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

人即目的,不是工具。
改變,要從教育開始;教育,使人成為他自己。
LINE@:https://lin.ee/9AfxLH3

10/09/2024

【2024數學想想國----秋季長期班】
入班試聽,只到9月底!
快來預約,幫孩子打開學習數學新視角~

真正的數學教育,要使人:
能夠思考、具備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對知識懷有猜想反駁的精神!

這是《數學想想》多年來的教學方向,符合108課綱素養教育的精神。

《數學想想》課程不是傳統補習,而是幫助孩子建立堅實數學基礎,讓大腦不斷思考、不受限於慣性,在新時代當 AI 的主人。

👉 預約視聽: https://hefkaoh.pse.is/6edtsl
📆 看開班時段:https://hefkaoh.pse.is/6edxgb
✨ 了解課程特色:https://hefkaoh.pse.is/6edxjr
☎️ 洽詢:07-7260998

08/09/2024

經常有家長會問:
「數學想想」課程內容究竟是什麼?
和一般學校的數學課有什麼不同?
孩子在上數學想想課程後,會不會有所混淆?
要如何兼顧孩子在學校的數學課?

事實上,數想的課程雖然和學校制式的教法不同,然而多半是 #補充學校沒有提及的「 #為什麼」這一層次的學習,這也是數學想想與一般學校的數學課最大的不同處。

#我們是帶領孩子去探索每個數學原理的來龍去脈,一般學校卻只要小孩會算出答案就好。

例如:為什麼「÷」要讀作「除以」?又為什麼要規定「先乘除、後加減」?理解這些原則背後的道理,除了能讓孩子恍然大悟為何如此,他們對於運算規則的瞭解和掌握會更感輕易。

在數學想想的課程中,的確會為孩子介紹一些比較特別的算法,但目的不是要孩子去照著計算,而是 #藉由孩子沒看過的算法引發學習動機,讓他們願意靜下心去思考:「為什麼這樣算也可以?」

數學想想的課程設計,不是真的讓孩子去記另一種和學校不一樣的算法,而是要指導孩子追究這些沒看過的算法的過程究竟從何而來,以便深刻理解算法背後的原理,而達到「一理通、萬理徹」的境界。

當然,這樣帶著孩子探討原理一定要花比較多時間,自然,花在制式練習的時間就變少了,然而,這樣花時間才是值得的啊!

請各位家長想一想,只把孩子當作計算工具來訓練,真的可以把數學學好嗎? #讓孩子在中低年級一直靠機械式練習來獲取高分, #而忽略了培養思考能力和對數學的興趣, #那份成績真的會持久嗎?

選擇《數學想想》,就是 #選擇一種以培養孩子樂於思考、 #不怕運算的學習態度為主的教學方式,孩子真正的數學能力自然於其中茁壯成長。

標準答案式的教育已經害人無數,標準解題法的數學教育更是讓人頭腦僵化的元兇,我們的孩子要適應的是未來多變的世界,而非眼前固化的學習教條啊!

-
🧠孩子值得更好的數學教育!
馬上預約《數學想想》視聽課程:https://hefkaoh.pse.is/6edtsl
​-
🟠完整全文:〈數想教的和學校不同, 孩子會不會有適應問題?〉吳麗芬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2/732

05/09/2024

暑假結束了~鬼門關、校門開!
各位家長有甚麼感想呢?
是感到鬆了一口氣?
還是為孩子的成長開心?
抑或是對和青少年互動覺得傷透腦筋?

無論是在溝通過程中,
感到血壓急速飆升、親子關係壓力快炸鍋,
或是想貼近當今孩子所面對的課業、性教育等話題......

來【青少年父母班】,讓我們一起,
從認識青少年身心發展、了解青少年議題,
到家長的自我覺察、和孩子建立既獨立又親密的親子關係,
越過青少年行為表象,撥開看似滿身張揚的刺,
貼近孩子敏感柔軟的心,
對青少年行為不誤譯、不超譯,
給孩子和我們都能彼此聆聽、好好說話的機會。

親子壓力鍋好好釋壓,就是一鍋綿密飄香的溫暖關係湯~❤️


#課程介紹
🔶 9/24既是父母也是孩子--親職路上的自我覺察_ #黃俐雅/人本基金會資深親職講師
🔶 10/1青春期的腦內風暴--認識青少年發展_ #郭乃文/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 10/8陪孩子一起面對課業_ #吳麗芬/數學想想國總監
🔶 10/15青春迷惘/網?--與孩子一起面對網路世界_ #翁麗淑/國小教師、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 10/22化解尷尬,巧妙談性--展開與青少年的性對話_ #王振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 10/29他們不是不說--與青少年的溝通心法_ #簡玉芬/人本基金會資深親職講師

#時間
9/24~10/29每週二上午,9:30-11:30講師觀點、11:30-12:00課後討論。
實體&線上同步開放。

#地點
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7樓(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一路249號,捷運五塊厝站3號出口)

#費用
單堂600,全選3000(兩人以上全選團報or人本之友,九折。)

#報名
https://pse.is/6cxfkv、07-7260833*121

03/09/2024

我以為,這恐怖的、被學校作業破壞家庭感情的日子會永遠持續,但有一天,情況改善了。

兒子依然不太喜歡寫國字,但已經會寫很多字,也認識很多字,可以自己看百科全書或兒童小說,然後跑來告訴我各種我不知道、也從沒想過的知識。

他開始有了想要達成的目標(比如被老師誇讚、得甲上、拿獎卡)和值得驕傲的事(跑步很快),漸漸地,他融入了學校生活,開始有自信,也開始臭屁,會笑幼稚園小朋友和小一新生…...

#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 #而那個世界大部分時候與我無關。

第一次正式離家,脫離了父母的掌控、影響(不管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和保護,他看到,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在那裡有新鮮有趣的事物也有令人害怕討厭的事物,有些價值觀和父母教給他的價值觀衝突,他必須自己判斷、做出選擇。

而且,在這個世界中,父母很多時候也是無知、無助、渺小的。

自己可以比父母強,比父母厲害,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事情,對孩子來說,這是很寶貴的成長經驗,也是獨立的基石。


#生命就像是一場又一場大大小小的洪水吧。

上學,是第一場大洪水。

曾經,我和丈夫是孩子們的屋頂,而在洪水中,我希望自己能做他們的跳板。但要不要跳、要往哪裡跳,這就要靠他們自己決定了。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351期〈孩子為什麼要上學〉林蔚昀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2/729

01/09/2024

小孩對於上學也曾是滿懷期待,之後演變至抗拒上學、在校門口與媽媽、爸爸角力周旋,這樣的劇碼從來都不少見。

有一招呢,叫「轉移注意力」。只是,拿出來的東西要足夠迷人,才能成功移轉注意,風險是這次安全過關不擔保下一次也行。

若想直球對決「分離焦慮」,可以降低小孩焦慮的作法是:

🔶累積「我們會再見面」的經驗值

像是讓小孩曉得將在什麼時候再見面,比如說:「黃色碗的點心吃完以後,媽媽就會出現囉。」多數幼兒園會使用黃綠紅三色碗,幫助幼兒練習掌握時間感。

也可以考慮與學校商量採漸進式的入學(或試讀),分開的時間從短至長逐步適應,甚至視情況不需要一開始就讀全日班。用減敏的概念,透過一次次分開又相聚的規律,陪小孩踏實地建立面對分離的經驗法則。

🔶好好地陪小孩談談分離當時的心情

每一種情緒都是合理的、沒有對與錯,就算哭哭和流淚,那是好想好想在一起的不捨得。

讓滿懷高張的情緒有機會被指認、被平撫,接納。

也可以對小傢伙說說,分開時候爸媽的心情——看著自己心肝寶貝哭得涕泗縱橫被老師抱走,相信大人也是難受和忐忑的。

-✱-

小孩其實不排斥上學的。他心裡頭一面對於新環境、新事物感到好奇、有趣、想接近,另一方面因為預期將與家人分離,而湧現難過、不安和害怕。這截然不同的感受,就像翹翹板兩端,在小小心裡上下擺動。

雖然放學就可以看到父母,但這樣的想法無助於安撫小孩當下的焦慮,因為情緒一旦啟動,理智就會退後。

這時,如果做點什麼能讓小傢伙對「分離」的不安、害怕與憂慮感減少就太好了呀。再說,上學能認識朋友、可以知道有趣的事、讓自己變得厲害。因此,大人可以

🔶著眼在看見小孩做得到的部份

鼓勵他說說學校生活,也把小孩的厲害說給他聽,像是:「你今天自己把睡袋收好呀,真不簡單,會不會很重?你可以告訴我是怎麼收的嗎?」

這不只單純和孩子聊天,增加甜蜜時刻而已喲,也是為了那座翹翹板的另一端增加安定的重量。

親愛的媽媽、爸爸,讓我們一起,用心、用情、用好方法,陪孩子快樂上學去吧!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391期〈用方法陪孩子快樂上學去!〉陳伯娟(人本親職講師)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2/730

27/08/2024

台灣的學校近年不乏以各種表演或變裝活動歡迎新生入學,然而,只在開學日辦個「快樂開學日」的活動,真的足夠嗎?

也許,除了嘉年華式的開學日,我們能否思考更持續且真的讓小孩每天都快樂上學的方式呢?

在瑞典的幼兒園,小孩可以花一到兩週的時間慢慢開學,甚至瑞典小學設有零年級,用一年的時間幼小銜接。

在這個過程中,用「慢學」、「好玩」的方式,讓小孩真的喜歡學校,並且有安全感。

究竟,瑞典的社會福利制度與學校安排,是透過哪些方式來支持大人與小孩呢?

❤️全文見:人本教育札記 399期〈快樂開學?快樂上學!〉楊佳羚
https://hef.org.tw/journal399-8/

25/08/2024

#非關叛逆  #看見獨立--青少年父母班

您是否還記得,幾十年前那也曾是青少年的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是否看見青少年邁向成長過程的努力?

從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以及他們身處現今社會所面臨到的議題挑戰,
到重新/從心看見孩子,
共同建立溫暖無礙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邁出獨立步伐的同時,
家長也從親職之路理解孩子、自我覺察,
每一條教養之路,都是我們和孩子走出來獨一無二的道路。

人本青少年父母班和大家一起
穿越反抗表象、理解孩子,
為溝通除礙、讓互動有愛。
練習教養過程收放自如不失手!

#課程介紹
🔶 09/24 既是父母也是孩子--親職路上的自我覺察_ #黃俐雅/人本基金會資深親職講師
🔶 10/01 青春期的腦內風暴--認識青少年發展_ #郭乃文/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 10/08 陪孩子一起面對課業_ #吳麗芬/數學想想國總監
🔶 10/15 青春迷惘/網?--與孩子一起面對網路世界_ #翁麗淑/國小教師、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 10/22 化解尷尬,巧妙談性--展開與青少年的性對話_ #王振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 10/29 他們不是不說--與青少年的溝通心法_ #簡玉芬/人本基金會資深親職講師

#時間
9/24~10/29每週二上午,9:30-11:30講師觀點、11:30-12:00課後討論。
實體&線上同步開放。

#地點
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7樓(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一路249號,捷運五塊厝站3號出口)

#費用
單堂600,全選3000(兩人以上全選團報or人本之友,九折。)

#報名
https://pse.is/6cxfkv、07-7260833*121

22/08/2024

【看那麼多廢片到底在幹嘛???】

七月底,人本舉辦「與網路搶小孩教師營」,參加的學員們最好奇卻也討論最久的是,到底什麼是意義感?

「看那些廢片有意義嗎?」
「有意義的意思就是能不能拿來賺錢嗎?」
「意義感?為什麼不是有沒有意義,偏偏多一個"感"字」

不愧是學員們,一個個超會問!
這裡,正是大人們有機會理解孩子的重點!

😺看全文>>>
《廢片看到停不下來……比起近視,更需要關心的是小孩的「意義感」!》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2/718
―――――――――――――――――――――――――
成為訂戶|https://reurl.cc/qrxnYy
支持人本|https://hef.backme.tw/checkout/942/5505
―――――――――――――――――――――――――

20/08/2024

來自加拿大的艾蜜莉亞•克萊恩,抱著成為奧運體操選手的夢想,十歲起離家參與集訓。但等待她的,卻是沒日沒夜的煎熬。

言語羞辱,是受訓的日常。她說,「如果你犯錯了,他們(教練)會對你吼罵、羞辱,一直大吼:『這根本垃圾,你就是垃圾!』」比賽表現不佳的時候,她也常被教練拖去站在磅秤上,要她自我檢討是否因為貪嘴,而無法完美演繹高難度的體操動作。

體操訓練不是一蹴可幾,更何況他是個孩子。

教練未曾理會克萊恩的求救與苦痛,常對她吼著「你別假裝了,快去做伸展」,便一把抓著克萊恩的腳直抬耳際。有次,她的大腿後肌因教練的暴力訓練而撕裂,教練依舊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克萊恩只能趁著訓練的空隙,爬往更衣室,偷偷打電話給家長求助。

決定退隊的那年,她才13歲, #但築夢所致的傷, #未曾消去。暴力的受訓環境,讓她的手掌、脊椎、大腿肌等部位都受過傷,導致今年32歲的她,仍長年受背痛與頸部關節炎所困擾。過去受教練精神暴力的經驗,也使她陷入憂鬱,甚至化為每晚的惡夢與日常的恐懼一至今,她仍不敢使用磅秤。

儘管克萊恩的經歷看似「極端」,在恐懼中受訓,帶著創傷退役,卻 #可能是體操選手的共同經驗。

自2017年,美國體操隊爆發隊醫長期性侵的醜聞後,許多國家(如:英國、紐西蘭、瑞士、荷蘭等國)的體操選手紛紛向法院提起訴訟, #控訴受訓過程中的長期精神與肢體暴力,以及權責單位的冷漠,顯然這現象已非一日之寒。

🔺紐西蘭體操協會發現,以下因素放大了體操運動員的 #脆弱處境:

◾ 因安全考量,體操訓練過程非常重視「紀律」,卻因此塑造出強調「聽話」與「服從指示」的文化。

◾ 體操運動員因生理因素,職業壽命較短(尤其女性),參與訓練的選手多為兒童與青少年,放大了既有的權力差距。

◾ 選手的生活多圍繞在訓練,甚至孩子也常被告誡,不得與家長分享受訓過程中的不適,以致家長難以了解孩子的受訓過程。

🔻保護國家體操選手,政府能做什麼?
瑞士聯邦政府委外的調查報告,提供了一些 #改革方向。以下整理三項主要內容:

◾ 具體訂定教練的倫理守則,並賦予其法效力

他們特別強調,倫理守則必須明訂構成肢體、性與精神暴力的判准。此外, #賦予倫理守則法效力是重要的,如此才能課責權責單位,令其負起監督、懲戒與提供醫療資源的責任。

◾ 強化體育訓練之監督機制

有了清晰的倫理守則, #國家便能以此為基礎進行定期的匿名問卷調查,了解日常的訓練與競賽,是否有遵照倫理守則的規範。如此的定期檢視應由不同層級的利害關係人共同執行,其結論,也應將申訴案的調查結果納入考量。

◾ 提供完善的申訴管道

完善的申訴管道是撐著受害者的最後一道防線。國家應建立完善的申訴系統,讓所有人(包含運動員、親友、教練等)都能毫無恐懼地提起申訴。為了降低申訴人的擔憂, #申訴機制不僅應具有獨立性,確保申訴人對處理人員為匿名。其程序也應力求簡便、有效,並讓申訴人都能與至少一位聯絡人保持聯繫,確認案件細節與進度。此外,申訴單位也應有權就申訴案件建議後續處理方式,或是向加害者施加懲戒。


近年來,各國已就不當的體操訓練提出檢討,並擴及檢視當前體育訓練環境與文化,而非只處理眼前的個案。儘管台灣已有許多因不當訓練致傷,甚至致死的個案,檢討體育訓練文化的作為,似乎未曾啟動⋯⋯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400期〈體操選手的受訓環境,仍有待轉型正義〉廖浩翔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7/194

18/08/2024

稍微回想一下自己聽過的鬼故事,是不是會發現好像女鬼的故事要比男鬼來得多?

要解釋這背後的原因,必須要回歸到最基本的一個問題:什麼是鬼?

鬼與祖先、神明之間決定性的差距到底是什麼呢?

除了因為可能帶來災禍而受人畏懼以外,大概就是無法得到穩定的祭祀吧。

那麼,祭祀有什麼重要的呢?

簡單來說,人死後的一切吃穿花用全部來自於生者的祭祀,沒受到祭祀的便只能淪為孤魂野鬼,等待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才能吃上一頓飯。

所以沒得到祭祀的,當然就會想方設法去得到祭祀了。

所以下一個問題就是:鬼要怎麼得到祭祀?

最直接的一條路就是成為祖先⋯⋯

-
👻 全文見:人本教育札記 331期〈為何女鬼故事比男鬼多?〉清翔
https://hef.org.tw/journal373-7/

15/08/2024

近年,台灣的運動員們創下了不斐的成績,但在運動員成長的過程中,關於訓練、心靈,以及制度上仍有許多問題待提升。

雅雯與她的朋友對著眼前的錄音器材半是提問、半是盼望地說:「一個人出生,到變成菁英運動員, #這之間有多少東西不該被忽視? #不是拿牌很重要, #我就捨棄另一個。讓運動員對自己有自信、做對的決定,是成長過程中養成的,才能保障這些人有天不能打球了,還能好好地在社會裡活著。」


一般看來,林雅雯的體育路是順遂的。

她發光的很早,國中開始練合球,高中便入選國家代表隊,甚至被國外球隊看中。往後升上大學,持續擔任國家代表,也遠赴荷蘭,於頂級聯賽中與世界高手切磋。

然後,她回國,擔任過高中教練,至今仍以國手身分在場上活躍。資歷完整且成績漂亮。

但出身體育班的她卻說:「以我個人而言,其實不支持體育班。」

為什麼呢?來看看她怎麼想......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412期〈為何不支持體育班?──一位體育教練的自我療傷之路〉李昀修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7/712

13/08/2024

#萬芳高中合球隊
我真的受不了了,所以我要說出來。

我很喜歡運動,但我非常很討厭體育生總得要看教練臉色的潛規則。

⋯⋯他還會罵球員下賤、廢物、畜生,還會跟我們說「廁所門難道不會自己鎖起來嗎?」要我們用這種方式去霸凌學弟妹,或丟筆要學弟去換,一直丟一直撿。 #叫學長姊去霸凌學弟妹到底有什麼意義?

⋯⋯之前有次跟他談話, #他還教我學測作弊,說他當年也是作弊,說成功有時要不擇手段。

⋯⋯教練還偏袒我們球隊的一個學妹,因為她球技比較好、也會撒嬌,就被捧在手心。結果她變成可以操控訓練課表,可以自由決定要不要來訓練。 #我們甚至耳聞過那學妹和邰教練之間的戀情。

⋯⋯我們升學都要靠打球的成績。但在這個環境中,討好教練就能上場打球,被教練看不順眼就當不了先發。因此為了討好教練,我們有些球員常常幫忙跑腿、買早餐,有時甚至還得自掏腰包,因為 #教練叫人跑腿還不給錢!

⋯⋯整個球隊多年以來都是總教練在管。 #但他訓練時都不會出席,只有要訓話跟收錢的時候會出現。⋯⋯訓練收費很正常,問題在於,一,其他學校都沒有花這麼多。二,雖然他有打明細,但都沒有看到收據。


有人認為我們很奇怪。都高三了,乖乖畢業就好了,幹嘛惹事生非?

可能對大多數人真的是這樣吧,覺得顧好自己就夠了,但是我覺得這樣很自私。

我如果不站出來講的話,新的學弟妹就要進來了,只會惡性循環。

如果都視而不見、眼不見為淨的話,這個社會只會更失敗。

只要有一個人站出來,陸陸續續也會有其他人、同學或學弟妹跟著站出來。也是因為有大家站出來,今天,萬芳的問題才能被大家看見。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412期〈體育選手心內話系列5──合球體育生:我無法視而不見〉鄧嵐心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7/711

Photos from 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s post 12/08/2024

‼️本會接獲通知,有不肖組織冒用本會名義,以「提供就學補助」吸引大眾加入LINE群組。

除騙取個資外,也用話術招攬投資或捐款。

⚠️本會不會在網路上招攬公眾投資。

參與活動或對本會支持捐款,請利用下列網站或平台獲取正確資訊:

本會官網:https://hef.org.tw/

人本生活:https://living.hef.org.tw/

08/08/2024

在台灣,周遭的眼光給男人和爸爸這兩個身分設下重重限制,好像要鐵石心腸、毫無感情、不斷與別人競爭廝殺,才是真正頂天立地的好男兒。

但是每個人都值得愛與關懷,就連爸爸也不例外。

這份愛與關懷並不只是來自家人,更重要的,是必須要來自爸爸自己的心。

當你能敞開心胸,在孩子稱讚你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值得這份稱讚」,在孩子擁抱你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擁抱」,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接收到來自家人的愛,從而能夠享受這份溫暖。

-
❤️全文見:人本教育札記 362期〈過父親節讓你尷尬了嗎?接收愛,也是需要練習的能力〉李庭芝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2/728

06/08/2024

學生CAA當時沒有把性侵害的事情告知任何人,因為「音樂對我來說就是一切,那時我相信讓馬卡洛夫擔任老師是我實現目標的唯一途徑。我唯一想做的就是為人們演奏音樂…他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再加上我的家人與他的家庭很親密,我不想看到一切付諸流水。我覺得我應付不了。」

🟠「權力型加害者」如何使兒童保持沉默

▪️ 濫用職權操控孩子生活

校園的加害者常會利用自己教師的身份,威脅影響受害者的成績、升學、留級及其他特有的身份,或給予受害者特別的待遇。

加害者更會透過操控孩子家人的生活,使受害者長期配合他們的要求及性互動,例如加害者是商店租戶的房東,他針對租戶的孩子下手。

兒童生活領域通常是單純的,當加害者有職權掌控兒童的生活時,有可能會掌控兒童基本且重要的生存條件,例如食物、水源、衣物、棉被、睡眠、如廁、外出、人際關係、隱私、資訊、經濟等。

▪️ 樹立正直可信的形象

美國一項針對校園兒童性侵害的研究發現,加害者往往是校內受歡迎的教師,並且是父母和其他教職員認為是該區最好的老師。

加害者透過積極樹立自己值得尊重、可信任、無私、寬大和友善的形象,讓人完全不會懷疑他們有虐待兒童的可能。

▪️ 扭曲性互動的意涵

加害者會利用自己的聲譽,向孩子辯解他們之間的身體接觸與性的互動是合理的,例如:「這是性教育」、「這是懲罰」、「這是愛」、「這是喜歡的意思」、「這是我們之間特別的關係」、「這是神的旨意」。

例如上述音樂教授馬卡洛夫性侵學生的例子,便是以音樂教育來包裝性侵的侵犯行為。對熱衷學習音樂,把音樂看待為生命的學生而言,當一位全國最厲害的音樂家告訴你「性」是體會音樂的核心,並且每次上課都會有性接觸時,受害者面臨的混亂與是否求助的掙扎是十分龐大的。

利用兒童性知識不足,或將兒童看重的事與性互動混淆,是加害者常用的手段。加害者不僅剝奪兒童學習性知識的權利,更利用權力扭曲性虐待的意涵。

▪️ 為受害兒童建立負面形象

加害者可能會透過抹黑孩子所說的話,攻擊孩子在團體中的信用,使孩子失去朋友,失去成人的信任,一步一步孤立孩子。

這些行動主要是為了破壞受害兒童揭露性侵害的企圖,使孩子身邊的人覺得他是壞小孩,不信任他的話,不信任他的揭露。

▪️ 運用自身職位與威望的影響力

兒童性侵加害者的身份地位、人際關係,形成他們與受害兒童之間在社會資源及社會影響力的嚴重差異。

這會成為兒童、其家人及吹哨人揭露性侵的障礙。當機構的文化越重視團體裡的階級及尊卑從屬,受害者面對的打壓將會更嚴重。受害者會擔憂即使透露,也不會得到相信。

▪️ 利用社會制度賦予的權力和地位

若社會的法規及主流價值,視兒童為次等公民,那當兒童遇到性虐待時,他們的處境將會非常險峻。加害者可能會利用制度賦予的社會權力,性侵處於社會弱勢的兒童。

🟠小孩與大人間的權力差異

若我們問受害兒童為什麼不抵抗?為什麼不公開?為什麼不揭露性虐待的經歷? #這些問題根本就是無視兒童與加害者之間壓倒性的權力不對等。

在兒童日常的生活環境及學校環境中,孩子普遍是沒有權力和位置去教導成人、質疑成人、指控成人。

當加害者是一名擁有權威地位的人士時,揭露本身便是一個極大風險的事情。 #期待或要求受害兒童揭露性侵的經歷, #其本質就是要求兒童指控成人、 #質疑成人的行為,並要求另一個成人懷疑某人犯罪,懷疑某人是虐待兒童的人。

因為性虐待的隱密性,加上不易保存證據及不易揭露的性質,使加害者不易被法庭定罪。當加害者無法被認定罪行,同時又具有權勢和社會地位時,受害者時常處在弱勢中,被迫隱藏。若社會普遍無法認識受害者的困境時,便無法給予有效的支持。

也許我們無法知道所有事實,但社會對性侵受害者的處境有更多理解,並給予支持,相信會給予受害者及家屬安慰及走下去的力量。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381期〈性侵加害者如何使孩子保持沉默(下)權力與地位〉徐思寧、陳潔浩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19/407

01/08/2024

鮑伯說自己看到孩子露出放棄的眼神時,會感到非常興奮。他覺得自己贏了。

加害者的威脅和操控行為,會引起孩子的恐懼,使兒童難以揭露性虐待。這份加害者施加的恐懼,像一個無形的枷鎖,蔓延至受害孩子往後的成長。這種恐懼在性虐待停止後,仍會持續很長時間,往往可以持續到受害兒童長大成年。

在某些情況下,加害者施加的壓力或威脅,更可能迫使受害兒童撤回或否認性虐待的指控。

🟪威脅傷害孩子的家人

加害者利用兒童想保護家人或想保護的對象來進行威脅,或利用受害者無法保護手足的罪惡感與無力感使其保持沉默。

受害兒童即使具有環境支持與保護的條件,仍有可能因家人會被傷害的恐懼感而無法求救。在這種情況下,加害者無需使用言語威脅,只要加害者存在於現場,受害者就可能陷入持續恐懼的創傷狀態中。

在創傷狀態中,受害者有可能進入近乎癱瘓、僵化的狀態,而難以做出任何尋求保護的行為。

🟪威脅傷害另一個孩子

即使加害者威脅傷害的不是兒童的家人,兒童也可能因為有人會受到傷害而感到恐懼。加害者利用的是兒童對所有生命愛的天性作為威脅手段。

在這種狀況下,即使加害者威脅傷害的人不是實際存在的對象,兒童也難以有足夠資訊判斷,使他們在求助時感到猶豫而恐懼。

🟪傷害孩子的寵物

對多數兒童而言,對家人的愛與家中寵物的愛是沒有差別的,有時候可能甚至更為親密。加害者透過傷害或殺害兒童寵物的行為,對年幼的兒童而言,就如同傷害其家人一樣恐怖。加害者利用兒童對動物以及對生命愛的聯繫需求,作為虐待及威脅的手段。

🟪死亡威脅

少數職業上可以接觸到屍體的加害者,會濫用自身職權及受害者對死亡的恐懼,展示屍體,作為性虐待威脅的手段。有些加害者會透過展示動物的屍體或屍體的影像,同樣達到對兒童死亡威脅的效果。

🟪威脅散佈裸照

取得兒童隱私照片或個人資料,並對未成年人進行性勒索的犯罪行為,近年來快速增長。這個現象與現代社會智能手機和網路普及有直接關聯。

加害者不需熟識受害者,就可能取得受害者不想公開的資訊及人際網絡關係,並以此為性勒索的手段。即使受害者拒絕加害者的性勒索,加害者依然可以散佈受害者訊息及影像來傷害受害者。

🟪身體暴力

受害者巴斯在澳洲一所天主教學校讀書。每當他在學校被師長盯上時,學校的修士麥卡錫,會強迫他選擇「皮帶」或是「性教育」。巴斯說他不想被打,總是選擇「性教育」。他說:「我仍然感到自己是一個有罪的人,因為我是一個會說『好的,我為你自慰,因為我不想被打』的人。」

加害者會利用兒童與青少年對傷害及價值尚未建立前,混淆性虐待與對錯之間的關係。

他們利用兒童與青少年無論犯下大小的過錯,均以體罰及性虐待來解釋這是犯錯後的結果。無論受害者有沒有犯錯,很多加害者會在加害之後,告訴受害者這是他們自己做錯事的結果。

受害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應對性侵害經歷負責,這種心理控制使受害者很難對外揭露。

#一個鼓勵體罰、 #剝奪兒童權利的社會, #會滋養加害者的暴力行為, #使受害者遭受性虐待時, #更加難以求救。

🟪擺脫不了的跟蹤

在大部分狀況下,兒童與青少年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與條件非常不容易。

許多受害者在身邊毫無保護條件下,可能會試圖與加害人保持一定的關係。在這種狀況下,受害者試圖使用自己有限的資源,掌控環境穩定的安全感。加害者持續性虐待的惡意行為,對條件有限的受害者而言,就像惡劣的環境一樣,是無奈而必須適應的一部分。

在這種情形下,若周遭的人誤解受害者是意願或主動與加害者發生性關係的,會使兒童性侵受害者的生存條件更為嚴苛。

📍認識犯罪手法,為了更有效保護兒童

兒童性侵加害者所運用的威脅策略多樣,特別當加害者是擔任兒童教育或照顧的工作者,他們更會利用機構賦予的職權,操控孩子的行為及心理,使受害兒童難以求救。

我們必須更理解加害者的犯罪手法及如何讓受害者保持沉默的手段,才能更有效地保護兒童。有關加害者可能會以何種方式讓孩子感到恐懼的知識及討論,會使我們更能覺察受害兒童的求救訊號。我們也能透過理解加害者的犯罪手法, #營造一個他們難以犯下罪行的兒童生活及學習空間。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380期〈性侵加害者如何使孩子保持沉默(中)以恐懼作為操控的手段〉徐思寧、陳潔晧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19/406

30/07/2024

在機構環境下發生的兒童性侵害事件,加害者大多是兒童熟悉、掌有權力或擁有權威的人士,而且很多加害者是負責照顧及教育兒童的成人,例如教師、體育教練、神職人員或保育人員等。

這種情感上的依附,使兒童揭露的過程變得非常複雜,阻礙了受害者向第三者說出性侵害的事情。

讓兒童保持沉默的手段並不是一個制式化的流程。加害者會根據目標兒童的個性、家庭背景、特定的情境,調整他們讓孩子說不出口的策略。

♦️用愛包裝的傷害

加害者可能在孩子生命中建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心靈及情感地位,即使孩子知道自己受傷害了,但依然關心加害者的身心狀況,不想因為揭露性侵,而傷害到他。

孩子對揭露性侵後,加害者可能面臨坐牢和失去工作等影響,會感到強烈的自責和愧疚。因為與加害者深厚的情感連結, #使受害者相信,若說出性侵害的經歷, #是背叛加害者的行為。

♦️兒童性誘騙的策略

加害者會營造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從免費提供補習、帶孩子去郊遊、一起打電動、社交媒體頻繁的交換訊息和照片等,慢慢經營一段獨特的關係。加害者透過培養出孩子與他之間深刻的情感連結,讓孩子信任他,尊重他。

然後加害者開始與孩子有更多的身體接觸,慢慢升級至性侵害的行為。此時,加害者會以自己的權威、地位和豐富的生命經驗,辯稱他與孩子的互動,是關愛、是照顧、是友誼,並非侵害。

正是這份獨特而深厚的情感連結和信任,讓孩子在性侵害發生後,掩蓋了孩子對性互動發生時帶來的困惑,也 #因為信任和愛,所以孩子會順從加害者, #即使感到疑惑, #也依然保持沉默。

♦️取得孩子的同情

加害者在孩子面前呈現自己脆弱和受傷的一面,索取孩子的支持、安慰和協助。他們會告訴孩子,他們很累,因為幫了很多人,做了很多額外的工作,得到很多人的感謝和尊敬,只有孩子理解他的處境。

加害者塑造自己為被看輕的殉道者,除了讓孩子同情他外, #也在建立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形象,讓受害者覺得即使說出去,也沒有人會相信。

♦️利用孩子的友誼

加害者操控孩子對友誼的渴望與困惑, #製造孩子內在衝突的矛盾。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求助,有可能傷害到這份關係或使加害者坐牢,部分的孩子可能會感到害怕或有愧疚感。

很多較為年幼的受害者不希望會有任何人受傷,他們會感到無助而完全無法做出任何決定。較為年長的孩子則有可能因為揭露會傷害這份友誼,而對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與信任感到深刻的困惑。

♦️控制孩子的生活

加害者讓孩子感覺到加害者可以預測孩子在哪裡、會做什麼、甚至能掌控孩子的生活。

例如老師可以透過其他學生提供的資訊,掌握目標兒童的行蹤。老師也可以直接打電話給家長,調整目標學生的生活安排,例如跟父母要求把孩子課後留下加強補課。

加害者更可能會不預期的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

對受害孩子而言,他的生活根本無法脫離與加害者的關係, #覺得加害者如影隨形, #自己則無可遁逃。

📍兒童性侵防治的關鍵

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的全國機構兒童性侵調查發現,倖存者平均花23.9年才第一次揭露童年性侵的經歷。

兒童性侵加害者會利用兒童愛與信任的本質,接近與侵害兒童,並使其保持沉默。 #而孩子即使揭露傷害, #遠離加害人, #仍必須面臨遺留下內在的矛盾與痛苦。

兒童性侵害,特別是熟人性侵,通常是加害者經過長久經營的犯罪。「你要勇敢說不」、「你要勇敢拒絕」、「你要勇敢說出來」這些話,對受害者來說,可以像是千斤的指責。

#我們思考兒童性侵害防治的教育與宣導時, #不能脫離兒童性侵害罪行發生的環境脈絡, #不能脫離人際關係的情境因素,想像兒童性侵害只是身體被侵犯的剎那。

從來不是受害者不勇敢,受害者往往已經承擔和背負太多事情。

揭露性侵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多不同的因素阻礙了受害者揭露事件。我們必須理解兒童揭露性侵的複雜性,特別是性侵加害者如何控制孩子,如何透過多變而且難以發現的行為與手段使孩子保持沉默。

當我們能貼近受害者的困境和心情,才能營造孩子可以安心傾訴的關係和環境, #讓孩子不用獨自一人面對困境。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379期〈性侵加害者如何使孩子保持沉默(上)當關愛成為一種傷害的手段〉陳潔晧、徐思寧
https://living.hef.org.tw/notes/detail/19/404

首頁 29/07/2024

【20240729人本教育基金會聲明稿】
高雄美濃受困夏令營,並非由森林小學舉辦。

部分新聞媒體於報導高雄美濃37人夏令營因颱風凱米,受困廣林里黃蝶翠谷,並由軍警消協助事件時,誤用森林小學名稱。

據本會查證,該夏令營是由名為「森林塾」之團體舉辦,並非本會辦理之森林小學。

❗本會重申:
森林小學為本會所辦之理念教育之正式名稱,經新北市教育局核准立案,並自1990年8月1日起,正式持有註冊商標。

森林小學並非對於學校的形容詞,而是立足在台灣,實際辦理理念教育的先驅,是一所實際存在的學校。

但此一正式名稱,近年遭其他學校及實驗教育學校誤用為形容詞,或遭媒體用於報導其他學校及實驗教育學校之事件,造成本會會譽及森林小學校譽,橫遭嚴重之損害。

為正視聽,本會業已公告周知:

一、 森林小學乃本會所辦之理念教育之正式名稱,其他學校及實驗教育學校於宣傳時,未經本會同意,不應使用森林小學字樣。請就貴校實際辦學所持之教育理念詳加說明,切勿借名了事。

二、 請媒體朋友、各界先進於報導其他學校及實驗教育學校或描述其他學校及實驗教育學校時,勿使用森林小學名稱,以免誤導讀者。否則除了有影響本會會譽及森林小學校譽之虞,亦有損貴單位報導或評論之公信力。

三、 森林小學之介紹以及創校過程之描述,是網路中極易取得之資料;誤用之單位縱使非惡意,亦有重大過失。本會就相關損害,必要時將行使相關法律權利,請各方先進切莫自誤。

👉森林小學網站:

首頁 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 把學生當成完整的人來看待重視他的思想、感受而不只在意外在的...

25/07/2024

🟠關於「 #公平」,總是被小孩牽著走嗎?

姐姐很愛跟妹妹計較,什麼都要平分,連睡覺都要求媽媽幾乎分毫不差地躺在姐妹正中間。

小孩的不公平是覺得「不夠」嗎?難道數量一樣就能讓彼此解脫嗎?

「公平」應該是爸媽對每個孩子都一樣在乎, #形式上的一致是假公平,關於這點,必須要很明確地傳達給小孩。

🟠自己在情緒中,被小孩的金句啟發!

四歲的妹妹,想用拼豆煮飯(扮家家酒)給媽媽吃,不小心跌倒而大哭,媽媽幫他收完,跌倒的悲劇居然再次發生,這下哭不停了。

媽媽氣到大吼:「我都已經在幫你了,還想要怎麼樣啊!」

小孩邊哭邊回:「我又不是在生氣你,你為什麼要生氣我!」

-
這集邀請到「解題快易通」podcast主持人呂培瑜來聊小孩~~

培瑜在父母班時,常交出論文等級的作業,即便如此,還是得常常在各種事情上與孩子磨合。只能說,就是不斷修行囉~~

🎙《父母百寶箱》線上收聽:https://pse.is/693vqr
📭【聽眾回饋】歡迎寫下你的回饋!https://pse.is/5rhl5t

23/07/2024

每個孩子都期待自己受朋友歡迎,得到師長的喜愛。然而,兒童性侵加害者卻利用孩子這份純真的期待,以「關愛」之名,引導兒童進入性侵的圈套。

兒童性誘騙,描述了性侵加害者以各種控制及操控手段, #與孩子建立信任, #製造機會與孩子發生性互動, #並使之正常化的行為。

一位童年性侵受害者說:「在這段經歷裡,信任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信任使我順從,使我無視所感到的疑惑。要不是這份信任以及加害者持續經營的尊重,一切事情將無法發生。」

🟣兒童性誘騙常見的階段

■ ​ 做朋友

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與信賴,加害者會對孩子表示友好,例如對孩子有興趣的事物表現熟悉,熱心提供幫助或教導等。

有些時候,加害者會藉保護受到霸淩或種族歧視的學生之名,找機會親近孩子,取得孩子的信任。

■ ​ 建立特別及獨有的關係

加害者會創造與孩子獨特的關係,例如老師在班級特別偏愛某位學生,特別關注她,會給予她特別待遇或獎勵,使孩子感到自己很特別。

加害者會向孩子表達喜愛之情,與孩子分享秘密。加害者營造特別的關係是為了把孩子孤立於父母及同儕之外,使孩子遠離人際安全網。

■ ​ 投放大量注意力

孩子會感到自己得到加害者大量的關注,加害者甚至會跟小孩建立如同家長的角色或彷如情侶的關係。

■ ​ 給予及撤回禮物

加害者會透過給予及撤回優待或其他好意,來增加對孩子的控制。這是一種情緒控制的手段,以撤回關愛來換取孩子的順從。

■ ​ 增加與孩子的親密互動

加害者會慢慢嘗試與孩子有一些身體接觸,例如角色扮演遊戲、呵癢、摔跤等。加害者會透過這些與「性」無直接相關的身體接觸,來測試孩子的抵抗度及敏感度。

■ ​ 展示色情物品或談論「性」

加害者可能會給孩子看色情照片或電影影片、跟孩子談有關性的話題,使孩子熟悉性行為,並促發孩子對性的羞恥感與罪疚感。

■ ​ 孤立孩子

加害者會引導孩子對性侵保持沉默,並孤立孩子遠離於家人、同儕及團體的支持,避免性侵被發現。

🟣兒童的多重受虐處境

校園的性侵加害者在對兒童性誘騙時,常會「巧妙地」使用權力與暴力。大部分兒童性侵受害者,其實都同時經歷其他形式的不適當對待。

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權力關係,本來就讓學生很難拒絕老師的任何要求。老師可以輕易利用師長權威,誘導學生進入性誘騙的圈套。

#部分性侵加害者更利用老師的權力, #對學生進行體罰或情緒虐待,協助自己對學生進行性誘騙。例如當老師對學生時而體罰、恐嚇、侮辱及威脅時,學生便很難拒絕這位老師所給予的「疼愛」。因為拒絕這位老師的「善意」,意味著自己可能成為下一個被老師處罰的對象。在這種微妙的關係下,學生可能無法拒絕老師有關性的要求或互動,變得更為順從,並且更難向外求救。

🟣不讓加害者躲於暗處

兒童性誘騙可以發生在很多不同的場域,學校、教會、童軍,甚至親戚朋友的家。

雖然加害者就在孩子的身邊,但很多時候我們卻難以察覺侵害的存在。儘管兒童性誘騙是兒童性侵加害者常典型的犯罪模式之一,但社會大眾普遍對兒童性誘騙的概念沒有很清晰的理解。

當社會更多人理解兒童性侵的犯罪手段,提高敏感度,我們便能及早察覺不適當的互動,不會疏忽兒童的求救訊號,保護我們身邊的孩子,不讓加害者躲於暗處。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362期〈兒童性誘騙:偽裝成善意的惡行〉徐思寧
https://hef.org.tw/journal362-2/

21/07/2024

暑假來到第三週,
孩子每天花多少時間上網、滑手機、看短影音?
又會花多少時間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呢?

但,「意義」是什麼?電影說:我只知道「義氣」。

這問題太抽象,
所以,我們得先帶著孩子討論「意義」。

在【 #跟網路搶小孩】教師研習營中,
我們將帶著您,
利用網路上的短影音,作最好的「負面」教材,
培養起小孩的「意義感」。

親愛的大人們,讓我們一起,
把小孩從「喪失意義感」的困境中「搶」回來 💪🏻

​-
【跟網路搶小孩】教師研習營 #活動免費
也歡迎實驗機構教師、家長,以及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參加哦~

🔸日期:7/29-7/30
🔸形式:實體進行、同步線上(Cisco Webex會議系統)
🔸地點: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1301多媒體教室
🔸報名:https://hefkaoh.pse.is/68nv3y
🔸提供教師研習時數及公務人員學習時數。

*關於「意義」,詳見《如何帶小孩討論「意義」?》一文
https://hefkaoh.pse.is/68nvee

18/07/2024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關愛,是促使受害者揭露的重要契機。然而, #聆聽者是否具備回應揭露的知識和技巧, #是支持受害者揭露的真正關鍵。

受害者在最脆弱無助時,最想聽到的話並不是「是誰?幾次?為什麼?在哪裡發生?」

受害者期待的是信任和同理,每名受害者揭露時都值得聽到一句:「 #你做得很好, #我在這裡, #我們一起面對。」

-✱-

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在2017年發表的《全國機構兒童性侵調查報告》中,依據眾多受害者證詞和個案研究,從受害者的角度整理出 「 #正向回應的特質」:

🔸傾聽
受害者需要時間與空間,慢慢敘說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聆聽者要放下當前的事務,注意自身的身體語言和表情,專注聆聽受害者的傾訴。

🔸相信
確保孩子可以用他們覺得舒服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經歷,在聆聽的過程中, #聆聽者要尊重孩子的用語,並明確表達相信受害者的話。

聆聽者要注意避免反問和質疑揭露的內容,例如「你確定?」、「我不懂你在說什麼?」這些話會讓受害者感覺不被相信,像是自己做錯事情被審問。

🔸向受害者確認你有聽見及聽懂他的話
不時給予回應,讓受害者知道你理解揭露的訊息。一些語助詞,例如:「嗯…嗯…」、「你慢慢說,我都在聽」。

🔸不可責怪受害者
包括受害者的穿著及當時的決定。任何譴責的話都會增加受害者的無力感。 #盡可能把對話的主導權與時間交給受害者,避免不必要的提問與意見。

🔸強調發生的事情不是受害者的錯
例如:「這事情是不對的,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你被傷害了。」

🔸提供情緒支持
聆聽者要盡可能給予溫暖的情感連結,讓受害者覺得不孤單,例如:「不用擔心,我會陪你一起想辦法。」

大部分受害者在敘說性侵回憶時, #身體與空間感覺會變得非常敏銳,聆聽者要避免透過身體接觸來表達情感支持,例如擁抱、抱肩、輕拍背部。即使聆聽者與受害者關係親密,在敘述性侵回憶的當下,親近的伴侶在聆聽的時候也要克制平常習慣的親密皮膚觸碰。

🔸保持冷靜
聆聽者要努力保持情緒穩定。受害者在揭露的過程中, #會持續觀察聆聽者的反應和情緒, #再決定是否繼續說更多。聆聽者不能過度憤怒,也不宜過度哀傷,同時也不能木無表情。

冷靜與冷漠是不一樣的。若是聆聽者沒有任何表情和感受,受害者會感到像是跟牆壁說話,沒有人在意,會覺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重要。

自然的情緒流動是很好的情感交流,難過時會哭,生氣時對錯誤行為表達譴責,這都是聆聽者在回應沉重經歷的分享時,自然而珍貴的回饋。

🔸讓對方感覺到安心
聆聽者要肯定受害者說出來是正確的事,例如:「你說出來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你做的是對的事情」、「我會站在你這邊」。

-✱-

還有還有❗
當受害者是兒童或少年時,更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評估孩子的身心安全
兒童在揭露時,他們當下的安全至關重要。我們要極力保護孩子不會再次受到傷害。責任通報人除了要符合通報程序外,更要注意讓孩子感到安全。

🔹當事情牽涉犯罪行為
當受害者是一名兒童或青少年,他們描述的行為和經歷可能牽涉犯罪行為時,成人應在顧及孩子的感受下, #暫緩孩子的述說。因為當兒童性侵案件進入通報程序後,孩子需要向社工、警察、檢察官等人員敘述自己的經歷。 #為了避免受害者需要重複敘述受害經歷,成人需要謹慎拿捏。聆聽者也要注意, #避免詢問孩子更多虐待細節,因為這是警察或調查人員的工作,而非聆聽者需要知道的事情。

🔹告知孩子你的行動
聆聽者需要 #充分告知孩子你接下來會有什麼行動,不要讓受害孩子覺得自己說出性侵後,會突然被拋進另外一個陌生的系統,不停向陌生人訴說自己的性侵經歷。這種不受控的感覺可能會使受害者感到非常痛苦。聆聽者需要耐心告訴孩子你的行動、會告知哪些人、原因及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避免無法做到的承諾
若聆聽者的身份有通報責任,便無法答應孩子保密的要求。聆聽者要清楚告訴孩子這些訊息將會告訴哪些人及原因。

🔹記錄與孩子的對話
聆聽者在安頓孩子後,應盡快紀錄剛剛聆聽孩子揭露的經過。要注意盡可能紀錄孩子確切的句子及用語。

🔹尊重孩子的意願
聆聽者要尊重受害兒童關於如何進行揭露的意願,這包括說話的地點、向誰揭露等。聆聽者所有的行動要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意願。任何會影響孩子的決定,盡可能一起討論,並告訴孩子可行的選擇。

如果孩子不想參與調查,請尊重他們的意願,尤其是當孩子的身心狀況太脆弱,調查過程可能會加重他們的創傷時,聆聽者不宜給他們更大壓力。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指出, #成功的性侵調查並不總是需要兒童的積極參與。

🔹即使看起來很冷靜,不等於沒有受傷
因為揭露性侵害的經歷,很容易促發身心難以承載的感受,很多受害者為了讓自己可以繼續說出自己的經歷,會把感受抽離,這是十分正常及普遍的狀況。

受害者的 #冷靜並不代表沒有受傷或他們在捏造性虐待經歷。即使是有經驗的聆聽者,仍需明辨每一名受害者的需求及感受可能是有差異的。

🔹提供後續的支持
聆聽者除了通報以外,也需要為孩子尋求適當的資源,並盡可能持續跟孩子保持聯繫, #讓受害孩子知道你不會因為他的經歷而疏遠他。

-
🟡完整全文:人本教育札記 388期〈成為好的聆聽者:如何回應性侵受害者的揭露〉文︱徐思寧、陳潔晧、圖︱Photo by Korney Violin on Unsplash
https://hefkaoh.pse.is/67tvay

16/07/2024

#成為孩子心中可信賴的大人
孩子遇到性侵害後,身心會面臨非常龐大壓力。我們必須理解及體會受害孩子的心情和困境,認識兒童揭露的形式與特質,才能敏感回應孩子各種求救的訊號。

🔸尋找願意聆聽的成人

受害者會嘗試在生活中尋找可信賴的成人,並視他們為潛在的揭露對象。然後,孩子會等待適合對話的時機。這通常是這位可信賴的成人,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的時刻。

孩子會 #試探成人是否願意聆聽, #是否在意自己的感受。例如學生可能會在輔導室外徘徊,找機會跟輔導老師見見面,說說同班同學的事情,或找朋友一起來坐坐閒聊。在學生對輔導老師累積了信任後,他才會開始透露性侵的訊息。

針對較年幼的兒童而言,他們較容易在主要照顧者與他們有親密接觸的時刻,例如洗澡時,說出較不含糊的揭露訊息。

🔸試探成人態度與價值

兒童會以試探的方式,透過各種暗示,探索成人對性、性侵、親密關係、保護兒童的價值和態度,而且這些試探,通常是幽微地融合在他們與成人的對話中。這些對話的主題類型很多,例如:

● 描述某人的行為(特別是他人被性侵害或性騷擾的事情),例如:「小清常常下課後被音樂老師留下來。」

● 試探你對某人或某事的看法,例如:「你覺得叔叔是個好人嗎?」

● 描述某人的情緒,例如:「堂哥會突然變得很兇。」

● 給予某人給予負面評價,例如:「我不再喜歡表哥了。」

● 抗拒過往喜歡的活動,例如:「我不想去安親班了。」

#孩子是否有機會展開揭露, #取決於成人與孩子對話的語調, #以及成人如何延伸與兒童的對話。

如果成人的回應是封閉式的回答,例如:「不去安親班的話誰接你下課?安親班的老師很細心陪你做功課,而且我們錢都已經繳了。你長大後就不用去安親班了。」孩子會感到被拒於門外,揭露便不會發生。

若成人的回答是開放式的回答,並且提出後續提問,孩子便有機會繼續說出更多。 例如:「是喔,為什麼不想去安親班?發生什麼事嗎?」那孩子便有機會說在安親班的經歷。

#孩子會非常在意成人是否願意聆聽, #也會在意成人聆聽後是否承受得了。受害者如果認為聆聽的成人撐不住,例如過於憤怒或哀傷,孩子便不會進一步揭露。

🔸透露片面資訊

孩子透露訊息的歷程,像「擠牙膏」一樣,而且訊息的內容大多是不太直接,像是暗示。例如孩子可能會:

● 描述自己曾經歷的暴力或其他不適當對待,例如:「老師不給我吃午餐。」

兒童性侵害很多時候會伴隨其他虐待兒童的行為。當兒童同時經歷多種不適當對待時,他們不一定會先說性侵害的經歷,因為每天被打或是沒有飯吃,同樣對他們的生存構成龐大的威脅。

● 輕描淡寫性侵的經歷,例如:「老師對我不好。」

不同情境下,小孩淡化自己的經歷目的會不同。有些小孩會害怕自己的經歷會得到不好的回應,所以淡化自己的經歷或感受,實則是種試探。有些小孩則因為曾經歷過揭露時身心上的壓力,而本能地在敘說時不帶任何感受,才能把話說完。

🔸兒童描述性侵害經歷的用語

兒童運用的詞彙與表達的形式,會依據他們的年齡、發展階段、個人生活脈絡、以及當地文化的主流用語而有不同變化。孩子的用語也有可能是模仿加害者的形容或說法。

#較年幼的兒童可能會較難以成人常用的術語描述性虐待, #但這不代表幼兒無法描述。

我們要注意,孩子把事情說得很輕微時,不等於事情不嚴重。孩子說出很嚴重的指控時,我們也要耐心確認實際發生的事情,因為孩子即使運用了某些專有名詞,例如性侵害,但可能並不確定這詞彙真正的內涵。

🔸透過行為及情緒表達的非直接揭露

很多兒童性侵受害者會透過非語言的方式揭露性侵,特別是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大多會透過行為、情緒反應或無心的描述,不經意地揭露性侵害的事情。

孩子可能會表示不喜歡某人、不想見到對方、對某人表示不滿、拒絕與某人見面或共處。

青少年也會運用非直接的方式揭露,然而表達的方式會跟年幼兒童不一樣。青少年可能會以自殘的方式,例如割手腕、拔頭髮,向身邊的成人發出求救信號。有些青少年會忽略自己肚餓的感覺,餓了也不吃東西。

部分青少年會讓自己感官過載,例如聆聽非常高音量的音樂、持續打電動、即使疲累也不休息。這種看似無法控制的上癮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受害者短暫脫離現實痛苦的存活策略。

🔸 #成人的責任

性侵加害者會利用多種手段,控制孩子保持沉默。受害者揭露性侵經歷時,會面臨很多阻礙。

我們不應假定孩子遭遇性虐待後,會向主動向父母或老師揭露。我們也不能假定孩子會以清晰明瞭的語言揭露。性侵受害者已經面臨很多痛苦和身心壓力,我們不應該給予受害者更多的負擔。

反之,社會每一位不同身分的成人,應該一起理解兒童性侵害,關注身邊孩子的行為變化,細心聆聽孩子試圖說出的話,並創造友善的條件與空間,支持受害者安全地進行揭露。

-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84期
🟢完整全文:〈聽懂兒童的求救:兒童性侵受害者會如何揭露〉文︱徐思寧 陳潔皓
圖︱Shlomaster from Pixabay
https://hef.org.tw/royal384/

14/07/2024

另一個在過去談 #身體自主權 缺乏的面向一也就是「說『要』的能力」。

#當孩子自慰時…

有次在阿文房間,她突然跟我說:「媽媽妳出去一下」。在出房門前,我瞥見阿文似乎在摸她的外陰部附近,但我假裝沒看到。

後來,我笑著跟阿文說:「妳剛才在跟自己的身體玩遊戲對不對?就是摸了會有一種癢癢的、很爽的感覺?」阿文露出一種「妳懂」的微笑。我稱讚她:「我覺得妳最棒的就是,妳先叫我出去耶!因為跟自己的身體玩,本來就是自己的事,我們不用玩給別人看。妳真的好厲害哦!」

我去幼兒園演講時,最常聽到幼兒園老師或家長的提問之一,就是「如果小孩自慰時怎麼辦?」

在阿文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媽媽的第一個反應是「假裝沒看到」。這樣的反應不會打擾孩子、不大驚小怪,可以看到媽媽試圖給阿文一個探索自我身體的空間。而媽媽用「跟自己的身體玩遊戲」的說法,讓四歲的阿文可以理解「自慰」的感覺,並且透過稱讚,再次強化「在隱私空間自慰」的重要性,這就是用孩子可以懂的語言,來跟孩子談「性」。

#開展身體與知其所能

為什麼明明在談「身體自主權」,我這篇卻主要在談「自慰」呢?

當小孩自慰時,我常提醒大人:「 #人終其一生都是性的主體」,也就是說,我們都有性的感覺,這是很正常的,當小孩會自慰,正是他啟動了身體的「開關」,能發現怎樣跟身體玩會有好的感覺、得到性的愉悅與滿足,不是很棒的能力嗎?

當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才能了解身體的感覺。 #當他有說要的能力時, #才更有能力說不。
​.....不要小看這些體驗帶來的身體探索與開展,曾有學生跟我分享,當她在中途學校工作時,讓中途學校的女孩們登上百岳,讓她們覺得能掌控自己的身體,遠比許多課堂中的課程更容易讓她們增加自尊自信呢!

當孩子更有自尊自信,就能相信自己的感覺,也才更能為自己身體設下界線!

-
❓不用跟孩子說(自慰時)要洗手嗎?
❓如何在生活中開創一些「好」的身體感覺的機會?
❓怎麼讓孩子有機會開展身體或練習控制自己的身體?

🟣請見:〈說「要」的能力:跟孩子談身體自主權II〉◎楊佳玲(高師大性別所教授)
https://hefkaoh.pse.is/66g7te

10/07/2024

你說我們私下會不會討論,教練或學長這樣做不對?不會欸, #可能大家國小都是球隊的, #已經習慣了高壓或學長學弟制,所以不覺得這不好。

大家的想法都是「再撐一下,上國二就可以好好發揮(管學弟)了~」

我有一部份是因為這原因離開的,因為總覺得這種想法怪怪的。

#最後一根稻草,是我有次去全國團體賽,跟一個比較兇的學長住同一間。

那天好像是因為他沒洗澡就爬上床,我覺得髒,就說學長要不要先洗澡?他就不爽,叫我做棒式。

#我在床邊趴了好久好久, #感覺沒有盡頭,而且只有我跟學長在房間,我也不知道怎麼離開或停下這件事情,很絕望很怕,那時候還小嘛,才國一而已。他就坐在那邊看電視,如果我撐不住腳掉下來了,他就會盯我。

我已經忘記是怎麼結束這件事了,那次全國賽我覺得很痛苦,也沒比到賽,就是 #去那裡當學長的僕人,幫忙錄影、搬行李、整理行李,然後每天晚上都做棒式,因為我每天晚上都冒犯到他。

#之後我決定離開那所學校。

離開前,我們也有跟老師、體育組長、校長反映這件事情。老師人很好, #他也很無奈的說自己其實知道羽球隊的狀況, #只是沒辦法做什麼,但體育組長跟校長都沒有正面的去回應, #校長也只是聽著, #說他知道了。

鼎中在高雄是羽球排行前三的學校,或許他們很需要體育班拿下獎項吧。

-
🟠全文見〈羽球體育生:大家都說,等上國二就可以好好發揮(管學弟)了〉◎採訪/李昀修
https://hefkaoh.pse.is/66bmkh

07/07/2024

在體育班內,即便被摔到吐,也不會有人管,假如有學長姊出來關心,下一個被摔的一定是他(她)!

🔸威權是怎樣建立的?

有一次在國小社團時間,教練要我和學弟對踢,目的是要學弟練習不能害怕,不能一直躲,要有勇氣和能力反擊。

我看得出學弟很怕我踢他,但我不能沒有學姊的樣子。 #我如果沒有辦法在社團時間內讓他可以有勇氣反擊,或放水一一故意做一些接他的腳或讓他掃到我的動作, #就會變成我倒楣。到了晚上,教練就會找一個比我強、曾讓我害怕而且不敢反擊的學長姊對我「示範」,然後電爆我。

那次, #學弟的門牙被踢斷流血,我被血跡嚇到,心裡很害怕,當時學弟的牙齒還嵌在我的腳趾頭上,但我毫無感覺。教練叫我帶他去保健室擦藥,學弟的爸媽也沒有追究我。

訓練到後來,有個學弟練到怕了,在每週一次的社團時間裝病請假,留在家裡。 #教練就叫另一個學弟翻牆進去他家,把他拎回學校,然後他就被教練電了。當時他的父母正在上班,後來直接退隊。

🔸我只是得獎用的工具人嗎?

我很討厭競技比賽!我花了一個學期,只是為了「為校爭光」四個字,然後呢?沒有了。

擔任校隊除了有得獎的壓力,自己還要另外花時間、花錢去補習因練習或比賽而缺曠的課程。我想退隊,但教練說:「退隊就得轉學。」爸爸去找議員跟學校談也沒有用......

🔸指令一下,腦袋停機

教練叫學生做違法的事情,學生不敢不服從,其實是正常的。我覺得 #教練下的指令就像病毒一樣,你的中樞神經會瞬間停止, #你沒有辦法思考,你就只有「是」這個回答,你的大腦是沒有在運作的!

教練的權威和氣場壓下來,大家都害怕。所以,我能夠理解學弟為什麼會翻牆進去拎人。

為在體育班裡, #體罰被合理化很常見,再多加個幾組重量訓練,表面看起來沒有不對啊。我問其他選手學體育的經驗,他們都說:「沒有不合理啊!教練如果心情不好,我們就多蹲一點。」但我現在覺得這就是變相的體罰。

由於 #從小一直被逾越界線, #對於界線是沒有概念的。所以,體育選手無論是自己被逾越界線,或去逾越了別人的界線,都很常見。

🔸土法煉鋼究竟是愛選手還是害選手?

我全身的傷根本數不清。即便只是練習時拿靶,兩邊手臂也都會瘀青。扭到、抽筋更是常態。

小學時我的筋比較硬,踩一字馬時,雙手會放在身體前後固定, #教練走過來就硬把我屁股踩下去,很痛。腳踝常常習慣性扭到或翻轉,右肩關節會慣性脫臼。現在照X光還是看得到脛骨的傷痕,只要變天膝蓋就會酸痛。

#我現在很想拿學術論文打教練的臉!

硬壓會產生「筋縮」,肌肉張力會突然變弱,肌肉的保護機制會讓肌肉縮起來,筋被強制拉開後,站起來時腳就腫起來。

運動員連飲食、睡眠、喝水的量都要控制好,絕對不能受傷,這其實是很科學的。

過往土法煉鋼的方式,就是一直操一直操, #有許多無效且過度的訓練, #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

-
🟣全文見〈一個體育選手的自白〉◎採訪整理/張萍
https://hefkaoh.pse.is/65egwy

04/07/2024

​ #兒少性影像事件
「性騷擾防治」與「身體自主權教育」,究竟要怎麼談,才能讓孩子避免受害呢?

▋用具體情境跟孩子談

用「具體情境」跟小孩談防止受害,並且 #具體演練 或是提供可以應對的各種方式,不論這些情境可能是小孩被拐騙擄走,或是遭受性侵害時被威脅而不敢說。

學校其實有談「性騷擾」,然而,通常僅止於口號式的宣導,諸如「要保護自己」、「我說不就是不」;在防治網路性剝削時,也常用「五不四要」等口號。

然而, #如果缺乏具體情境的討論,這些 #就容易流於形式,無法看到「說不」的不容易;也無法理解「要告訴師長」時,孩子面臨的掙扎與考量。

「具體情境」談, #才能了解孩子背後的需求,再跟孩子 #討論各種可能的因應對策,以及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不是你的責任,不是你的錯!

#如果我們一直強調孩子要保護自己,會不會有時反而讓孩子認為,在事發當下因為自己沒有說「不」,所以自己也有錯呢?

因此,即便我們跟孩子談了各種情境與準備對策,萬一孩子還是說不出口,下錯決定,我們也要一再地跟孩子說,沒有說「不」, #不是你的錯, #是對方的責任!

-
該如何透過「具體情境」和孩子討論演練,請見:
🔸〈說「不」真的不容易──跟孩子談身體自主權I〉◎楊佳玲(高師大性別所教授)
https://hefkaoh.pse.is/65uz38

02/07/2024

✏️ 111年9月
教練又當著球員們的面罵我了,說我是白癡、廢人。我知道我程度不好,動作常常不到位,但她加給我的訓練真的合理嗎?她會要我跑步「跑到她滿意為止」,還罰我跳階梯、太空蹲,甚至要鴨子步走球場20圈,平常球隊訓練大家跳繩500下,我卻要跳1500下。

有一次,我又因姿勢不準確被罰跑步,手才剛舉起來要跑,教練就把我叫回去,大罵我姿勢錯誤、聽不懂人話,接著拿學校的掃把竹棍大力甩我四下,好痛,瘀青了整隻手臂,那是她第一次打我。

後來教練更常對我動粗,拿棍子打我的屁股、手、頭,甩我巴掌、用腳踹我,還會拿鞋子打我的臉。為了留在球隊,我不敢反抗,已經從台北下來台南讀書了,我還能去哪?隊員們靜靜看著我被打, #好希望他們能做點什麼, #但我知道大家也都很害怕。

✏️ 111年10月~12月
昨天是我連續罰跪的第三個晚上,剛才訓練時真的要昏倒了。教練常常指控我說謊,或只要不知為何惹她生氣,她就會 #拿襪子塞進我嘴裡,還有一次把眼睛都矇起來、耳朵塞衛生紙,我連飯都沒吃,也不可能睡著,就這樣到早上,繼續練球。

就連跳繩訓練時,教練都 #拿髒水管塞進我嘴裡逼我喝生水,再把我全身潑溼。她真的什麼都做得出來。我有說過她拿碼表甩我的頭嗎?我血流滿地, #她不讓我去看醫生,只幫我上了一點中藥粉,給我吃了她自己的止痛藥,然後趕快叫兩個學姊幫忙擦地,不要她房間有血味。

沒辦法就醫治療,我的頭痛了好幾天,教練還為此特地跟我媽媽聯絡,說我在浴室滑倒了、有帶我去醫院縫針。這當然都是假的,但她甚至還跟全體隊員對口供,我的手機也被她沒收了,根本沒辦法求救。
​.....

✏️ 112年9月~113年1月
事情爆發後,8月底, #教練被學校記了一支大過,但仍持續從事教練工作;我的腳傷開刀和看精神科的事,學校一句關心和道歉都沒有。有隊員說,在我離開後, #教練又找了其他人當作標靶,跟以前打我一樣,天天打。
​.....後來有人問我,為什麼即使程序這麼麻煩、回想受暴經驗這麼痛苦,我還是願意提告?

#因為我不希望再有人受害了。在球隊被訓練,不代表我的身體是教練的, #我不是打比賽的機器。 #我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球員,不打籃球,我還是能找到其他方法升學,我後來發現就是這樣而已。

-
🔸〈籃球體育生:我有說過她拿碼表甩我的頭嗎?〉◎採訪/廖佩汝
完整全文,請見 https://hefkaoh.pse.is/656a92

30/06/2024

【 #跟網路搶小孩 教師研習】 #活動免費
也歡迎實驗機構教師、家長,以及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參加哦~

🔸日期:7/29-7/30
🔸形式:實體進行、同步線上(Cisco Webex會議系統)
🔸地點: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1301多媒體教室
🔸報名:https://pse.is/62hcgp
🔸提供教師研習時數及公務人員學習時數。


▌在這個網路的時代,大部分的小孩(包括青少年),已經被網路俘虜,經過深入瞭解小孩的網路生活,關於「小孩如何被俘」,可以分為以下4項來檢視(第4項眾所週知,第3項已有人論及):

❶讓小孩喪失「意義感」(這最大的傷害)

網路提供海量的「無意義(但表面無害)」的影音,透過演算法和社交的操弄,讓小孩陷入其中不自知,犧牲了大量的學習時間,和心智空間。但為害最重大的,是讓小孩喪失「意義感」:對於「有、無意義」喪失區辨力,甚至「以無意義為有意義」──小孩也許覺得沉溺在這種無意義中,是對成人宣揚的意義的反叛,而這是一種新的意義(這一點值得深入研究)。

❷降低小孩的「品味」或「美感」(這是其次的傷害)

網路提供海量的「看起來有趣或好笑」的影音,其實大部分小孩並不「真的」覺得有趣或好笑,只是為了跟上流行「必須」有誇張的反應。這本來只是一種「幼稚」,是成長過程之必經;但長期沉溺其中,小孩就喪失了提升其「品味」的機會,或把原本已經發展出的較高品味拉低了。還有大量水準不高的音樂、舞蹈或妝扮,透過網路成為流行,也破壞了小孩的美感經驗。

❸扭曲小孩的基本價值(特別是涉及「人生觀」和「世界觀」者)

流行在小孩之間的許多影音, 充滿了「歧視」、「功利」、「迷信」…等觀念,對小孩影響深遠;稍有涉及「自我期許」、「追求理想」、「深究真象」等言談,即在同儕之間成為笑柄。網路正在培養「疏離」「犬儒」和「躺平」的新一代。

❹對小孩造成「可見」的傷害

網路充斥詐騙、拐誘、危險動作等等,眾所週知,無庸贅言。

▌如何「搶救」被俘的小孩,各界討論甚多;我們以為,必須有學校教育的參與,才能有實質的效果。理由無它,小孩每天有八小時在學校中生活,這是連父母都不會有的「可及性 (accessibility)」。

但師生在校已有既定的「教與學」的活動,所以,搶救的工作必須融入教學,即所謂「正課」。

所以,「學校參與搶救」主要是指「教師參與」,這就是舉辦這個教師研習的主要理由。

27/06/2024

今年 #日本愛智之旅,不去東京,不去京阪,而是要帶孩子去 #廣島 #尾道 #吳市。

我們去看建築,看世界文化遺產,看瀨戶內海,還要看看這 #促成日本從軍國主義走向和平主義的地方。

🟣 廣島

對全世界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地點。世界第一顆原子彈,人類史上難以磨滅的災難記憶。然而,重生後的廣島也成為國際上象徵和平的城市。

我們在這裡,像是行走在歷史裡,也將超越歷史,看見人類未來之路。

🔵 吳市

日本在此建造了大和號戰艦,以及許多潛艦。現在仍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據點。

身為戰敗國,日本到底用什麼方式展現這些軍事?我們將在吳市的博物館,一探究竟。

🟠 尾道

2015年被日本文化廳列入日本遺產之一。

它有著迷人的海濱風光、古老的寺廟和傳統的茶屋,也有著現代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青木淳設計的展望台。新舊建築融合在城市中,毫無違和感。

合適慢慢的散歩,也合適可以在街頭巷尾遇見可愛的貓咪。

✈ 我們的孩子,正在為他的一生做準備。

我們非常希望,在這成長的關鍵時期,能打開他的眼界,能提供他「事事關心,勇於思考」的「愛智生活」的經驗,能有一個機會,讓他從狹隘的學校生活中掙脫出來!

所以,走,讓我們一起出發。

✱預約報名:https://hefkaoh.pse.is/64vkuk
✱電洽:02-23670151 #205 林先生

Want your organization to be the top-listed Non Profit Organization in Kaohsiung?
Click here to claim your Sponsored Listing.

Videos (show all)

關於新北市國中的悲劇,我想我們社會是相當的震驚也很悲痛。對於一個生命的逝去,一個學生會這樣對待另一個生命,我們心中也相當震驚跟悲痛,也會在思考做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到底有怎樣的責任,讓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我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心中會有的思考,...
向大家報告(三)#那個案子後來怎麼了? #我們可以怎麼辦?
向大家報告二 #這個案子後來怎麼了
向大家報告 #MeToo 前後,我們在做的事(一)
如果可以回到18歲,你會想做什麼呢?
看!人本佇咧變啥魍 ​ #2022人本聚賢會集力計畫
名師到狼師,誰在縱容權勢性侵?案例研討會
名師到狼師,誰在縱容權勢性侵?案例研討會
20220831人本教育基金會新聞稿​【#從名師到狼師 #誰在縱容權勢操控?】​​► 為了在教育的場域落實,我們分別呼籲:​➡️教育部應立即明確建立建立專業倫理界線,包括情緒界線、關係界線、權力界線、溝通界線、身體界線,並且透過公開、公正處...

Telephone

Address


苓雅區中正一路249號4樓
Kaohsiung
802604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12:30
13:30 - 17:30
Tuesday 08:30 - 12:30
13:30 - 17:30
Wednesday 08:30 - 12:30
13:30 - 17:30
Thursday 08:30 - 12:30
13:30 - 17:30
Friday 08:30 - 12:30
13:30 - 17:30

Othe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Kaohsiung (show all)
International Tchoukball Federation (FITB) International Tchoukball Federation (FITB)
Kaohsiung, 82152

The International Tchoukball Federation (FITB) is the world body for Tchoukball: www.fitb.org

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 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
三民區博愛一路70號8樓之 3
Kaohsiung, 80757

結合民間力量,共同監督高雄市各類民意代表及公職人員之問政表現,以提升民主品質,促成透明、效能之政治文化。

和春文教基金會 和春文教基金會
建興路391號
Kaohsiung, 807

以舉辦教育、文化及各公益性質事業為宗旨,並配合政府承(協)辦各種文教活動。

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 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
高雄市鼓山區中華一路369號
Kaohsiung, 804

這裡不會包裝也不會做假,為宣導正確,所以選擇真實呈現流浪動物及人類寵物所面臨的遭遇,內容有血腥的傷口照片,請自行斟酌!

YMCA路竹日照 YMCA路竹日照
路竹區國昌路117號
Kaohsiung, 117

-路竹第一間日照- 以「在地老化」為初衷,結合綠地與多元復能器材,提供高品質的照顧服務。延緩長者退化速度,同時減輕家屬負荷。

台灣整合醫學協會taim 台灣整合醫學協會taim
Kaohsiung, 804

提供並輔助別於傳統主流醫學的思考,並且具體告訴病人可以去哪些地方接?

高雄市桃源區高中社區發展協會 高雄市桃源區高中社區發展協會
Kaohsiung, 848

07-6883782

中華數位推廣協會 中華數位推廣協會
自由三路394巷48號
Kaohsiung, 813

數位教學,系統應用 邁向數位的第一品牌

Cxinlai Cxinlai
台湾
Kaohsiung, 564

We were tired of cookie-cutter stores with lackluster selection, and boring gifts. Instead of offering a huge unoriginal collection, we carefully curate just a few unique pieces pe...

不一樣青年志工隊 不一樣青年志工隊
Kaohsiung

【天空,不是只有,頭頂上的那一片】 希望各位可以從『自身』、『環境』、『生命』 慢慢去咀嚼這其中的涵義~

高雄市阿蓮區石安社區發展協會 高雄市阿蓮區石安社區發展協會
臺灣822高雄市阿蓮區石安里民生路1160巷11號
Kaohsiung, 822

炭格社會福利基金會 炭格社會福利基金會
高雄市新興區信守街121號之 7
Kaohsiung, 80048

炭木生光耀子孫 格言懿德留慈恩 本基金會以陳炭爺爺及蔡格奶奶命名,希望能夠發揚陳炭爺爺及蔡格奶奶「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之理念,扶弱濟貧,遺愛家族。 電子發票捐贈碼:1178 立即捐款:https://www.coalgrid.org/pages/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