位嗎?又有小孩提到有的人裝了義肢,但是褲管擋住之後看起來跟一般人完全一樣。
這是個沒有結論的討論。但是翔在路上,再也沒有說過「不可以坐博愛座」了。
在有安全急迫性時,直接跟小孩說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也是有必要的:簡單、快速、有效率。
不過,規定的背後都有它的原因跟故事,如果只是抓著字面上的文意不放,很容易就養成小小糾察隊或是未來的魔人。
生硬規定的背後,搞不好是個很有溫度的故事(?)那就是我們生而為人可貴的地方。
如果時間允許,真的會希望可以跟孩子多討論一些。
(雖然我當媽媽的溫度,常常是來自火大)
by曉帆
現在越來越多跳脫體制的實驗學校,主張除了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生活體驗,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鼓勵與推廣的趨勢,當我們在最精華的年紀,完全只著重在課本上的文字,離開學校後要如何能夠運用,反而得從零開始學習,也錯過了大腦最黃金的運作時期,不如在學校,就納入生活當中所會面臨的各種任務,學以致用不用等到畢業,馬上就能用。
所以這張圖所說的,就是學校的必修學科,應該改成以下:
taxes 了解稅制、
coding 程式設計、
cooking 烹飪、
insurance 保險、
basic home repaire 基礎居家修繕、
self-defense 自我防衛、
survival skills 生存技能、
social etiquette 社交禮儀、
personal financial 個人理財、
public speaking 公開演說、
car maintenance 汽車維護、
stress management 壓力管理
如果有機會開一門這樣的兒童綜合課程,全程英文授課,有人會想要報名嗎?我自己先舉手🙋♀️
圖片出處:instagram: teachersthings
#那些學校不會教的事
【每日一句】
Courage doesn't always roar. Sometimes courage is the little voice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at says I'll try again tomorrow. - Mary Anne Radmacher
鼓起勇氣,不是總是會在內心怒吼。鼓起勇氣,可能只是在結束了忙碌的一天之後,從內心發出的一個微小的聲音說,我明天再試試看吧。
courage (n.) 勇氣
roar (v.) 怒吼
voice (n.) 聲音
要開學了,是不是有人開始要鼓起勇氣面對了呢?沒關係的,每天都告訴自己,I'll try again tomorrow. 告訴自己明天繼續加油,就是最大的勇氣,畢竟人生路還很長啊~
#那些學校不會教的事
【每日一句】
快過年了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啊!沒有課業壓力的時候就來閒聊一下吧!
今天要分享的這句話我常常在課堂上跟同學提起,我的英文之所以很好,不是因為我是老師,而是因為我每天都在幫大家『訂正作業』!我經歷錯誤的機會是大家開始練習錯誤的好幾百倍啊啊啊啊啊~~~~
The master has failed more times than the beginner has even tried.
大師失敗的次數比初學者嘗試的次數還多。
真的完全講中我的心聲,大家知道我每天要訂正多少次一樣的東西嗎?不要以為老師本來就長這樣,我也是每天每天不斷重複的在『練習與失敗』中打滾又站起來,才會成為今天的我啊!
所以大家!!!過完年,我們一起撐下去吧!(握拳)💪
#那些學校不會教的事
【每日一句】
Just stick with it. What seems so hard now will one day be your warm up.
堅持下去就對了。現在看起來如此困難的事情,有一天會變成只是你的暖身。
記得最近老師跟大家分享開始跑步的故事嗎?跑步真的是我從小到大最最最最最(看你們要幾個最都可以)最討厭的運動,叫我重訓叫我瑜伽拉筋都可以,就是討厭跑步,但是,經過這麼幾十年後,忽然有一個想法進到我的腦袋,我就不信我這輩子不能跑步,這麼多人說了跑步優點,但為什麼我就討厭他呢?於是,我就開始了,但我還是依然沒有馬上喜歡上他,但我就想堅持看看,到最後會變成什麼結果。
所以,如果你們有什麼覺得很困難的是,沒關係的,我也在堅持著,我們一起試試看,就黏在那(stick with it的直接翻譯),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一天,會越來越輕鬆。
#那些學校不會教的事
《每日一句》
今天要分享一句話,但是這句話包含了很深的意義。
Empty minds make the most noise.
看圖說故事,或直接翻譯,就是腦袋空空的人總是說話特別大聲。
意思就是說越是沒有內涵的人,越容易用情緒,或是簡單來講,就是嗆聲,來回應與自己持不同想法的人。我們在學校,或離開學校到了職場上,甚至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我們也聽過一些長輩會說,不要與這些人一般見識,意思就是因為這些人腦袋沒有東西,所以只能用大聲的方式來捍衛自己。
聰明的人往往更容易接收不一樣的想法,再透過新的事實與過去的經驗交叉比對,來重新調整自己的立場。
所以,下次再遇到這種講話很大聲的人,聰明的你,應該知道怎麼做了吧!
校園霸凌,很多都是從言語開始,因為沒有內涵,所以必須用這樣的方式來凸顯自己,杜絕言語霸凌,不是用言語辯駁,而是讓自己充實更多的知識,用科學的頭腦去判斷,對方所言是否是事實,一般來說都不是事實才構成霸凌。還有一句話說,聰明的人絕對不會跟笨蛋計較對錯,大概也是文章想要闡述的觀點。
以下原文節錄幾段給大家練習一下英文閱讀。
I believe being smart is simply a mindset. Smart people are always educating themselves. 我相信聰明只是一種心態,聰明的人總是讓自己保持在學習的狀態。
Educated people approach all things in life with a scientific brain. 受教育的人用科學的大腦處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也就是他們不會衝動妄下斷言,而是會先三思而後行。)
Uneducated people typically just repeat popular opinions that they hear others saying on television or what members of their family tell them should be saying. 未受教育的人,通常只會重複說著他人電視上傳播的流行觀點,或者家人告訴他們應該說的話。
The uneducated get loud because it makes them feel better. It’s their only line of defense. 未受教育的人會大聲說話,因為這會讓他們感覺好一點,而這也是他們唯一的防線。(防止別人用科學的方式與他們辯論)
圖文出處:https://medium.com//empty-minds-make-the-most-noise-8f46cab9e062
一生當中,我們從錯誤當中學習的最多,第二才是來自練習,而我們從理論裡面所學到的是最少的。
所以…….
訂正很重要
訂正很重要
訂正很重要❗️
別再盲目追求知識了,而是要學習看到自己錯誤的方式,然後隨時調整。
#那些學校不會教的事
【Teacher Emily 碎碎念】學習如何學習的過程,大於知識本身。
那天,一個班級發了新的storybook,我最喜歡遇到換教材的日子了,不只學生有新鮮感,老師在不同時間不同班級,使用一樣的教材,其教法和對話的內容都不太一樣, #時事不斷在推進,能納入教學的話題當然不一樣。
因為發新課本,會讓學生寫上自己的名字,一位可愛的男孩忽然很開心的講了一句中文「老師,可以寫@&$ox嗎?」我一時意會不過來,那聽起來不像他的名字,但怎麼有一堆我無法理解的「聲調」,我用英文重問一次,試圖讓他用英文回答看我聽不聽得懂,那句話聽起來還是一樣「@&$ox」,我不死心,再用中文問一次,這下小男孩覺得怪了,老師怎麼聽不懂,但還是對他的新課本比較有興趣,一點不在意我的問題(這就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快樂的樣貌)。
我忍不住問了後排五年級的女同學,請問他剛剛說什麼你們有聽懂嗎?兩個女生異口同聲說「他說專名號」,我說「專名號是什麼」?兩個女生眼睛瞪大到快要掉下來了!一臉老師怎麼可能不知道專名號,我說我是真的不知道,因為生活中,從來不會用到這個名詞,這時,換另一個女同學不死心了,「那私名號妳知道嗎」,我一樣回答我沒聽過,大家忽然躁動了起來。
太棒了!我遇到千載難逢「可以說我不知道的機會」!為何說千載難逢,因為唯有老師不知道,學生才能相信他們也可以有不知道的時候,才能 #從被逼迫記憶的捆綁中解脫。
我藉機跟他們分享, #學習知識只是一個過程,是在學習求知的「方法」,生活中也有很多問題,需要「方法」。以及,現在學的很多知識,未來生活確實不見的用得到,例如,我回家google了一下,專名號是以前我們學的書名號(但其實那個當下我也沒有想起來),所以,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跟他們說,不需要為了一個正確答案斟酌太久,反而是要去享受這個「作答的過程」與「討論對話的過程」,這是很珍貴的,就像我珍惜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而不是單向聽我說書。
老師說的不一定對,我鼓勵學生反駁我,但有時候學生會為反對而反對,我也會提醒他們,這樣做如果會讓學習的邏輯更混淆,建議少做,但是偶爾為反對而反對很開心也可以,重點是,該辯論的時候要邏輯通順言之有理,只要說的過去,我不會堅持我自己, #我們都被世界包容著,沒理由我不包容學生。
作答的過程,因為想不起來答案是什麼,很容易啟動大腦的知識庫,也有可能腦袋一片空白,都是很好的體驗,感受自己的感受,未來生活上、工作上,可能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才能相信自己能夠在這些不管好的不好的感受中, #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定位。
通往羅馬的路有很多條,每個人也可以開創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如果你是家長還在讀這篇文章,我也鼓勵你,讓孩子自己完成作業,不需要批改,這樣老師才能看出學生的實力,隨時調整教學方式和題目,作業寫不完,也不需逼著孩子寫完,而是可以了解寫不完的原因。我的高年級的學生,都會主動提案說明作業要下次教的原因,基本 #有努力為自己爭取,並確實於下次完成,我沒理由不同意。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享受學習的過程,寫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持續練習,考試的目的是為了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這一切都與考幾分排幾名無關,所以可以請放心的放手。
未來需要具備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更新後的自我修正能力(前一篇有提到自我修正能力是天生),而這些能力就從求知的過程開始。
#那些學校不會教的事
圖一某國中佈告欄看到的宣傳,我實在不認同成績和薪資畫上等號的宣傳。
圖二為英文老師的女兒還沒學會英文就先學會當老師,她說她在批改作業,我認為有幾分神似,給過。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從成績當中被解放。
對我而言最近最熱鬧的社團,就是擁有18萬人的小一聯盟了。
裡面的熱鬧的程度,不亞於過去我潛進去的股票自救會社團。
就我的觀察而言,人性都是一樣的,只是項目不同,有的為投資股票,有的為孩子成績分數。
#事實上都不差多一樣
#所以別以為行為經濟學只用在投資而已
#事實上也解釋許多人性不理智行為
📍不過今天我們不聊投資,聊聊小學生家長的焦慮。然後我們主題會聚焦在 #內捲化(involution),又稱之為過密化這個行為。
約這個時間點,嗯,差不多11月左右,這個聯盟年度的盛事就出現了,每年都在上演一樣的事情。不過有幾個區別:
1️⃣這個時間點是許多小一新生(學齡後)第一次考試。許多家長都非常期待這次考試成績,彷彿只要滿分,就等於上台大醫科的保證。
#當然我們知道小一的成績和未來大學指考成績幾乎無相關性
#但家長就很嗨這個
嗨的理由,就是過去幼兒園撒的錢,這裡指的是多數私立幼兒園,公幼則是另一光景,等等聊。總之要在這裡驗證得到回報了。總不能老子老娘過去三四年幼兒園的錢白花吧!特別期待。
拿到成績的家長幾乎馬上到聯盟PO文炫耀。當然他們會「含蓄」的表示:媽媽不在意分數,只是氣你粗心錯了一題,拿到98分。四年近百萬的幼兒園學費就彷彿在這裡要畢功在這一役。
#這裡你看到甚麼?
其實這是內捲化的現象,而且很殘忍的內捲之細,已經浮現了。什麼是內捲過密?等等解釋。
2️⃣讓孩子念公幼的父母,焦慮不是在小學才出現,很多人在幼兒園就開始了。很多在幼兒園中班就開始有危機意識,怕上小學會跟不上其他讀私幼的孩子。於是有的在中班想換私立幼兒園,有的開始找正音班英語補習班等等。
#總之他們的觀點是讀私幼都偷跑
#如果我的孩子沒偷跑那就在起跑點輸定了
偷跑也是內捲化的概念,等等我們一併解釋。
3️⃣另一個則是小三以上的家長幾乎沒有在PO怪孩子粗心才考9X分了。嗯,才過兩年就安靜了,小五以上家長則變成求助文,如孩子作文要去那裡補?英文沒興趣怎辦?
📍有沒有覺得很有趣?
之前我PO一篇文章,是台灣碩士生研究的論文,他們得出的結果就是學齡前(幼兒園)先學注音,最佳情況就是優勢保持到小學二年級,到小三則是全部都到同起跑點。取而代之則是學習的錯誤的發音,未來很難矯正,還有很大可能在小學一年級養成不專心習慣。學習錯誤的發音,原因來自於硬記,如捲舌音,醫學上約莫6歲孩子才有辦法捲舌,強行提前學習,孩子只會用相近聲音取代,影響未來發音學習。這個我過去好幾篇文章都講了,不贅述了。
反駁那篇論文的朋友會說統計樣本太少,不能參考巴拉巴拉。我都笑笑說你說的對。我有所本原因是非常剛好的,去年女兒在公幼幼幼班時導師就是該論文作者的學生。我跟女兒老師聊到這件事時,老師說:「我知道這論文啊!因為我是他的學生。老師的樣本數其實很多,但很多都是採訪中低年級老師的經驗,無法量化。願意接受長期統計的學校家長也很少,所以呈現出來才看起來樣本數不足。」
#當然我現在也很懶得跟反駁者爭論了(反正都算你對,我也不會少塊肉)
#我更偏向自己打一篇文章來呈現
📍好了!我們要進入內捲化這個主題了。
首先你認為聯考制度是好的嗎?是公平的嗎?
先在心中給個答案,不用跟我講沒關係。
內捲化的意思:
指一種文化模式發展到一定水平後,無法突破自身,只能在內部繼續發展、複雜化的過程。白的來說就是把簡單的事情搞得複雜化。以體制教育來說,是指孩子投入許多精力與成本後,卻不能獲得更多回報的狀態,結果只能鑽牛角尖。
#還是不懂嗎?
以看電影來說,電影座位第一排泛指特權人士,他們在第一排是不用站起來就可以舒舒服服看完整場電影。
第一排後面的座位就未必了。於是有人站起來看電影後,沒多久就會越來越多人跟著站起來,這個現象就像極內捲化。久而久之,每個人都會自動站起來,而且一個比一個更早就站起來,反倒是坐著的人開始不安。 #最後除了第一排以外幾乎沒人坐著看電影
拿孩子學習注音來驗證。
台灣體制教育把注音是規定在小學一年級(學齡後,約莫6歲7歲),但在內捲的情況下,有的父母會讓孩子在大班升小一那年暑假站起來先去學正音班。這樣還不夠,嫌太晚站起來了,於是有的父母會選擇會在大班教注音的幼兒園,然後中班、小班依此類推;我看過最誇張的是有媽媽在幼幼班自己印教材開始強迫自己孩子拿筆寫ㄅㄆㄇ......。 #完全不顧孩子手指骨骼發展了
📍我想說什麼?
稍微有腦袋的父母,或是沒有孩子的成年人都知道,只要你沒有失學,注音這種東西遲早都會,根本不需要競爭到提前學習。但陷在局中的父母就是看不清楚狀況(當局者迷)。為了一個不要輸在起跑點的標語(補習業者與許多私幼最愛用來恐嚇的標語),開始提前偷跑,瘋狂內捲起來。
這現象我們還可以延伸下去。其實台灣體制教育,說穿了教的就那麼多(還是有限的),政府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讓所有孩子都完全學會都滿分,而是提升國人整體教育知識水平。但家長為了讓孩子未來能上建中北一女,台大清大的名校,就瘋狂起來了。於是內捲正式登場。
1️⃣提前學習,幼兒園就開始偷跑。
2️⃣國外許多學者認為教育最高80分即可,畢竟已經到精熟。國外學者認為70分就很好,畢竟在社會職場上,很多要求是熟悉就上第一線工作了,會八成的員工幾乎都是幹部了。
但內捲化影響,你不能只有精熟,而是要100分不能出錯。因為只會八成的你考不上建中北一女,也無法上台大醫科。
3️⃣讀書不再是獲取新知識,也不是獲取新的觀念,或是有新的思維思辨,也不會有獲取新知識的喜悅。取而代之的是痛苦的反覆刷著評量考題。你不僅要知道這隻昆蟲名稱是蒼蠅,還要知道牠每一根腳每一根觸角是什麼名稱才行。
對!就是要複雜化。
沒人會去思考:「我考上台大醫科當醫生,跟知道蒼蠅頭上觸角叫什麼學名有什麼關係?這對我行醫有什麼幫助?」不知道!但知道如果沒背起來,或許大學指考你就錯這一題,無法上醫科。以上當然我誇張化,但現實也差不多是如此。
4️⃣整個學涯,學生本身國際觀知識觀都沒有提升,因為他們12年(小一到高三)的歲月都在刷考題,都在埋頭計較細微,都不停重複讀著已經和社會脫節的學科知識。最需要接受新思維衝擊的年紀,就這樣耗掉了。
以前古代君主如何讓讀書人不造反?
嗯,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一輩子都在搖頭晃腦啃著四書五經,這樣子他們就不會質疑為什麼不是民權而是君權這問題了。
台灣的學子目前就是這樣,差別現在阻止他們獲取新知識的不是國家元首,而是建中北一女。不能只有80分,每張考卷最多只能錯1題,要不然考不上。
我自己在個人版面曾寫過,我認為0-60分是CP值最高的,花出的時間與成效是正比的。70分80分則需要精熟。90分以後則是CP值最低的,因為那已經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要熟悉到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也不能粗心。90到100分花費的時間,遠超過0到80分。那是相當不划算的,把90到100分花費的時間去認識世界,去閱讀體制外的東西,去運動去探索世界認識自己,都遠比為了100分來得好。
#人生不是只有成績而已
回到聯考,你現在認為他是好制度嗎?
在內捲化的定義上,聯考就是內捲的產物,而且極為不公平。
有資源的父母,說穿了就是有錢的父母,或是在天龍國的父母,因為能得到資源,孩子早早就開始內捲偷跑了。看看台中台北每年為了搶有名私立國中現象就知道了。台北為了讓孩子去延平中學唸國中,小三就開始補習,小六就會牛頓運動定律。在體制教育上,每個孩子本來就會學到的東西,通通提前而且刷考題,這算是教育嗎?
沒資源沒錢在偏鄉的孩子,瘋狂內捲上,他們是犧牲者,一開始就被拋棄了。能上新聞的,都是幾千萬之一,是特例奇蹟而非通例。有人研究台大學生來自於哪裡?有將近五成來自於台北市,其中三成在大安區,這已經證明瘋狂內捲下,聯考制度不公平。
你會說現在沒聯考啊!
就變相是聯考啊!國中會考與高中指考不是聯考嗎?
其實當年廢除聯考制度就是已經知道內捲不能再下去了,但是得罪一堆利益團體和許多有資源的家長抗議下,最終教改改了半套,「聯考」兩個字改成「會考」「指考」。一堆履歷另類升學,結果一樣是撒錢大賽,孩子更辛苦。
我個人沒有在教改上批評李遠哲過,是因為我知道他努力過了,一個諾貝爾得獎主無法擋住既得利益者的拳頭。其實連耶穌這個上帝之子都被既得利益者釘死在十字架上了,何況李遠哲先生。
📍要怎麼讓自己孩子避免瘋狂內捲?
父母要充實本身的學問,不是在網路上看幾篇文章,至少去買些書籍(最好國外作者,國內有些作者其實......怕你買錯)。然後先從放下自己和放下孩子開始,至少我們不要盯著成績一直看。
親情永遠比成績分數重要。
孩子的未來,不完全是成績決定的。
做父母的不看重成績,孩子自然會減輕壓力很多。
你知道孩子為什麼會作弊?沒有所謂重修暑修之前,孩子作弊或是擅改成績的主因就是怕作為父母的你啊!
📍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
只有更快樂,才能更成功。
更成功會更有幹勁,有幹勁會更努力。
體制共業我們無法改變,但父母可以讓孩子壓力少一些。至少至少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共勉之。
(圖台灣大學聯考)
我常常跟學生強調,「訂正」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但習慣追求「結果」(成績)的教育,讓孩子自然而然忽略「過程」,其實生活中所有的解決問題方案,也是從錯誤中學習來的,若能從低年級就正確教導孩子訂正的觀念,相信未來學習的路上,他們會知道如何自我修正。
自我修正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但盲目的在乎結果和大量的填鴨,會讓某些本能消失。
孩子考卷滿江紅?洪蘭:從訂正中學習,最有效!掌握3原則,讓「有效訂正」成為學習助力-未來Family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如果從未犯錯,代表他從未嘗試新東西。」如何從錯誤中學習,是孩子成長之路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