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志批發紙廠 彰化影印紙批發

明志批發紙廠 彰化影印紙批發

專營進口 國產進口影印紙批發及零售.業務區為彰化地區為主
明志影印印刷電話04-8372736手機LINE~0928-316338
彰化縣員林市員東路二段30號(員林大道=台塑加油站=7-11=明志影印=員東國小)

專營進口 國產影印紙批發及零售.業務區為中部地區為主.銷售對象有公家機關,學校,代印店,事務機器公司,大盤及中盤商,零售店-書局文具店,及一般公司行號,補習班,等等.目前業務區域日益擴大中.
產品與服務:
進口影印紙
國產影印紙
印書紙
模造紙
色紙
雲彩紙

Double A 影印紙,是由Double A 公司所生產製造。Double A 公司是以生產高品質印刷書寫紙而著稱的集營林、製漿、造紙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
Double A 永續的環境保護‧ 整個廠區用水皆取自於Double A 自有水庫 (自有水庫在雨季中所儲存的河水,共可蓄水3千6百萬立方公尺,足以供工廠整年度的用水)

Photos from 明志批發紙廠 彰化影印紙批發's post 07/11/2024

明志影印印刷電話04-8372736手機LINE~0928-316338
彰化縣員林市員東路二段30號(員林大道=台塑加油站=7-11=明志影印=員東國小)
雙超強機入替,影印店台灣獨家,來電熱機30分鐘,即可立即膠裝,不掉頁,黏合度世界第一。獨家15公分厚無限超厚製本。
1--220V太陽刀6公分超厚膠裝機13刀刃太陽刀,採用銅版膠粒,可膠裝內頁250磅銅版紙6公分厚不掉頁,熱機30分鐘,即可膠裝and AI裁切。內頁全部銅版紙達6公分超厚亦可膠裝,不掉頁,黏合度世界第一。TG-660最大製本:420x297mm(A3),最小製本:145x140mm,最厚製本:15公分以上,運轉速度:570本/小時,銑刀規格:13刀刃太陽刀,膠槽規格:雙膠輪(不空膠)。
2--AI電腦控制220V日本製裁紙機誤差1條內,不斜刀,上下只切1.5mm,裁切完成尺寸210x294mm最接近A4,(一般影印店=裁切完成尺寸205x287mm上下切1公分右切0.5公分,還會斜刀,10本尺寸都不同,無法切銅版紙),具紅外線精準裁切,超省力吹風送紙。

Photos from 明志批發紙廠 彰化影印紙批發's post 06/11/2024

明志影印電話04-8372736手機0928-316338
彰化縣員林市員東路二段30號(員林大道=台塑加油站=7-11=明志影印=員東國小)
雙超強機入替,影印店台灣獨家,來電熱機30分鐘,即可立即膠裝,不掉頁,黏合度世界第一。獨家15公分厚無限超厚製本。
1--220V太陽刀6公分超厚膠裝機13刀刃太陽刀,採用銅版膠粒,可膠裝內頁250磅銅版紙6公分厚不掉頁,熱機30分鐘,即可膠裝and AI裁切。內頁全部銅版紙達6公分超厚亦可膠裝,不掉頁,黏合度世界第一。TG-660最大製本:420x297mm(A3),最小製本:145x140mm,最厚製本:15公分以上,運轉速度:570本/小時,銑刀規格:13刀刃太陽刀,膠槽規格:雙膠輪(不空膠)。
2--AI電腦控制220V日本製裁紙機誤差1條內,不斜刀,上下只切1.5mm,裁切完成尺寸210x294mm最接近A4,(一般影印店裁切完成尺寸205x287mm上下切1公分右切0.5公分,還會斜刀,10本尺寸都不同,無法切銅版紙),具紅外線精準裁切,超省力吹風送紙。

Photos from 明志批發紙廠 彰化影印紙批發's post 05/11/2024

史上最高速論文製作,熱機30分鐘,即可膠裝AI裁切。
明志影印電話048372736手機0928316338
彰化縣員林市員東路二段30號(員東國小旁)
雙新機入替,影印店台灣獨家。
1--太陽刀6公分厚膠裝機12刀刃太陽刀+小銑刀,採用銅版膠粒,可膠裝內頁250磅銅版紙6公分厚不掉頁,熱機30分鐘,即可膠裝AI裁切。內頁全部銅版紙達6公分超厚亦可膠裝,不掉頁,黏合度世界第一。TG-660最大製本:420x297mm(A3),最小製本:145x140mm,最厚製本:6公分,運轉速度:570本/小時,銑刀規格:12刀刃太陽刀+小銑刀,膠槽規格:雙膠輪(不空膠)。
2--AI電腦控制日本製裁紙機誤差1條內,不斜刀,上下只切2mm,最接近A4,有紅外線精準裁切,超省力吹風送紙。

Photos from 明志批發紙廠 彰化影印紙批發's post 02/11/2024

史上最高速論文製作,熱機30分鐘,即可膠裝AI裁切。
明志影印電話048372736手機0928316338
彰化縣員林市員東路二段30號(員東國小旁)
雙新機入替,影印店台灣獨家。
1--膠裝機大小銑刀,採用銅版膠粒,可膠裝內頁250磅銅版紙6公分厚不掉頁,熱機30分鐘,即可膠裝AI裁切。內頁全部銅版紙達6公分超厚亦可膠裝,不掉頁,黏合度世界第一。TG-660最大製本:420x297mm(A3),最小製本:145x140mm,最厚製本:6公分,運轉速度:570本/小時,銑刀規格:12刀刃太陽刀+小銑刀,膠槽規格:雙膠輪(不空膠)。
2--AI電腦控制日本製裁紙機誤差1條內,不斜刀,上下只切2mm,最接近A4,有紅外線精準裁切,超省力吹風送紙。

Photos from 明志批發紙廠 彰化影印紙批發's post 21/10/2024

新機入替,影印店台灣獨家。
1--膠裝機大小銑刀,採用銅版膠粒,可膠裝內頁250磅銅版紙6公分厚不掉頁,熱機30分鐘,即可膠裝。內頁全部銅版紙達6公分超厚亦可膠裝,不掉頁,黏合度世界第一。TG-660最大製本:420x297mm(A3),最小製本:145x140mm,最厚製本:6公分,運轉速度:570本/小時,銑刀規格:12刀刃太陽刀+小銑刀,膠槽規格:雙膠輪(不空膠)。
2--AI電腦控制日本製裁紙機誤差1條內,不斜刀,上下只切2mm,最接近A4,有紅外線精準裁切,超省力吹風送紙。

05/08/2024

潘氏來源如下:
一支源出於姬姓:周文王將其弟「季孫」,封在「潘」這個地方,季孫的後代就以潘為姓氏,稱為潘氏。
一支源出於羋姓:春秋時期,楚國的潘氏是楚國的王公貴族。
家譜
山西:滎陽重修潘氏宗譜四卷、潘氏合譜一卷、潘氏族譜不分卷;
上海:潘氏家譜六卷;
江蘇:山陽潘氏統宗譜十卷、山陽潘氏統宗譜十二卷、淮安潘氏續修宗譜、潤東順江洲潘氏宗譜四四卷、賢莊潘氏宗譜四卷、毗陵永寧潘氏續修宗譜十二卷、潘氏族譜十六卷、毗陵桃原里潘氏宗譜四毗陵棠林潘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潘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滎陽潘氏家譜不分卷;
浙江:富桐潘氏宗譜八卷、蕭邑崇化潘氏宗譜八卷首一卷、蕭山錢清北祠潘氏宗譜六卷、慈谿潘氏宗譜四卷、吳興純孝里潘氏世譜、潘氏宗譜三卷、潘氏家譜不分卷、古溪潘氏家譜十二卷、東洋潘氏宗譜八卷、華牆潘氏家譜不分卷、臨海潘氏宗譜四卷、滎陽潘氏宗譜二卷;
安徽:歷陽潘氏宗譜四卷、廬江潘氏宗譜十四卷、新安潘氏宗譜四卷、新安潘氏宗譜不分卷、新安潘氏源流族譜、大阜潘氏族譜、潘氏支譜、六安潘氏宗譜十卷;
江西:萬載湖源潘氏族譜三卷;
湖北:潘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潘氏宗譜十九卷、潘氏宗譜四十七卷、潘氏宗譜二卷、潘氏支譜四卷;
郡望堂號
堂號:"黃門堂":晉代潘岳為河陽令,累官黃門侍郎,詩作是最好,和陸機合稱"潘陸"。潘氏又以"滎陽"為其堂號。
郡望: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公元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避太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
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
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205年)改秦三川郡治郡。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為潘威。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的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江西廣豐潘姓,因為黃巢之亂由安徽遷來的,曾在午橋公的時候經營廣豐特產菸葉生意。
潘氏古墓
*潘殷皇墓
(閩潘氏始祖墓)
地址:鳳凰山街道白洋村潘墓前
歷史
在中國民間,潘姓,一直是一個為人所熟知的姓氏,歷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蓮花」的絕世美人潘妃,乃至專門跟楊家將作對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
歷史悠久的古姓
潘姓是一個其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時代,就有人開始以潘為姓,且潘姓的始祖出身於周朝王室。
關於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后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 畢公(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被他當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畢地,也就是現在陝西省長安和成陽以北的一帶。後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采於潘,於是,後來周文王的這一支子孫就按照當時的習慣,紛紛以國為氏,而為潘姓,潘姓的最早發源地,也在陝西的北部。大約四、五百年以後的春秋時代,南方的楚國又有人以潘為姓。根據《姓氏尋源》的記載:「楚公族羋姓之後,以字為氏,潘崇是也。」這一支潘氏,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蘇、浙江一帶。
分別發源於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然而皆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潘姓多源於楚國
不過,後世卻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國,《通志氏族略》就是采認這種看法的,該書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詳其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這種看法,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歷來在古籍上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古人,幾乎統統都是楚國的人物,譬如,《史記》所提到過的潘黨和潘尫,就全是楚國的大夫。所以,如果說以後中國的潘姓主要是曾經在春秋時稱霸的楚國的後代,應該也是未嘗不可。
潘黨和潘尫,是最早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著名人物,不但證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給了後世子孫無盡的光彩—潘黨,是楚國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戰將,據傳,他與養由基練武不輟,深受楚王的激賞,曾經讚美他們說:「君有二臣如此,何憂於戰!」潘尫,則是曾經為楚莊王出奇計破滅庸國的大將。
朝鮮潘姓
潘(반)姓也是一個朝鮮族姓氏,分為巨濟(岐城)潘氏、光州潘氏、南平潘氏三個本貫。
本貫
雖然分為三個本貫,但皆同源。韓國潘氏的祖先是宋朝時候從福建前往高麗為官的潘文節、潘文壯兄弟,兄弟倆的父親名字叫潘佑。潘佑字廷佐,南唐時任翰林學士、太師,生四子,分別為文煥、文振、文節、文壯。潘佑三子文節、四子文壯遷高麗國為官,為高麗潘姓開基祖。
巨濟(岐城)潘氏
光州潘氏
南平潘氏
越南潘姓
越南潘姓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2005統計)[1]。
其他民族潘姓
出自北方鮮卑族:後魏時,代北鮮卑有姓破多羅者,後改潘氏。[2]
出自台灣原住民:在台灣,許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統、甚至無漢人血統。此因早期漢人稱原住民為「番」,再轉為「潘」的緣故。
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固有姓氏,據傳說潘姓的由來,是有位潘大老,從唐山來台灣平番(因是傳說,所以沒有明確的時間與姓名)。但其軍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後來相處久了,大家產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說你們也沒有姓,不如就來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來。據說目前新北市石門區老梅、苗栗、屏東、埔里與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緣而姓潘的。

05/08/2024

風姓是一個中文姓氏,是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風姓是中國傳說時代伏羲的姓[1][2]。周朝的宿國、任國、須句國、顓臾國都是風姓,太皞伏羲氏的後裔。魯僖公的母親成風就是風姓。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暤與有濟之祀。

台灣的原住民南賽夏族也有一些族人以風(vavay)為圖騰姓氏。根據臺灣戶政司民國107年(2018年)6月的數據,臺灣風姓人口共有962人,為全國姓氏人數排名第256名。

02/08/2024

土地公~張福德
有關土地公為張福德的傳說,歷來有二:

其一為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字濂輝,生於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134年)二月初二,七歲時通曉古文、自幼聰穎孝順且為人忠厚,於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98年)36歲時榮任朝廷統稅官,為官期間清廉正直、勤政愛民,因體恤民間貧困而有不少善舉。至周穆王三年(公元前1032年)時別世,享嵩壽102歲。張福德辭世後改由奸惡貪官魏超接任朝廷統稅官,其人擅弄威權且橫行霸道,致使百姓經常感念已故之張福德與其恩德,時有一貧戶以簡陋安其位,用大石四塊一塊為頂、三塊為牆圍築成石塝奉祀其塑像,取其名諱福德加上正神每日朝夕祭拜,而後一人用一個破缸安於地上以其名諱膜拜。不久,這戶人家由貧轉富,五穀豐收、六畜興旺、人馬平安,眾人相信是張福德顯靈神恩保佑,因此籌資興建「福德堂」、將其畫像塑造為金身供人膜拜。朝廷獲悉福德正神靈驗,遂由周穆王下旨賜號為「土地公」,並頒賜對聯曰:「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則為神萬世尊」、「安仁自安宅,有土必有神」,土地公信仰從而普及全國。[8]

其二指稱張福德為周朝一位上大夫的家僕,或名「張明德」。其主人在遠地為官,獨留幼女在家中,有一日上大夫要見女兒,這位家僕便帶女尋父途中遭遇大風雪,為保護主人之幼女,遂脫衣包覆幼女使其不受寒凍,卻因此自己凍死於途中。張福德臨終時空中出現了「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以忠僕之封號,而上大夫感念其忠誠,故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贈其號「后土」,後世稱為「土地公」。又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形象有戴宰相帽者。

30/06/2024

賀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0位。

起源
出自姜姓,是為帝王名避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他的兒子慶封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齊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政。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杼,獨霸朝政。慶封得意,自己享樂,縱慾酒色,把政權交給兒子慶舍,引起了朝野對慶氏的不滿,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把朱方封給慶封,慶氏族人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直到被楚靈王伐吳時被其滅亡。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
出自鮮卑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孝文漢化,遷都洛邑後,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複姓賀蘭、賀拔、賀狄、賀賴、賀敦、賀六渾等氏皆改為漢姓賀氏。是為河南賀氏。

17/06/2024

鄧姓原為曼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第180位,中國大陸第28大姓(2020年數據),主要分佈於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廣府、港澳及海外地區等地。在台灣鄧姓排第54位,主要分佈於台灣北部。源於古代鄧國(今河南省鄧州市)。原為曼姓,為商朝武丁所封。春秋時代鄧國為楚國所滅之後,其國後人以國名為姓。郡望為南陽(今鄧州,古代曾為南陽郡)。此姓氏在越南亦有分佈,約佔當地人口2.1%。
在台分布
在台灣,鄧姓主要來自於廣東、福建。主要於清朝中期以後遷台,其中客家人居多,閩南人其次。另有一部份為1949年以後隨國府遷台的中國各省鄧姓人士(如鄧麗君等)。台灣戰後初期,亦有少量原住民改為鄧姓者。
開基
台北(今新北市/桃園市)鄧姓,客家人,十六世遷台開基祖鄧彥拔於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攜三子鄧純先、鄧統先、鄧縉先舉家渡海遷台,於淡水登陸,初於海山堡彭福莊(今新北市樹林區)開墾,後來子孫繁衍以及躲避閩粵械鬥,遷至桃園平鎮、中壢、龍潭、楊梅,以及新竹關西、芎林、屏東麟洛等地,至今已傳至十一代,二百四十餘年,且遍佈全台各地。遷台祖雲閣塔鄧氏宗祠位於桃園市平鎮區山仔頂,台北鄧姓為台灣鄧姓人數較多較著名的一支,台北鄧姓為主幹而組成的桃園縣鄧姓宗親會亦為台灣鄧姓最活躍的宗親會之一。在台灣鄧姓人士也以桃園市平鎮區為分佈密度最高者。此外,在新北市、台北市、桃園市及台灣北部眷村等地亦有許多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之大陸各省鄧姓人士。
台北桃園鄧姓廣東鎮平鄧彥拔派下昭穆:先觀鳳盛 賢仁敦福 永遠維新 宏昌富裕 德智全揚
雲林鄧姓,開基祖鄧愨睦(1687年~1762年)自廣東渡海遷台,曾住雲林斗六,後遷居嘉義梅山,後定居嘉義石桌。
嘉義鄧姓,開基祖鄧薪自福建漳州渡海遷台,定居於嘉義新港中洋子。
大馬分布
在馬來西亞的鄧姓後人。(TONG YEW)客家人,於1923年在大馬雪蘭莪州得子鄧平(TONG PING)。鄧平與其妻LAW MOI MOI於1950世紀共結連理並育有5子女家中排行依序長子鄧德、鄧安、鄧運財、長女鄧玉蓮、小女兒鄧玉珍(已移籍為新加坡籍),爾後定居於森美蘭州首府芙蓉縣。自2020年後開始尋找TONG YEW後人。

17/06/2024

宋姓

條目
討論

臺灣正體
閱讀
編輯
檢視歷史

工具
外觀 隱藏
文字



標準


寬度

標準


姓氏

《百家姓》第118位
14: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15: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16: 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郡望  京兆郡
各地寫法
讀音/羅馬拼音
宋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118位,在中國大陸人口排名中列24位(2018年數據),在臺灣人口排名中列53位(2018年數據)。宋姓也是朝鮮民族的姓氏。

姓氏來源
子姓源流
商王帝乙長子帝辛的庶兄微子啟,周成王時封國於宋[1],自平定殷國武庚和三監之亂東遷,位列三恪以奉商祀[1]。帝舜封契於商邑,相土復遷於商丘,帝嚳之裔成湯始居地[2][3],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宋國被田齊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此為宋氏之大宗。
支氏源流
源出己姓,根據《路史·卷十七·後紀八》以及《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所述,溫國被狄人所滅亡,其中有一支後人改為宋氏[4]。
源出媯姓,根據《春秋分記·卷十六·世譜七》記載,源於陳宣公之後的宋氏[5]。
源出賜姓,根據《太平廣記·方士一·子韋》記錄,宋景公賜野人姓子氏名韋,是善於觀測天文的大夫,記錄作宋子韋,別號為司星氏[6]。
源出變更姓氏:
宋徽宗時殿直公以國為氏,趙宋宗室有一支改姓宋氏[7]。
韓氏改姓名宋嘉樹,取其義來源自宋朝之宋[8]。
民族源流
源出少數民族的支流:

①南北朝時西羌有宋姓內附於北魏[9],先有涼州的義從宋建;②五代時辰州蠻酋屬五溪蠻的宋姓[9],另有水東土司的宋姓;③北宋時西北的西夏國黨項的宋姓;④元朝時存在有水西羅甸國的宋姓[10],源自併入羅甸國宋姓;⑤明朝賜姓元人伯奇特穆爾的宋姓[11],元時賜國師掌教所印;⑥明朝賜金鄉衛鎮撫答失剌的宋姓[12];⑦清朝時存在有黔苗之宋家的宋姓[10],宋國裔放之南徼為夷;⑧清朝時滿洲八旗尼堪姓氏的宋姓[13],如鑲白旗人宋成義等;⑨清朝時高麗人歸化時改姓的宋姓[13]。

以上幾支均出自少數民族,唐宋以來,民族融合的不斷深入同化,宋氏家族變得更龐大起來。

堂號與郡望
堂號
宋氏的堂號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時期,宋郊、宋祁兄弟一同中了進士。宋祁禮部考試第一,官至兵部尚書,著《玉樓春詞》,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名句,人們叫他「紅杏尚書」。人稱「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廣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農郡、扶風郡、樂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又宋姓改為李者,宋文通賜姓李茂貞[14]。

京兆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京兆郡,下轄十二縣。三國時魏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為後漢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16/06/2024

謝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4位,在中國大陸姓氏人數中排第23位,佔總人口0.79%。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中「謝」係指東晉望族陳郡謝氏。明朝朱元璋曾對遠封的諸王說:「朕為天子自有弓馬,豈賴謝家!」[1]就是以晉朝仰賴謝家子弟為例,訓勉諸王自己努力防禦外敵。

姓氏起源
謝姓源流有多種,以炎帝姜姓後裔為多,稱為「正宗」。

炎帝後裔(主流)
謝氏為炎帝神農氏之後代,即姜姓謝氏。
周宣王命召穆公滅古謝國,封舅父申伯於古謝國領土(今河南南陽唐河一帶),稱為「申國」,又稱「謝國」。後子孫以「謝」為氏,居於陳留,是為陳留謝氏,是謝氏本宗。
西晉時,陳留謝氏的謝纘遷居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號稱「陳郡謝氏」,晉朝時因為謝安、謝萬、謝玄等人保晉抗夷有功,演變為知名的謝姓世族。
黃帝後裔
謝氏為黃帝軒轅氏之後代。
一支出自任姓,相傳黃帝之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其中「禹陽」為任姓。任姓後人分居十個小國,其中第一為謝國,後人改謝氏。[2][3]
少數民族後裔
為他姓改謝姓。
如衛州(今河南衛輝)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稱「衛州謝氏」,後人遷居洛陽,亦稱為「洛陽謝氏」、「河南謝氏」。[4]
另有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漢化改謝姓的。
發展變遷
東晉
魏晉遷居華南的陳郡謝氏,一部份輾轉由會稽來到了閩南泉州、漳州,最後移居台灣。

唐、五代
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光州固始軍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卅四姓世族、軍民入閩,固始縣令謝之郡等謝姓人士即在其中。[5]

安溪尤俊的謝家是「固始縣令謝之郡,與王審知、吳祭等入閩,經漳州抵泉州,並定居泉州。安溪厚安的謝家也是「自光州固始,以五季梁開平間從王審知入閩,始遷泉州之屬安溪永安里東皋居焉。」

在泉州拓墾的謝氏,是著名望族,相當顯赫,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福建轉運使謝仲規曾被賜與紫金魚帶,人稱其家族為「金魚謝氏」或「金魚世第」。安溪等地謝氏不少人為「金魚謝氏」的後裔,後來一部分人遷居台灣、南洋等地。

宋元以後
宋朝忠臣謝枋得有子謝寄孝,其後人進入泉州、漳州等地拓墾,後來也逐漸移往海外、台灣等地。

宋、元以後,也有不少江西謝姓客家人進入閩西、粵東拓墾,後來移居台灣。

元朝末年諸侯,漢王陳友諒,其祖父千一本為謝姓,因入贅陳家而改姓陳,明太祖鄱陽湖之戰討伐友諒,友諒敗死後,一些同宗人士改回謝姓,以求免禍。

謝姓字輩排行
福建
福建閩侯謝氏字輩:「喜添元世一文廷國君兆仲仕日向。」
福建寧化謝氏字輩:「文得子宗宇喬宸祥憲朝顯世賢逢良士應時起榮華望日崇。」
福建長汀謝氏字輩:「朝廷玉樹,邦國棟梁,東山鯤游,南郡鵬翔,治民濟世,鎮府開方,肅身端正,立德嚴莊,忠恕仁讓,恭儉溫良,清靜有道,平和成光。」
福建惠安謝氏字輩:「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謹希順志,興發慶友雙。和平濟世,忠孝傳家。」
福建晉江院內謝氏字輩:「立德以希聖賢,睦族必由仁讓,子孫訓其成式,孝友乃振家聲。」
《院內,宋屬安仁鄉永寧里,元、明、清屬二十一都,古稱晉江縣溪前,現稱石獅市蚶江鎮溪前村碧溪院內》
福建安溪謝氏字輩:「天上玉京,星中長庚,海乃神龍,山稱嶽衡,國廈棟擎,世代令名,文居金榜,武為干城,晉朝寶樹,陳郡家聲,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福建永春謝氏字輩:「惟吾先祖,寶樹家聲,衣冠傅相,符瑞之英,積善餘慶,參恕寬仁,榮華前定,孝禮天生,文行忠信,格致宗誠,韜略武起,棟國保京,仕學孔孟,顯耀科名,高談儋莊,道正德清。」
福建漳浦謝氏字輩:「恩慶為良才,東山久萬錦,文錫世道永,汝時孔敏達,寶樹成瑞連,江左聲名遠,南邦德澤長,還基承繼紹,百代盛流芳。」
福建海澄謝氏字輩:「傅相雄師拯晉家,胤承寶樹友于嘉,清言廣播聲名遠,衣冠長留賦采華。」
廣東
廣東壺山公謝氏字輩:「桃練台苡明,公爾則子弘,殷有周承紹;邦伯卿夫士,格致誠正修;德禮昭平治,詩書合詒謀;傳家惟孝順,弈世慶賢良。爵姓從周錫,策君應明文,國恩日永泰,格改誡政修。濂洛貽孫翼,玉芝襲祖芬,積修多吉慶,似續並乾坤。」
廣東廣州番禺芳村謝氏字輩:「顯達繼丕基,玉樹曾榮彰祖德;儉勤敦世守,蘭階敏秀振家聲。」
廣東南海謝氏字輩:「太傅護國,一力回天,規模已定,體用修全,興師貽謀,知策達權,寶樹在朝,神龍潛淵,文卓超品,科登甲聯,武平萬邦,綏靖九邊,留芳肇遠,克紹念先。」
廣西
廣西大化謝氏字輩:「宏基植緒,錫履南邦,根本孔固,支業繁昌;培成寶樹,蔚為棟梁,文經武緯,家國之光,克承前烈,長發其祥。」
安徽
安徽太和謝氏字輩:「東晉興玉樹,芝蘭世澤長;祖德恆保守,家道自丕昌;宗榮延繁茂,賢良治國邦。」
湖北
據《謝氏宗譜》記載,公元1751年,以熚煒公為首,聯吳楚各屬百脈,在湖北省嘉魚縣桂花樹村清風樓六修謝氏譜局訂頒的大成謝氏派序,即此譜:「同宗繼祖盛南邦,從守先模作俊良。中正懋修全秉綬,亮功班效佐朝章,恆培芳樹堂階映,高振宏義海宇揚。開定徽言登會紀,賢祠欣起卜延長。」

台灣
臺灣新竹縣十一世祖貴明公派下[6]:「添[7]永金維建紹光,元清興文富福昌,賢明隆盛鴻振瑞,慶正聖仁德安康[8]」
臺灣彰化縣「文章至公侯」

16/06/2024

呂姓為漢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呂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排第四十七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在台灣排第二十六位。

姓氏起源
該姓氏源自姜姓。據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載:「呂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後也,虞、夏之際,受封為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呂。」
《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說 「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路史· 後紀四》說共工之子噎鳴,又叫伯夷,「為寞心呂,且功於水,封呂」。
所以「呂」這個姓氏來自姜姓,是姜姓部族「四岳」中的一支。該部族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國都位於今山西呂梁。後與周朝結盟,打敗商朝。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83年)為鎮壓南蠻,南遷至今河南南陽。
商末時,姜尚(姜太公、呂尚)因其祖先封於呂國,所以以姜為姓,呂為氏,稱為呂尚。他的兒子齊丁公姜伋也被稱為呂伋。
周朝春秋時(公元前688年),呂國被楚國所滅。
呂國滅亡後,子孫一支遷於湖北蘄春,一支遷於河南之東,河南之東一支復為呂國,以繼國祀,為楚國附庸,史稱東呂,以區別於南陽之呂。後東呂被宋國所並,繼而又淪為陳的屬地,陳被楚滅,其地則歸了楚。春秋晚期衛莊公的夫人稱呂姜。按國君之女稱呼是「國名+姓」,貴族之女稱呼是「氏名+姓」。呂姜很可能是呂國滅亡後其公族後裔稱呂氏者之女。目前大部分呂姓者,應為這一支的後裔。

16/06/2024

李姓是一個漢族姓氏,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亞洲最多的姓氏之一[1][2][3][4]。於中國大陸李姓是第二大姓[註 1],於香港李姓是第四大氏;於澳門李姓是第三大氏;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李姓在朝鮮半島及越南也是常見姓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木子李」、「十八子李」。李姓為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5]

在中國,2016年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 李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94%,約9530萬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國李氏的第一大省,而在四川、重慶、湖北、湖南、雲南等5個省區中李姓是當地第一大姓氏。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6],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雲林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等。

羅馬拼音拼法
李姓有多種常見的羅馬拼音拼法。除國語羅馬字將李姓譯作「Lii」外,在其他的華語拼音中「Li」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

中國大陸
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後,現代中國大陸統一依漢語拼音譯做「Li」。

港澳
在香港李姓主要有「Lee」、「Li」及「Lay」三種拼法,而在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

台灣
在台灣人名中的的李姓主要有「Lee」與「Li」兩種拼法,其中又以「Lee」為較為常見的慣用拼法,如李登輝(Lee Teng-hui)。

朝鮮半島
在大韓民國,李姓(韓語:이 i ?)主要譯作「Lee」,如李明博(Lee Myung-bak),其他亦有「Yi」、「I」、「Rhee」等拼法。李氏家族最有名的代表就是首爾景福宮李氏王族,外國人稱呼李氏朝鮮。在北韓,李姓(韓語:리 ri ?)譯作「Ri」。

越南
在越南,李姓拼作「Lý」。

譯為李姓的英語姓氏
在其它亞洲國家及歐美國家存在非華人傳統姓氏之漢語拼音恰恰剛好的「Lee」的流傳於歐洲範圍內多年的歐洲姓氏。只是剛好發音跟中國傳統漢姓的「Li」發音相同符合。故大部分歐洲裔或外族歸化中文語系國家時的國籍掛上「李」這個漢字。此外,英語姓氏「Leigh」也翻譯作「李」。

中國的李姓
此章節尚無參考來源,內容或許無法查證。 (2019年9月1日)
來源
嬴姓說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說
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依此論點,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想逃回娘家陳國(今河南淮陽),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這一帶荒無人煙,食物難尋,但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母子二人因此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他們之後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加上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老姓說
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

高亨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高亨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

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係《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
其他說法
南方的各原住民族隨南遷中原人而改姓。
胡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以漢化之。鮮卑有複姓叱李氏,孝文漢化後,改為漢字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又如党項李元昊原是拓跋氏。金時富察氏別姓為李氏。阿史那思摩曾被賜姓李。
出自他姓改李氏。李世績原姓徐,李繼遷原姓拓跋,都被賜唐國姓以改李氏。
遷徙和分布演變
先秦到唐朝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其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氏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成為國中第一大姓。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福建和海南。明朝時進入台灣。

宋朝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方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明朝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人口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遭受戰亂和屠殺的群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區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13.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聚集於江西、山西、山東三地,這三省李姓大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32.7%;其次分布於浙江、江蘇、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
當代李姓人口已達9340多萬,為全國第二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340萬,增長18倍之多。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主要分布於河南、山東、河北、四川,這四省李姓大約占全國李姓人口的32.4%;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南、安徽、湖北、雲南、遼寧、江蘇、廣西、黑龍江、山西、陝西十一省區,占李姓總人口的44.6%。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占李姓總人口的10.4%。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血型特徵
李姓人群的血型分布:O型血占32.2%,A型血占28%,B型血占30.4%,AB型血占9.4%[7]。

郡望和堂號
李姓郡望,以隴西李氏最為知名。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但唐朝之前,隴西李氏並非顯望,實際上以趙郡李氏為首

西山前李氏家廟
趙郡李氏
隴西李氏
武威李氏
姑臧李氏
柳城李氏
略陽李氏
雞田李氏
代北李氏
高麗李氏
范陽李氏
渤海李氏
西域李氏
河南李氏
京兆李氏
兌山李氏
全州李氏(朝鮮)
堂號:趙郡堂 隴西堂 姑臧堂 燕樓堂 渤海堂 京兆堂 河南堂 范陽堂 高麗堂。

李氏政權
李氏先後建立的中國地區的政權有:

成漢 五胡氐族
西涼 十六國
大涼,武威李氏,李軌建立。
唐朝
後唐(本朱邪氏)五代沙陀
南唐 十國
西夏(本拓跋氏)黨項
大順
其他國家政權

越南前李朝
越南李朝
李氏朝鮮
朝鮮李姓
此章節尚無參考來源,內容或許無法查證。 (2019年9月1日)
Lee
諺文 이 (리)
漢字 李
文觀部式 I (Ri)
馬-賴式 I (Ri)
括號內為朝鮮(北韓)寫法

韓國主要姓氏分佈
金姓
李姓
朴姓
崔姓
鄭姓
李(리/이)是朝鮮半島(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分屬很多不同的本貫。北韓的李姓寫法為리。

朝鮮半島的李姓源於漢族李姓,其漢字表記亦與中文李姓相同,英語譯作Lee。在南韓,李姓因頭音法則讀音有如英語中的E(IPA: [iː]),故此偶而有Yi的羅馬化寫法;在北韓,其讀音近似Lee(IPA: [liː])。

分佈
據2000年大韓民國政府統計,全國李氏人口最少679萬人,為韓國各姓氏中第二位,僅次於金姓。全球朝鮮族人口15%是李姓。

本貫
慶州李氏︰경주
公州李氏︰공주 이씨
光山李氏︰광산 이씨
廣州李氏︰광주 이씨
隴西李氏︰농서 이씨
丹陽李氏︰단양 이씨
大興李氏︰대흥 이씨
德水李氏︰덕수 이씨
碧珍李氏︰벽진 이씨
扶安李氏︰부안 이씨
尚州李氏︰상주 이씨
西林李氏︰서림 이씨
星山李氏︰성산 이씨
星州李氏︰성주 이씨
遂安李氏︰수안 이씨
新平李氏︰신평 이씨
牙山李氏︰아산 이씨
安南李氏︰안남 이씨
安山李氏︰안산 이씨
安城李氏︰안성 이씨
安岳李氏︰안악 이씨
陽山李氏︰양산 이씨
陽城李氏︰양성 이씨
延安李氏︰연안 이씨
寧川李氏︰영천 이씨
永川李氏︰영천 이씨
龍仁李氏︰용인 이씨
龍川李氏︰용천 이씨
羽溪李氏︰우계 이씨
牛峰李氏︰우봉 이씨
蔚山李氏︰울산 이씨
原州李氏︰원주 이씨
陰竹李氏︰음죽 이씨
益山李氏︰익산 이씨
仁川李氏︰인천 이씨,本姓為許姓。
林川李氏︰임천 이씨
載寧李氏︰재령 이씨
全州李氏︰전주 이씨
全義李氏︰전의 이씨
旌善李氏︰정선 이씨
貞州李氏︰정주 이씨
真城李氏︰진성 이씨
泰安李氏︰태안 이씨
太原李氏︰태원 이씨
平山李氏︰평산 이씨
平昌李氏︰평창 이씨
河濱李氏︰하빈 이씨
陜川李氏︰합천 이씨
海南李氏︰해남 이씨
清州李氏︰청주 이씨
青海李氏︰청해 이씨
咸平李氏︰함평 이씨
花山李氏︰화산 이씨
歸化李氏︰귀화 이씨,指近現代由中國移居歸化韓國籍的華僑之中的李氏。
越南李姓
主條目:李姓 (越南)

16/06/2024

雍正3年(公元1725年),雍正帝下詔,內容為命令丘氏家族需強制避孔子的名諱「丘」,故多數華北地區的丘氏家族皆加「邑」為邱姓。
邱是一個東亞姓氏,邱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51位,與丘姓同源。邱氏起源於周朝的山東臨淄,今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華南與朝鮮半島。

漢族的邱姓
丘姓主要的源出有四:姜姓(呂氏)、姒姓、媯姓(毌丘氏)、少數民族改姓。

丘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且因官職、因地名為氏者遠多於血緣,在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5位,人口約4,700,000人,在全中國廣散分布。

齊國太公姜尚,被封於齊,建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於是臨淄為華北地區丘氏家族的祖籍地。 戰國時田氏代齊,田齊將姜齊公族放逐於商丘,因此使用丘姓。

晉朝五胡亂華時八姓入閩,少部分丘氏家族移入福建,居住莆田縣,成為閩籍丘氏的籍貫地。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南遷到洛陽後,實行孝文漢化運動。來自拓拔部的丘敦氏皆改為丘氏,丘行恭一支丘氏即是源於鮮卑族,其後代世居於陝西寶雞與甘肅天水一帶,成為中國西北的望族。

後來許多貫丘、毌丘、吾丘、浮丘等姓氏人士因簡化或避禍,改為丘姓。

雍正3年(公元1725年),雍正帝下詔,內容為命令丘氏家族需強制避孔子的名諱「丘」,故多數華北地區的丘氏家族皆加「邑」為邱姓。

朝鮮族的邱姓
在韓國,也有著龐大的丘氏與邱氏家族分支,主要以慶尚北道的平海丘氏與忠清南道的恩津邱氏為大宗,總人口超過20000人。

平海丘氏,是一個以韓國慶尚北道蔚珍郡平海邑為本貫的氏族。始祖是唐朝的將軍丘大林,祖籍地亦是山東臨淄,其祖先亦是姜太公。丘大林他於663年作為大唐使臣出使日本,途中在日本海遇難,漂流到朝鮮半島,從此在江原道蔚珍郡定居。1963年,蔚珍郡被劃入慶尚北道。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Business in Changhua?
Click here to claim your Sponsored Listing.

Videos (show all)

因應疫情提供email&line傳檔列印接受pdf,jpg8372736員林信箱mb8316338@gmail.com27085369台中信箱md8316338@gmail.com彩色微噴1元起黑白7角1000頁5角✪歡迎比價 270853...
因應疫情提供email&line傳檔列印接受pdf,jpg8372736員林信箱mb8316338@gmail.com27085369台中信箱md8316338@gmail.com彩色微噴1元起黑白7角1000頁5角✪歡迎比價 270853...
逢甲27085369信箱md8316338@gmail.com留電話407西屯區文華路138巷16號(逢甲大學)
逢甲27085369信箱md8316338@gmail.com留電話407西屯區文華路138巷16號(逢甲大學)
21x66公分封面列印橫式膠裝名片1分推甄10分海報1千張10分鐘 膠裝20分大圖4分2千萬專業設備 md8316338@gmail.com台中0427085369 mb8316338@gmail.com員林048372736
影印牛王超快疾速世界頂級彩印大圖
科展大圖3折頁作品集推甄備審列印膠裝 md8316338@gmail.com 超大型影印 週六公休 台中明志04-27085369
影印牛王超快疾速世界頂級彩印大圖
影印牛王超快疾速世界頂級彩印大圖
21x66公分封面列印橫式膠裝名片1分推甄10分海報1千張10分鐘 膠裝20分大圖4分2千萬專業設備 md8316338@gmail.com台中0427085369 mb8316338@gmail.com員林048372736

Address


員林市員東路二段30號(員東國小旁)
Changhua
51044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21:00
Tuesday 10:00 - 21:00
Wednesday 10:00 - 21:00
Thursday 10:00 - 21:00
Friday 10:00 - 21:00
Sunday 10:00 - 17:00

Other Business Supply Services in Changhua (show all)
JING CHYE Enterprise, CO., LTD.- pp cups, pet cups manufacturers JING CHYE Enterprise, CO., LTD.- pp cups, pet cups manufacturers
#5. Gongye W 5th Road
Changhua, 505

pp cups、pet cups manufacturers、disposable food packaging suppliers

鼎耀通訊 鼎耀通訊
Changhua, 500

鼎耀通訊位於彰化市永興街99號(台灣大戲院對面渣打銀行旁巷子裡),服務項目為新門號,攜碼,續約,和手機周邊配件,並不定時推出優惠,品質服務值得您信賴。

億昌五金行  Yi-Chang Co. 億昌五金行 Yi-Chang Co.
No. 399, Sec. 2, Zhangshui Road , Xiushui Township, Changhua County, Taiwan (R. O. C. ) 彰化縣秀水鄉彰水路二段399號
Changhua, 504

Hardware & Cherry Tomato Yi-Chang Co. is a creditable Hardware Store in middle Taiwan since 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