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輝 註冊中醫

本診所採用濃缩中藥冲劑
男女婦兒内科方脈,針灸
骨傷正骨復位、風濕舊?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23/04/2023

24-4-2023

榮獲「香港大學醫學會中醫藥學會」邀請,為《杏林心》創刋撰文。
《杏林心》,旨在匯聚各醫者前輩的聲音和信念,透過匯集前輩們行醫路上的點滴故事,鼓勵後人堅守初心、牢記使命,造就他人的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
撰文「習武行醫、古今杏傳 」藉着「武家醫學」的堅毅精神,作感染鼓勵後學行醫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擴闊視野及治病思維!希望明日的杏林棟樑能達至「大醫精誠」。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pMTbWYBpeX/?igshid=YmMyMTA2M2Y

中年婦針灸亡 無牌行醫翁改控誤殺 - 20221126 - 港聞 26/11/2022

除針灸外,拔火罐、刮痧、正骨復位、診脈處方中藥等相關治療.均屬於香港法例規管下,註冊中醫/表列中醫 的專業合法治療!

中年婦針灸亡 無牌行醫翁改控誤殺 - 20221126 - 港聞 【明報專訊】2020年有55歲女子在八鄉住所接受無牌行醫的男子針灸後出現氣胸死去,男子其後被控一項未經註冊作中醫執業罪提堂。警方前日將案件改列誤殺案,男子被改控誤殺等罪,下周一提堂。

29/03/2022

醫師隨筆~新冠病毒後遺症

第五波新冠Omicron,在一個多月內共處理兩佰多個案,經中藥治理痊愈的病者,絕大部份都沒有出現後遺症狀。
但隨着確診數字由高位回落,新冠病毒 Omicron 康復者的後遺症又日漸浮現,病者亦同樣由「確診」轉治療「後遺症」為多!電視媒體「東張西望」日前亦同樣有廣泛專題報導。
新冠病毒 Omicron 確診病者,大多都是在家居自我隔離,待 7~12天陰性後如常生活!其後部份發現有身體疲倦、氣速、心跳、乏力、口乾、口苦、痰多、咳嗽、耳鳴、便秘、肚瀉、頭重、難眠、感冒不清及惱霧等等不同症狀,都可統稱為新冠病毒後遺症!臨床上可分為「虛症」、「實症」及「虛實混合」三類。
「虛症」多因在確診發病期,連日喉痛發熱高燒不退傷及內陰,引至虛弱體倦或寒咳難眠等症狀。
「實症」側多指於病者在檢測雖已轉為陰性,但身體內殘餘病毒瘟邪未解,相關炎症未除,常見有鼻水痰多咳嗽、潮熱陰燒及頭重惱霧等症狀。惱霧一詞亦是近日坊間市民用來形容因新冠病後引起思路迷糊不清的現象。
「虛實混合」即病者病後虛弱,但同時間亦有殘餘病毒瘟邪未解及相關炎症未除引起不適的症狀。
簡單而言,治新冠病毒後遺症,同樣可經臨床辨證論治後處方中藥,虛補實瀉、清瘟敗毒、固本倍元,平衡病者身體增強免疫力達到早日痊愈!

29-3-2022

#鄭文輝註冊中醫


#新冠病毒後遺症 # #溫病學 # #傷寒論 # #黃帝內經 # #四診八綱

14/03/2022

醫師隨筆~治新冠肺炎(2)

二月中旬開始,網上會診第五波新冠肺炎病者,在短短三星期,個案處理巳過百之多。臨床可見,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 進入人體後,大多都似是一般的感冒喉痛不適等徵兆。其後會因應不同年記及體質屬性,迅速發展出不同嚴重症狀,如高燒不退、喉痛如刀割、發冷、發熱、頭痛、咳嗽、濃痰 、血痰、腹瀉等等。
由於Omicron 病毒特性能令每位病者出現不相同的病癥,臨床需掌握分析綜合病位、病性、正邪鬥爭盛衰和病證類別後,因應病者體質制定其合適處方中藥!

綜合治療 Omicron醫案心得,如病者初起即選取中醫中藥治療,大部份首天可發汗解表退熱及减少痛症,一般第3天檢測第二條的T線有機會可轉為淺色半現,4天左右檢測可轉為陰性!

臨床常見,病者如用Panadol退燒止痛藥或中成藥治療,一般需7~12天後才可轉為陰性,但病者很多時會出現身體疲倦、久咳不退、頭痛乏力、口乾潮熱或午後陰燒等等後遺症狀。這就是我們中醫學說的邪熱困里、久燒傷津等等。以上亦可視為病毒炎症未完全清除或久病身虛弱引未能恢復正常。在這情況不建議病者胡亂使用湯水作調補,避免傷陰或錯補而令病程反覆!可以考慮中醫中藥作出病後調理。

14-3-2022

#鄭文輝註冊中醫


#新冠病毒 # #溫病學 # #傷寒論 # #黃帝內經 # #四診八綱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07/03/2022

醫師隨筆~治新冠肺炎

經歷過沙士,曾治療過一些染疫病者後,更認識到「病菌性」及「病毒性」流感大大不同之處。兩年多的全球2019新冠肺炎Covid 19,到變種後的Delta 無緣一會,直至今個農曆新年後第五波疫情,變種病毒Omicron 巳不斷在香港幾何級數蔓延至每天確診五萬多宗。政府醫療亦不勝負荷!中醫網上診症就讓我一會變種病毒Omicron 。

大家都可曾聽過一些西方醫療學者說法,「看不到有那種中藥能殺死病毒」;這是對的!我可跟大家說中藥是沒有特定殺死病毒之神效。首先家大要明白中西醫治病思維方向是各有不同,西方醫療是主要以消炎藥、抗生素、類固醇等等殺掉「病菌」為治療目標。

我們中醫臨床是通過四診「望聞問切」及「八綱」「表、里、寒、熱、虛、實」八個辨證的綱領進行分析綜合,從而初步獲得關於病位、病性、正邪鬥爭盛衰和病證類別後總結辨證方法。論治就以中藥方劑學「君臣佐使」法則,因應病者體質制定合適處方。
治新冠病毒,方中藥物可有清熟解毒、解表發汗、宣肺止咳、健脾化濕等等。透過臨床處方靈活運用虛補實瀉、固本培元之法,才可平衡病者身體,增強免疫力對抗「病毒」,達到扶正散疫早日痊愈的治病目標!

這亦是我近日回覆病者朋友們說的,中藥既沒有獨步秘方,也沒有殺菌靈藥,中醫治病法則,只講求「辨證論治」對症下藥的整體療法。古人云:“是藥三分毒”。這可說明中藥方劑學中的「君臣佐使」法則,主輔之藥各司其職互相協調及制衡。不常以單一藥物攻之,避免過分寒涼傷陰或錯補實熱,令病情悪化免疫力下降!在這嚴峻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 疫情下,每個人體質各有不同,大家慎用民間偏方祕方及成藥!保持個人衞生避免感染。

#鄭文輝註冊中醫

#新冠病毒 # #溫病學 # #傷寒論 # #黃帝內經 #四診八綱
7-3-2022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03/03/2022

3-3-2022
確診日日屢創新高,非常時期天天疫戰 !「望、聞、問、切」面診網診、對症處方、配藥發送、每天跟進個案病況及自我檢測!
Omicron 處方治療醫案心得,病者一般初服中藥首天可發汗解表退熱减少炎症痛楚,第3天檢測第二條T線可轉為暗色半現,4天左右檢測可轉為陰性。
經驗建議~就算已接種新冠疫苗者亦有機會感染,身體若有不適,切物掉以輕心當作普通感冒論!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家人!

26/02/2022

26-2-2022
有關:中醫網絡視像診症

鑒於 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已確診或擔心受感染人仕及需要在家工作朋友,因各種原因未能外出面診。
「在這非常時期」!本診所現增設中醫「網上診症」及安排「中藥快遞」服務!

預約網上診症(1)
WhatsApp 93840617(只收訊息不接來電)
1)寫上全名
2)診症事項/ 已確診
3)希望「網上診症」時間

01/01/2022

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Wishing everyone a Happy, Healthy and Safe New Year!

24/12/2021

祝各位
平安夜幸福快樂,聖誕節歡樂無邊,日日都笑口常開 !🤗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07/11/2021

7-11-2021
再獲Manulife 宏利保險地區團隊邀請,主講「香港都市疾病知多少」之 「中風與面癱」。
以註冊中醫身份透過講座與眾分享多年治病經驗及案例,探討疾病成因、坊間常用偏方及謬誤不當的自療飲食。
# #宏利保險 # #港威大廈5期19樓宏利商務中心
#中醫內科 # #鄭文輝註冊中醫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02/08/2021

去年暑期(2020年)鄭文輝醫師主辨教授「中西结合理論傷科學」。多位學員完成我們課程後,返回所屬國家大學學院,繼續完成其中醫或物理治療等專業學士課程 。
今天各學員聚首一堂, 補辦「謝師宴」及頒發課程證書。
#武術運動創傷學會 # #註冊團體 # #謝師宴 # #六七八九月生日會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17/07/2021

17-7-2021
獲Manulife 宏利保險地區團隊邀請,主講「香港都市疾病知多少」之 「哮喘與濕疹」。
以註冊中醫身份透過講座與眾分享多年治病經驗,探討疾病成因、坊間常用偏方及謬誤不當的自療飲食。
# #宏利保險
#旺角朗豪坊42樓宏利商務中心
#下回侍續面癱與中風
#中醫內科
#鄭文輝註冊中醫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06/03/2021

面癱
臨床表現主要為雙側一重一輕型面肌癱瘓,表現為不能蹙額與皺眉,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畏光、流淚等現象。最常見的面癱又稱為「貝爾(Bell)面癱」,為「周圍性面癱」中最常見的一種。多在涼風吹襲後突然發作,常表現為一側面部肌肉全癱。周圍性面癱起病急,多數是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現,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面癱可分為三類:
1. 單側型
2. 雙側一重一輕型
3. 雙側同等程度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型 ── 面無表情,不會笑,雙眼不能閉嚴,口唇不能閉嚴,進食時腮記憶體留食物,言語不清。中醫稱之為全面癱,俗稱植物癱、傻癱。
  一般面癱在首2周至1個月期間治療最有效,不作治療一般在40-50天亦會改善或痊愈。但若未能恢復者,則可有面癱後遺症,而治療面癱後遺症一般效果較差。急性期應適當進行每周3-7次的針灸治療及服用中藥。恢復期及後遺症期(一般指發病2周以後)每周2-3次的針灸治療及服用中藥。
#鄭文輝 # #註冊中醫 # #針灸方眽 # #骨傷科

12/02/2021

恭祝大家
身體健康 心想事成
萬事如意 步步高陞
初七應診

25/12/2020

聖誕快樂 新年進步

威廉同你圍威胃EP2 舞獅師傅篇 | 由興趣變成職業, 鄭師傅與你話當年 27/11/2020

鄭文輝醫師
獲香港港貨運航空總監陳杰博士邀請,出席勵志清談節目「威廉同你圍威胃」訪問,「醫武傳承」大城市小故事。
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1_n6nak5XmY

威廉同你圍威胃EP2 舞獅師傅篇 | 由興趣變成職業, 鄭師傅與你話當年 讀書唔成一定失敗?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鄭文輝師傅, 柔功門傳人, 至小不喜讀書, 到今日桃李滿門, 今天我陳杰就跟大家一起去深入了解一下鄭師傅嘅心路歷程! 鳴謝: 海王潮洲樓 --------------------------------- 威廉,陳杰,1997年...

16/10/2020

16-10-2020
鄭文輝醫師,榮獲「星島日報」專訪,以非牟利型式组識及成立,「武術運動創傷學會」推廣教授年青一代「中西理論结合治療」急傷學 及「嶺南骨傷科」正骨復位手法,以學述在疫境中發放一點點正能量。

14/10/2020

本診所鄭文輝醫師,榮獲TVB的無耆不有 之「習武行醫」專訪。
導演及製作團隊描述兩位中醫疫情中,以不同方式發放一點正能量。
故事中除提及到傳統武術和中醫學如何相輔相成外,重點亦帶出香港有很多傳統行業或學述文化,如不珍惜守護「薪火傳承」,就如片中傷感的一幕熄燈、脱醫袍、摺醫袍下班!
足本重温
https://youtu.be/cCNQ578oe-8
拍攝花絮
https://youtu.be/qly5GnZ6uec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07/10/2020

「習武行醫」是鄭文輝醫師的寫照
他將於TVB的「無耆不有」節目中,講述傳統武術及中醫醫學如何互相支撐,相輔相成,並分享傳承武家醫學之路。節目將於以下時間播出:

10月10日(星期六) 9:10 am
翡翠台首播 (TVB~81台)

10月13日(星期二) 8:30pm
資訊財經台重播 (TVB~85台)

21/06/2020

「武術運動創傷學」透過課程讓學員能夠認識我們傳统武舘傳承文化。並以「中西结合理論」、「武家醫學」、「中醫嶺南」手法治理運動急傷。

20/06/2020

20-6-2020
感謝 !
"功夫網" 功夫廣場 專題訪問~
文化存承就是身體力行「生命影響生命」,有幸能為傳統國術及中醫醫術保育傳承供獻點滴绵力!
#功夫網 # #鄭文輝體育會 # #武家醫學 # #香港功夫 # #武術運動創傷學會 # #鄭文輝中醫診所 # #醫武合一 # #從醫入武 # #練武習醫 # #國粹傳承 # #保育文化

香港武家醫學課程 倡中西結合學習跌打手法 13/06/2020

13-6-2020
國術除了功夫兵器龍獅藝外,傳统醫術亦是重要科目之一,即所謂「武者能打能醫」! 武者把治傷經驗世代相傳,由遠古夏、商、周及歷代皇朝至少林時代,清末民初,隨民間武館更貼近民生,主治民間跌傷 撞傷 打傷 吐血 内傷之症,後被俗稱為「跌打」。
「武家醫學」習「前賢之術,武者之功」尤以骨傷科見稱 康復萬民。保育傳承珍貴國粹,有幸出点绵力惠己及人!
感謝!香港01體育版備武志撰文專訪
#備武志 # #柔功門鄭文體育會 # #武術運動創傷學會 # #傳統中醫術 # #中西结合治療法 # #運動創傷學

香港武家醫學課程 倡中西結合學習跌打手法 傳統中國武術涵蓋面廣,武者在學藝過程難免會有受傷和勞損,所以醫科跌打很早便已是國術中所涉及範疇。時至今日,醫學智識發展一日千里,可是民間

31/05/2020

30-5-2020
醫者~有教無類!
武術運動創傷課,學員實習創傷止血法、包紥固定、物料使用、創傷腫脹成因理論及中醫手法檢查護理!

Photos from 柔功門鄭文輝體育會-國術龍獅團 YKM Cheng Man Fai Martial Arts & Dragon Lion Dance Team's post 23/05/2020

醫者有教無類
傳承~就只憑有心與虚心者!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19/05/2020

醫師隨筆~跌打酒

中醫在臨床治療 傷科/痛症 (俗稱跌打) 經常會使用到外敷内服藥物,外用常見有,跌打酒、活络油、軟膏、藥貼等等! 但當中亦有不同藥性療效及主治不同的,新傷、舊患、風濕、骨拆、骨刺、化瘀及退化之症。
臨床常見朋友們每當遇有「痛症」不適之時,就在坊間隨便抓來不同的藥品,在沒有細看理解藥性主治下就胡亂搽貼!往往適得其反或令傷患更為嚴重痛楚!
温馨提示 :中式跌打藥品部份可能含有毒性忌食或孕婦忌用等!請咨詢了解有關安全使用。

鄭文輝 註冊中醫
内科 針灸 骨傷科

#侍續分享
#中醫急性傷科及運動創傷護理小知識
#中醫骨傷科學與中國武家醫學跌打名稱由來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16/05/2020

傳统傳承用心研製!
活络油~主治風濕痺痛
跌打酒~主治新傷消腫散瘀

07/05/2020

醫師隨筆~皮膚

皮膚之症大致可分為過敏性、脂溢性、病毒性、接觸性、濕疹、皮炎、泡疹、血毒、蕁痲疹、酒精、藥物、蟲咬 等等。
踏入初夏天氣漸熱及潮濕,常見不少朋友都有遇上皮膚問題的煩惱! 坊間很多時在未經辨症論治就常說是火濕熱毒! 並胡亂自行使用涼茶湯水食療或塗抹含消炎/類固醇等處方藥物藥膏治療,往往適得其反令到原有皮膚問題更加嚴重!

鄭文輝 註冊中醫
内科 針灸 骨傷科

《參考圖片 網上來源》

25/04/2020

醫知健:中醫隨筆:濃縮中藥粉與傳統煎煮中藥之分別

有病人經常問我,草藥和濃縮中藥粉(又稱濃縮顆粒沖劑),哪一種療效會較好?傳統煲藥方式會令藥效更有效嗎?究竟兩者有何分別?各有甚麼優劣之處呢?

濃縮中藥粉,是運用現代科技提煉精研的顆粒沖劑。生產商會利用先進的設備,以水或酒精提取中藥的精華成分,過濾渣滓,並脫水烘乾而製成出散、細粒、錠、片、膠囊等多種不同使用方式的中藥產品。

濃縮中藥粉的優點是製作過程標準化,經過洗淨、高溫殺菌等程序,並且通過GMP生產認證及TLC藥性鑑別,藥效及衞生程度能保持穩定的水平,而且經過精煉後,體積小,易於保存與攜帶方便,理論上可以服用少量即達藥效,加上只需開水沖服,使用方便,免除煎煮藥材方面的困擾。

傳統煎煮較麻煩
至於傳統草藥,用家可能要到藥材店選擇中藥,缺點是藥材品種鑑別易出問題。大家都可能試過,拿同一個藥方,在甲藥材店抓藥,跟在乙藥材店抓到的藥有很大分別,即使醫師診斷正確,也會影響療效,因此無法保證藥材質量。另外,就是每服藥都需要人手自行煎煮,往往要花上數十分鐘以至數小時,並經常要檢查火力及煎煮情況,費時費力比較麻煩,不利於香港人節奏急促的要求,加上煲藥各有不同的標準,各人每次掌握的方法與時間也不同,即使有煎藥機,煎出來的也跟用明火的有很大分別,煲出來的藥更難達到一致的水平。因此,採用濃縮中藥粉比自己在家煲藥做得更規範、更有效。

其實,只要藥對症,無論是草藥或者濃縮中藥粉,療效是一致的。經驗告訴我,典型的、穩定的、變化不大的體質/病症,濃縮中藥粉和草藥療效大致相同,同體質複雜的,久病的還是草藥療效較顯著。

鄭文輝 註冊中醫
内科 針灸 骨傷科

《3-8-2013網上資料on.cc東方互動 the-sun太陽版 》

25/01/2020

恭賀新禧
本診所3-2-2020(大年初十)啓事應診

Photos from 鄭文輝 註冊中醫's post 14/09/2019

14-9-2019
出席香港中醫中藥界慶祝國慶70週年暨香港回歸22週年聯歡晚會🎊🍻🍷🍾🎉
#鄭文輝 # #註冊中醫 # #全科 # #骨傷科 # #針灸 # #僑港中醫師公會 # #第55至57屆 # #當屆會長

Want your practice to be the top-listed Clinic in Tsim Sha Tsui?
Click here to claim your Sponsored Listing.

Videos (show all)

Category

Telephone

Website

Address


九龍 佐敦 白加士街2-8號、栢嘉商業中心樓702室
Tsim Sha Tsui

Other Doctors in Tsim Sha Tsui (show all)
優贏醫療預約平台-youwin.hk 優贏醫療預約平台-youwin.hk
Tsim Sha Tsui

優贏(YouWin),專業提供醫療解決方案的一站式醫療預約平台。 疫苗,體檢,專科診斷,住院安排,基因檢測,醫學美容,藥品咨詢~ 一站式幫你解決香港醫療問題。

兔醫師 兔醫師
15/F, Po Cheong Commercial Building, 29 Prat Avenue
Tsim Sha Tsui

註冊中醫 黎桂珊 Reg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Lai Kwai San

黃秉康醫生 Dr Derek Wong 黃秉康醫生 Dr Derek Wong
Tsim Sha Tsui, Suite 809-811, H Zentre, 15 Middle Road
Tsim Sha Tsui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Specialist in Neurosurg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