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

這是一個有關美術教學的粉絲專頁,亦是同名畫室的招生平台,貼文主題包括所有負責人涉略的藝術種類,故面相極廣,內容囊括生活、教學心得與學習方法,定期更新,歡迎交流。

24/07/2024

【認真聊聊 ‧ 近況報告】

颱風夜,來認真聊一下近況,並報告一下畫室與之後網路社群的經營。

過去的追蹤的朋友可能有發現,今年上半年這裡完全沒有做特殊專業班的招生,並不是不打算開課,而是過去這半年來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準備進修上。

至於是哪方面的進修呢?只能提前透漏與藝術毫不相關,但與我的專業卻意外的密切。

大致上就是獨立研究多年後,某天突然想到:「為什麼不進學院裡受完整的訓練呢?」而有的決定。

畢竟也有點年紀了,對於重回大學讀書這件事情,能選的管道並不多,加上工作的特殊性,對我來說並沒有夜間部或在職進修的選項。對於一個離開高中近20年,學制都不知道換了幾個版本,又必須一邊工作的中年人,說實在話沒什麼把握能跟現代的學生們去競爭分科考試。

但我還是想挑戰看看,在年屆不惑前開始進修另一項第二專長,不單是為了興趣,而是以執業為目標。

今年初在研究各種進修管道的時候,發現有一條捷徑,雖然機率不高,但至少是一條可行的路。前面有提到進修的領域與藝術毫不相干,為了避免好死不死真的賽到,上半年我花了蠻多時間在幫自己補課。

也因此造成整個上半年特殊專業課是停課的狀態。不過7月中結果出來,驗證了 自 己 果 然 是 該 腳 踏 實 地 的 那 種 人 呢 呵 呵 🫠

也因為如此,我的準備期往後多沿了一年,因此今年下半年會有時間再開專業課程。

☕接下來報告之後畫室的開課規劃:

由於目前巷尾畫室的常態班包含平面繪畫與立體造型(雕塑),因此特殊專業課短期內不會再開雕塑相關的內容,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實際操作下來學生在常態班的雕塑表現比密集上課的表現來的更好。

因此我更傾向維持目前的制度,以學生能更好吸收為原則實施教學。

近期會開課的專業課應為藝用解剖學,開課時間預計是星期六的下午1點到4點,地點直接在鶯歌巷尾畫室,後面接續常態班課程。

而人體素描的話,由於短期內在台北沒有授課空間,若有夠多同學願意來鶯歌上課,才能有進一步的開課規劃。

不過如果學人體素描是以人物設計、插畫、漫畫為目的的話,建議可以直接參考常態班,我有更適合的教案可以提供學習。

🍵 最後,來聊聊社群經營方向:

過去追蹤的朋友可能不太習慣,最近一個月來我更新了許多遊戲二創的插圖。雖然在臉書與IG這兩個平台看不出來,不過插畫類的社群觸及率卻有明顯的提升。

過去幾年來,每週規劃內容、寫文章、準備圖片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對藝術多一點點認識,並且提供一些初步的學習引導。

不過在實踐上越來越難,教學的文章除非內容特殊(譬如希特勒那篇),不然就是一篇篇心血石沉大海。

動漫、遊戲雖然在藝術圈被受歧視,但實際上卻影響更多的人,很多技術面的難度甚至更勝當代藝術品的製作水平。

藝術家想要被愛,但藝術創意產業更多的是想要「付出愛」的參與者與觀賞者,而這也是為什麼比起純藝術作品,一部好的電影、動畫或是遊戲能夠引起更多人共鳴與討論,並相互付出心血去豐富彼此所愛的世界。

雖然我並沒有很多時間可以體驗遊戲或動畫,但作為一個有大量美學知識與技術的人來說,總有些時候,也會想試試在自己筆下能把那些吸引人的角色描繪成什麼樣子。

或許,這個選擇會讓這個粉絲專業的內容有更亂了些,但透過練筆這個專題,我想要嘗試更多不同主題的創作面向,所以未來仍會繼續做下去。

最後,謝謝看到這裡的你/妳們

22/07/2024

【無償協力宣傳 ‧ 藝術賞析 ‧ 三義木雕博物館】

先放個講座內容,然後再談談我自己的想法,以下文字出自於講者魏道慧老師:

【一】名作中的構圖與造型經營
構圖、造型經營是形成名作的重要元素之一,藝術家藉此創造美感、表達思想意圖。本次演講將從人體造型出發,探討藝術家如何在單一人像中納入時間流程,以及如何以情境表達思想觀念。

【二】名作中的人體造型規律
醫學解剖注重對人體的深入分析,而藝用解剖則強調綜合各人體結構後所形成的造型規律。這些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是美感形成的基石。偉大的藝術家也同樣遵循這些人體造型規律,讓我們一起揭開其中的奧秘。

主辦單位:台灣木雕協會
演講地點:三義木雕博物館視聽教室
演講者:魏道慧教授
演講日期:2024/07/31(三) 10:00~12:00、14:00~16:00
報名方式:請洽詢主辦單位

------------

嗯......不要問為什麼沒有報名連結,我稍微翻了一下三義木雕博物館的官網,網頁貌似除了當期展覽跟展覽回顧仍有在更新外,其他的內容都已經停更很久了,臉書也沒有相關消息,老實說我看不太懂主辦方到底在幹嘛😕

話雖如此,不代表演講的內容是沒有意義的。

魏道慧老師是我在古典雕塑與藝用解剖學的啟蒙老師,就算到了今天我依然認為好在當初自己曾在老師的課堂上學習。

自從自己也成為了教學者以後,我更著重授與學生應用與自學的方法,而非無目的的死背。我們不應該用神祕主義去讚嘆藝術經典,而是試圖透過觀察並解構,去破解優秀作品之所以優秀的原因。

今天,很多年輕學子會覺得經典、名作等傳統早就過時了,但不嘗試解讀前人走過的路,那此刻自以為的創新很可能只是古人走過的死路。在課堂上,我常帶學生們解析他們喜歡的網路繪師作品,目的,便是要讓學生們有能力去超越。

而古典、數位作品的差異,也只是題材選擇的不同,在美學考究上其實殊途同歸,

若你/妳也對藝術抱持的好奇,想更進一步分析、理解創作的方法,那麼這兩個講座由衷的推薦給妳/你。

報名方式應該試圖內的電話....吧,不然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連絡三義木雕博物館看看🤔

19/07/2024

【手繪練筆 ‧ 九日 ‧ 扶蝶】

九日的熱度感覺差不多退燒了吧,十陽到現在只畫到第六個🫠

雖然一開始是為了突破同溫層所給自己的課題,但畫著畫著逐漸想把一些美學知識實踐到畫裡,因此構圖也越來越複雜。下面內容會談談這張畫面的構思,多少會爆點雷,不過熱度已過應該已經沒差了,在意的人讀到這裡就好。



扶蝶作為唯二出場已死的角色,也是遊戲進程上非常獨特的存在。地圖機制很像赤燭上兩件作品的融合,雖然不算新穎,但卻是背景故事描述最完整的一個角色。

還記得幾週前剛打完扶蝶的時候最大的感想是:「糟了...這張構圖絕對會超級複雜。」
(自上一張截全就沒再更新進度,因為一週目已經全破了,不過成就缺了好幾個)

動筆前給自己設定兩個選項,一是雙面扶蝶,對應遊戲中的表裡夢境(偷懶方案),二是如今完成的這張,構圖的概念參考自克林姆的《死亡與生命》,嘗試呈現一種悲劇前的寧靜。

我覺得吧,既然有個好劇本進行二創,那麼盡可能每張都全力以赴,才對得起自己的專業,也能夠發掘自己的弱點在哪裡。(譬如這張就讓我深刻的體悟到自己在裝飾性圖案上存在罩門)



最後,提前預告一下。

過去半年都沒開專業課,是因為在準備一些未來規劃,這些規劃目前暫時告一段落,因此下半年陸陸續續會再重新開課,不過場地會以鶯歌巷尾畫是為主。

相關細節下週會再找時間跟大家報告

也謝謝看到這裡的你/妳們😊

16/07/2024

【聊 ‧ 藝術家偷竊大英博物館文物事件】

這個新聞已經有中文網路媒體刊載,不過原文還原了較清楚的細節因此我轉貼的是我能找到的原文網址。

開始我們先簡單的梳理一下事件脈絡:

一位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攻讀碩士的巴西籍觀念藝術家Ilê Sartuzi(以下簡稱藝術家),於校內展出的作品《Sleight of Hand》(可譯作:魔術花招、障眼法),透過兩個螢幕呈現一件位於大英博物館(以下稱博物館方)展區內的文物(一枚英國內戰時期鑄造的銀幣)偷竊與歸還的過程。

由於《Sleight of Hand》這件作品的展出,有人向大英博物館舉報他們的文物被偷竊,因此博物館才意識到這件事情。

基於這個事件,博物館方發表了嚴厲的批評與譴責,並申明將向警方報告這個事件。(不確定是否代表會向警方報案)

而藝術家與律師的辯護聲明,條列後的內容如下:
1. 《盜竊法》第11條:「任何人在沒有合法權限的情況下,從建築物或其場地內移除展示的全部或部分物品,即構成犯罪。」(此為英國的法律,非適用台灣)
2. 大英博物館的館規:「參觀者不得觸摸公開展示的任何收藏物,包括雕塑或石雕,『除非作為我們組織的活動的一部分』,包括觸摸遊覽(Touch tours)和物件操作桌(object handling desks)。」
3. 被偷竊的銀幣為觸摸遊覽(給民眾實際碰觸真實文物的展覽形式)的一部分,事件發生的區域為物件操作桌,而文物本身並沒有在過程中離開博物館,因此主張藝術家並未違反任何法律或規範。

這個事件若博物館方已向警方報案,應該就會走司法流程,至於誰對誰錯,誰該負起責任則靜待法院審理。我比較在意的是中文媒體在報導此事件時,最終的結論導向「此風不可長」的印象,而西方媒體則偏重闡述藝術家個人的創作理念。

至於如果有藝術學子看到這篇新聞,想效法這位巴西藝術家的行為,我唯一的建議是:「先去搞清楚台灣的法律有沒有類似的漏洞給你鑽。」

🗿

此外,對博物館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其中比較有關制度面的:

博物館教育活動裡的這些物件其實並未登錄在藏品資料庫裡,除了並未編目外,有些甚至完全沒有紀錄。就算它們被歸類為比較不重要、比較沒價值的物品,但掉了就真的沒了。

這點我會「稍微」想幫博物館說點話。我們都知道博物館的功能就是「收藏」,也就是記錄好每件藏品,並盡可能讓它們維持原樣,有時候甚至到有些病態了。

上世紀藝術圈有個例子,藝術家Duane Hanson於1970年的作品Supermarket Shopper面臨修復的時候,因為手推車裡的商品為現成物,因此早就壞光了,許多商品也已經沒再販售,品牌也可能早已倒閉。當美術館致電藝術家本人詢問修復方式,Duane Hanson回答:「只要去量販店隨便買些東西放滿手推車就好。」但美術館還是選擇依過去的照片資料,將手推車裡的所有商品包裝復刻成當年作品典藏時的樣子。

對於重要的藏品,美術、博物館的保存執著有時甚至遠勝作者本人。那為何還會出現未編目的物品呢?雖然只是我個人的猜測,但很有可能是為了規避館規。

有當過兵的人應該都知道,取槍是一件多麻煩的事情。甚至不只是槍,掉一個彈殼都有可能讓全連留營。如果連迷彩帽之類的物件取用都照槍枝規範,那麼增加的業務量絕對會突破天際。

而回到大英博物館的角度,讓參觀者有機會與文物互動本來就存在風險,必須倚賴對人本善良的信任原則,就算工作人員克盡職守,參觀者也無任何不良行為,也有可能會造成藏品損耗(壞)。

而任何的毀損都是需要有人負責的,也因此才產生了這個漏洞,讓可能毀損的物件不被記為藏品。

如博物館方的申明:「這類服務(提供文物給參觀民眾觸摸)依賴於人類基本的信任,如果因為這樣的行為而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些服務的提供,那將是一種遺憾。」

🐾

最後一段,來聊聊那位藝術家的想法,以下為他的聲明:
「在歷史背景和當代文化機構的新殖民視角下,開啟了對盜竊和掠奪的討論。」

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對於藝術家開口閉口都在講「討論」的這個現象嗤之以鼻。不過藝術家的某些想法其實跟我是類似的,舉個例子:

藝術家的聲明內提到一句話:「觀眾很難享受《哈姆雷特》,除非他們假裝自己在丹麥。」

這邊先吐槽,就算哈姆雷特講的是丹麥的王子復仇記,也不代表人在丹麥就能享受哈姆雷特啊...,從聲明看起來藝術家更重視的是文物的原初環境,且可能陷入了嚴重的謬誤,認為藝術品或文物只能以一種方式解讀。

然而無論藝術還是古老的文物,我認為它們最大的價值在於能否突破時間或空間的隔閡,令觀賞者產生不可量化價值。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藝術品或文物,而是觀賞者自己。

這陣子的練筆主題《九日》其中有一段劇情令我印象深刻(有雷)。

一位活過千年的古人跟代表革新的主角,望著收藏了整個文明遺產的巨大倉庫感嘆這些都是沒價值的東西。在古人的觀點裡,唯有真切體驗過的那份記憶才是最重要的,而主角則認為活著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些觀點或許跟那位偷竊並歸還了銀幣的藝術家一樣。重要的不是文物或藝術品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寫到這裡其實我覺得自己過度解讀藝術家的創作理念,《Sleight of Hand》只是純粹抨擊帝國殖民時期將其他文化的文物收歸己有的行為。)

這也是為什麼比起自己做作品出售,我更傾向讓更多人擁有創作的能力,為何對於藝術,我重教學勝於一切。

謝謝讀到這裡的你們🙏

相關新聞網址我會放在留言區🫡

Photos from 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s post 12/07/2024

【聊 ‧ 知識的實際應用】

九日的十陽二創更新到一半,想認真來聊一下為什麼我要給自己設計這份課題。今天的圖是取自過去兩個月,為不同同學畫的課堂示範。

作為教學者,時不時會遇到有人問:「不學透視應該還是可以畫構圖吧?」、「有些人沒有受過解剖學的訓練,但人體還是畫得很好,他們是怎麼練的?」、「色彩學什麼的,靠感覺畫不行嗎?」......這類型的言論。

這麼多的問題其實有統一的答覆,那就是:「你/妳不是他/她。」

這世界上是有天才的,雖然我更傾向任何一個天才的產生都可以透過梳理找出可能的原因,但事實是不可控因素太多太雜,因此人們才無法量產天才。

今天一個可以獨立作畫的人,無論畫的好壞,在視覺的敏感度上至少都已經勝過無法產出圖像的另一群人。同理,當你能對優美的詩文/歌曲信手拈來,那麼代表你在語言/聲音上的感知更勝於無法以此創作的人。

教學,則是一種讓無知的人至少能夠欣賞,普通的欣賞者能因此實踐,平庸的實踐者能藉此優秀,優秀的創作者能更加卓越的手段。

🦦

那麼回到今天的主題,知識的實際應用。(因為圖的關係這邊舉解剖學為例)

有些同學可能會覺得自己解剖學也學了,人體素描也畫了,但依然畫不出來的原因是什麼?

同樣碰到這類問題的同學,或許可以利用我這個方式練習:

1. 大量繪製速寫或創作草圖:
過去強調過無數遍了,要掌握技術沒有捷徑,最簡單暴力的方法就是「全部」都走一遍。解剖學開啟的是一套「觀察方法」,但不同體型、不同體態的人所呈現的也完全不同,並不是拿著一本解剖書(或解剖模型),將上面的骨骼肌肉全部刻劃出來就完成了。
除了標準身形以外,也需要多參考不同身形的樣本,如此才可以幫我們在創作時取得更多養分。

2. 以真實參照物為基準進行適度修改:
創作不單是為了「像」,能說服人的創作關鍵在於「合理」,在沒有參照物的前提如何讓創作看起來合理?那就需要透過知識的補充。解剖學如是,透視學亦是,到頭來全部都是工具。
我們可以透過解剖學的知識去改面人的身型,也可以用透視學的原理去建構完全不同的視角,關鍵一直都在於應用,而不是流程的背誦。

🦦

最後,回到為什麼最近開始進行「九日二創」這個主題,除了趕一波國產遊戲的熱潮,看能不能觸及到同溫層外,透過這些設定鮮明的角色,我想以二創的形式嘗試實踐一些美術上的觀念應用。

無論是解剖學、構圖或是一些之前比較難有機會做的嘗試。

雖然在臉書、IG這兩個平台觸及都不佳,但其他以插畫主流的平台推播程度都還不錯,所以應該還是會繼續畫下去,但原本的教學內容一樣不會少,在美術推廣的這條路上,試著做更多樣性的嘗試。

謝謝看到這裡的妳/你們🙏

10/07/2024

【電繪練筆 ‧ 九日 ‧ 截全】

不計算修圖的話... 這是我第一張電繪

由於想透過高彩度營造強烈地衝突感,因此這次果斷放棄手繪,改嘗試電繪來練筆,好在現在平板電腦比過去數繪版直覺得多,讓作畫過程還算順利。在這張以前電繪對我來說只停留在「有嘗試過,沒畫完過。」的階段

以下是人物心得~些微有雷(不過理論上大家應該都已經通關了對吧?)

老實說截全戰是我整款遊戲中最喜歡的一場BOSS戰❤️

作為大家的無量反教官,截全是第一隻讓玩家體驗到到見招拆招並且有來有回,跟截全一對一單挑打起來遊戲性真的很棒。

有看過訪談的人應該知道,截全這個角色原本是朝著變態(小丑)的標籤去做的,作為一個全然負面的形象,他卻是遊戲中第一個明確跟主角表示:「對我們來說,你才是壞人喔。」的關鍵角色。接續下一個扶蝶章節,赤燭撰寫劇本的水準真的很高~

至於截全的外型到底取自狼貓還是獅子?我個人是把他理解成想變成獅子的狼貓🤔

有許多被上面圖層遮蓋住的部份其實我都有畫出來,不過為了版面考量,被遮蓋的塗層們若有機會應該會另外開一篇來貼。

由於第一次嘗試電繪,這段時間光是認識跟習慣筆刷就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甚至一直到今天早上才終於搞懂某個關鍵功能,畫面才終於接近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畢竟老人家原本腦中只有內建Photoshop的基本筆刷...💀)

我覺得吧,無論是高藝術還是次文化,無論主題,美學在這之間永遠都是相通的,而我想要透過這些圖來做一趟自我實踐。

謝謝看到這裡的你/妳們🙏

05/07/2024

【聊 ‧ 藝術家的條件】

先報告個近況,這週做了個侵入性身體檢查花了點時間復原,加上用了不熟悉的媒材作畫因此也需要比較多的時間,我想讓一切盡善盡美,所以本週的最後一個上班日想以文章代替,聊聊前幾週我就想聊但一直沒有動筆的主題:

「成為藝術家的條件」

作為一個「沒成為藝術家」的美術老師,談這個主題似乎不太有說服力,不過我的理解是:「讀再多成功名人傳也未必能成為成功的名人,同樣成功藝術家的心得分享也未必能幫你成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社會科學無法複製成功的案例(但失敗的案例很好複製喔!),因為成功的條件往往複雜許多,或許聽個在藝術產業中進出數次,也數次因決策與核心失之交臂人的見解,能帶來稍微不一樣的看法。

☘️

首先釐清一個眾人的迷思:畫的好,並不能成為藝術家。

舉凡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這句話可套用在我們能想到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術」的養成造就的是技術的提供者,所以「技術」與「創作」彼此綁定越薄弱的藝術形式,技術的好壞越容易被輕視。(目前這個現象主要發生在視覺藝術上)

那麼,術的練習又有什麼用意呢?我常告知學生:「所謂技術,是一種火力展示。」

假設,我們將藝術創作視作一場棋局,越精湛的技術,代表你有越多種類的棋子。而這世界上不乏手握好牌但卻打得稀爛的玩家,也有千篇一律,但也能出奇制勝的鬼才。然而越高端的棋局,需要的棋子便越完整,當手裡無棋,或棋子不夠,就只能靠說服他人(可能用魅力或是金錢報酬)為你供棋的方法。

🌱

那麼,藝術家需要有哪些特質呢?

我覺得吧,唯一且最重要的特質與所有成功人士無異,但所有成功者的傳記都會避談這項特質:「自戀」。

這個詞可以用自大、自負、自我、自私...等形容詞替代,但我還是覺得自戀更加符合,也就是一種極端的「愛自己」。

用任何文字都很難正向比喻這些例子,但一個藝術家的知名程度撇除掉無法控制的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同一時間的成就高低幾乎可跟自戀的強度成正比。各位可以設想一個情境:

三個令人喜歡且條件完全相同的人:
第一個人「愛自己」的表現是:「我很棒,所以我不在意其他人說什麼。」
第二個人是:「我很棒,所以我想把我的好分享給其他人。」
最後一個則是:「我很棒,所以喜歡我的人也很棒,怎麼可能會有人不喜歡我呢?」

這三種人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會差多少?

(第一種人,其實就是我們印象中典型「不受社會約束」的藝術家,事實上因為缺乏曝光而淡出社會目光的藝術家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多,這類的藝術家在現代往往需要一個很強的公關團隊,不然縱使有能力、有魅力也會因為個性使然漸漸地遠離人群。)

🪴

所謂的培養藝術家,就是培養明星,只是包裝的方式不同。

🌲

那麼,哪些特質導致無法成為藝術家呢?以下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第一,「對作品愛地過甚」

我曾經跟幾個職業藝術家(在藝術市場有一席之地)朋友聊天,聊到藝術創作對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一人的回答是:「享受創作的過程。」另一人的回答是:「看到作品在展場中呈現的樣子。」

其中也有許多幹話回覆,但這兩個回答我認為是最符合進入藝術市場的心態。畢竟除非家裡有礦,不然藝術家始終要面對作品變現的那一步。作者因為愛而能將作品做好,但愛過甚,甚至到了無法脫手便是毒藥。

第二,「無私」

無私是個常被貼在有德者或成功人身上的標籤,這裡不批判,但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

當然這裡說的無私,也與前面提到的自戀一樣有等級之分。生而為人總會有些顧忌,但顧忌越多的人,需要妥協的部分也越多,最終終究無法成為藝術家。

第三,「過於內向」

這幾年不時會有「3歲(或5歲)自閉兒原來是藝術天才,作品賣出驚人天價。」這類的農場新聞。

開頭先說,自閉兒有沒有可能特別有天分?這答案絕對是肯定的。但有社會經驗的人都應該知道一幅「好畫」跟一幅「售出天價的畫」未必能畫上等號。當代的藝術市場雖然形式美學的比重已經不如過去,所謂的重「理念」實際上就是重視作品後面的故事。

也就是說藏家不是因為這幅畫有價值而買,而是因為這幅畫的「作者」(或他所代表的意義)有價值而買。

就算當代平台種類繁多,但若是極端的內向,屬於那種除了透過作品外完全隔絕與他人交流的人,無論作品再好,都無法給予人情感寄託,在還有AI圖像生成在搶大餅的年代,極端內向者若想當藝術家,除非有個完美的窗口,不然在未來的時代真的沒有機會。

🌳

那麼藝術、藝術家究竟是什麼呢?

這邊我想借用一下藝術起源論中的遊戲衝動說。
哲學家康德:「與勞動相比,藝術可視為一種遊戲。」
詩人席勒(不是畫畫那位):「藝術、遊戲皆為不帶目的的自由活動。」

以上論述被學界解讀為「藝術是一種過剩精力地展現」,當然藝術本身還有其他的條件,但一個「理想上」無目的性的藝術創作必然是創作者面對現實仍有餘力下才能實踐。

真要說藝術家跟一般人有什麼差別?那就是藝術家願意犧牲其他生存條件而將剩下的精力投入創作的比重更高了一點吧。

藝術家實際上就是夾在生存的現實面、自我實踐的精神面,並在主流價值邊界上來回走跳的某種社會角色。藝術家也跟其他社會職業一樣,有人過的滋潤,但大多數人也在煩惱一日三餐,偏偏在現代的社會隨便協槓個副業也不至於餓死。

我覺得~ 藝術最重要的仍是自我實踐價值,生而為人,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點~點~創造的慾望,不過慾望的火苗常常被「我做不好」、「這個好難」、「我還沒準備好」......等等腦內的雜音蓋過去。

有時間、有多餘的精力,再提筆就好,若不是以職業為目標,個人的創作始終純粹一點會更吸引人。為了逼自己跟上市場,作品每況愈下的例子我也見過好幾個,所以從來不曾鼓勵晚輩或學生去做什麼藝術家。

當然,也或許這一切都是我個人的偏見。但希望我的經驗可以給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妳一些想法。

謝謝看到這裡的你們 🙏

02/07/2024

【日常練筆 ‧ 九日 ‧ 奄老】

可以因為主題跟過去粉專的貼文內容差距不小,九日系列的觸及上不來🫠,不過著手畫這一系列,除了個人練筆外,也想讓大家看看傳統的美術、美學可以怎麼樣應用在次文化中。

老實說,這張是目前我最愛的構圖,就算奄老在遊戲劇情裡根本代表著傳統華人家族的PTSD🫠

由於不想在這練筆系列中塞入太多的負面形象,因此我會嘗試以構圖將九日這部作品裡的每個人正面的形象強調出來,同樣以下有雷。



奄老跟勾芒一樣,都是貼了一堆負面形象標籤的普通人,與勾芒不同的是奄老的形象更糟,基本上老人會有的負面印象:食古不化、固執己見、貪生怕死、迂腐卻又愛說教...能想到的老人缺點全部囊括。

甚至在他最寶貝的古董:古唱片說明裡都特別寫一句:「真正的收藏家通常是不會拿來使用。」再婊一次奄老對於古董文物僅停留在盲目收藏,而非真正試圖理解它們的價值。

然而就算是這樣一個充滿缺點,設計出來就是要讓玩家討厭的角色,卻為了保護自己所管理的倉庫,冒著病發的風險從冬眠艙醒來並擋在主角面前。

那麼至少,他對於那些自己都不清楚價值的古物的愛,是真的吧?

由於遊戲中的外型奄老已經沒有毛了,不過還是可以從五官比例推測應發想自異國短毛貓(加菲貓),因此我在重繪時使用了一些異國短毛貓的特徵,加上記憶裡老狗得白內障後瞳孔發白的形象,令奄老的臉倒映在遊戲中道具「古唱片」上,並加上兩隻正在擦拭文物的雙手。

或許,他對所有人都很糟,但至少對文物的愛是真的吧?

🦦

28/06/2024

【日常練筆 ‧ 九日 ‧ 勾芒】

其實這週我照例畫了兩張,奄老甚至比勾芒更早完成,不過這兩張構圖都稍微有那麼一~點~點~複雜,一起貼的話版面反而顯得雜亂,所以姑且就一張一張來吧。

不知道這邊會不會有人怕暴雷🤔

這系列除了圖以外,我想寫寫個人對遊戲中這些角色的一點感想,而這些想法也是發想構圖的原因。所以說,以下的內容會關係到遊戲中的暴雷(透漏劇情),如果想玩卻還沒開始玩,且想要自己挖掘劇情的朋友可以停在這裡喔~。



勾芒與奄老應該是整款遊戲裡面最無辜的兩個太陽吧?除了派系與主角不同外,毛病大概就是嘴巴賤了一點,立場其實不會跟主角相差太多,但就莫名其妙就被主角收了。

勾芒這個角色就像是製作小組利用大量對壞人的「刻板印象」,例如奴隸主、殭屍、誇飾的生物基改工程,反向包裝在一個本質為好人的角色身上。

結果當我們把她打敗以後才知道,基改作物是為了養活人民,殭屍化是為了讓僕從(寵物?)能永遠陪伴自己,所謂對僕從們的奴役也與人類訓練其他生物為自己工作無異。(唯一的差別就是那個精神控制裝置吧,但從解放後的殭屍表現反而像是為了更好的傳達命令。)

加上赤燭公佈的前傳漫畫,從任何既有線索來看,這隻把自己改造成飛天貓咪的農業工程師都不是個壞人啊,反而是十陽議會裡少數真的為全族在認真工作的😓

雖然知道勾芒在某些二創圈裡已經是個非常熱門且偏科的角色,不過在整個九日的故事裡我覺得她反而更像一個犧牲者,無論是她為整個種族的犧牲,或是最後犧牲在主角手下,就算她是整款遊戲最好打的王(血少還沒有二階段),但劇情上給我的衝擊反而是最大的,因此才有了這張構圖。

必須要說,赤燭真的設計了一個很厲害的角色呢(絕不只是外表!),謝謝看到這裡的各位。

🦦

最後報告一下遊戲進度:

準備要打女媧與伏羲,遊戲默默地也進行到後半了呢☕

Photos from 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s post 25/06/2024

上週藝術常態班雕塑組的同學開始製作軀幹的骨架,除了課堂作圖、講解、示範外,順口說了句:「比例數據記不住沒關係,可以往前翻粉專的文章,我有特別為人體骨架製作過說明😀」

因為印象中這類貼文已經不只做一次了,想說應該不難找到,結果翻著翻著發現上一篇是2022年2月,而更完整的則是2018年...... (小人物工作坊開班那年欸,也太久遠💀)

雖然是之前的文章,但人體比例本來就不會有什麼大變化,所以內容與概念上也可以沿用,最大的差別應該是軀幹的2.5頭長後來我都改成更安全的2頭長,邊做邊調整動態的時候也有比較大的空間。當然,骨架沒有絕對的形式,會隨著製作的尺寸、動態造型、開模條件...等各種因素調整,這邊只列出一個最基本的範例。

文末提到從塑像開始到完成的紀錄,最後那件塑像拖了好幾年並沒有完成,可能是因為創作想法改變了,也許單純就只是因為忙......。所幸現在自己有了更適合生活步調的創作方式,依然持續著。

Photos from 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s post 22/06/2024

【日常練練筆 ‧ 九日】

有點延誤,沒想到夸伏會多花那麼多時間,大概是羿的四倍吧...🫠

「練筆」是個粉專剛開的時候就有在做的主題,當時是取那陣子看的電影或過去接觸過的人、事、物當作主題作畫,媒材隨機(沒有遊戲,因為根本沒時間玩😢),直到這裡的內容慢慢教學專業導向後才停止。

過去一年除了工作、進修外幫自己安排了「休閒時間」,作為一個曾經的宅宅終於有空重新接觸遊戲,於是漸漸的會想畫些除了教學、創作外的小東西。

前陣子是嘎吉拉,現在是九日☀️☀️☀️☀️😶☀️☀️☀️☀️

九日是一款台灣遊戲工作室赤燭(代表作:返校)所做的最新遊戲。作為長年國產遊戲的支持者(架上還有未拆的軒轅劍穹之扉紀念版...),大宇殞落以後赤燭工作室已經是最後的精神燈塔😢

遊戲機制給我這個30後半的老人家體感就是「魂」+「洛克人」,蠻多人拿來比較的空洞騎士我沒接觸過,有些人說是縫合遊戲但我覺得縫得很好~

劇情以「后羿射日」為原型,融合了中華上古神話重新架構的虛構史觀,設定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遊戲中主角的種族太陽人為一群喵星人。(作為犬派的我希望如果有DLC能出現犬星人🫠)

也如赤燭遊戲一直以來的傳統,講述的都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故事。

雖然遊戲內可以打磨的地方還很多,但整個故事是完整的,遊戲性也很棒。我大概只打到第二個大章節Boss(勾芒)的時候,就產生想要把遊戲中所有重要角色繪製成寫實風格的衝動。(真的要說,這些配角的故事一個比一個還深刻)

總之接下來一陣子應該會持續把十陽跟遊戲內重要的的角色一一二創成寫實風格,不知道最後會花多久,但希望自己可以堅持到最後💪

🐱

噢對了,最後補充一下目前的遊戲進度:剛打完贖罪者康回。

以1~3天開一次遊戲,打完一隻王的進度後休息緩慢推進🫠

18/06/2024

【聊個...有點爭議的話題 ‧ 男性說教】

可能很多人沒發現,我是那種會焦慮自己是否有不良習慣的人🫠 (附帶一提,圖片是以前做的舞台道具)

近幾年「男性說教」的問題漸漸地被大家重視,作為一位「男性」,工作又是「教學」,不時會焦慮自己是否也是開口閉口「男性說教」的一員。

前幾天看到一個藝術圈前輩的文章,描述曾在自己的展覽中被貌似美術科班背景的人「說教」的經歷,突然回憶起有個學生說自己陪前男友看新一代設計展,前男友跟畢業生爭論誰的設計理念才正確的畫面🫠

雖然兩人描述的應該不是同一個事件,但事件的內容真的好...像...

而對於這些勇於對陌生人說教的勇者們,我只能表示深感佩服,為什麼不會擔心小丑其實是自己呢...,我每次寫文章都還要重複查證我腦內的資訊有沒有錯誤說...QQ

由於自己職業為教學者的緣故,與學生的關係本來就存在資訊落差,其實我很不希望讓學生感覺正在被說教,一邊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腦袋還一邊檢討自己有沒有說教的情況。(想到過去自己對一些比較熟或成度較好的學生口氣會比較「嗆」,當時的動機是將對方視作平輩交流,但如果有因此感到受傷的同學,我很抱歉😢)

我想說,如果雙方真的存在資訊落差,那麼指出不足也沒有什麼不好,問題是「能不能讓對方聽下去」的差異。

老實說...自己二十幾歲的時候,講話真的蠻衝的,尤其是那時的工作有很大的一部分需要靠近乎吵架的方式溝通(現在光想就累💀),但也是在20~30歲的這段時間,慢慢地跟身邊一些溝通很厲害的友人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卻又不否認對方的見解,但就算到了今天,依然還有很多能改進的地方。

我覺得吧,只要不預設立場非得說服對方,溝通絕不是什麼壞事。也不用擔心自己被駁倒,畢竟如果真的被證實自己錯了,那不就代表我們有機會修正自己的錯誤,並提升自己了嗎?

謝謝看到這裡的你們🙏

🦉

題外話,一邊打字的同時一邊想著,像這種盯著電腦寫出長篇文章,缺乏與人對話的環節,是不是也是一種說教呢🤔

好煩喔,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更像是在發牢騷🫠

Photos from 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s post 14/06/2024

【下班後的藝剖小講 ‧ 解構膝蓋】

前陣子跟學生聊天才發現原來小週末不是指週五而是週三...,以後這個主題要改名了🫠

膝蓋,一直是會畫的人就很熟,不會畫的人則選擇刻意避開的領域。今天用來作圖的素材來自於之前常態班立體造型學生的練習,為了讓同學在做3D建模的時候能搞清楚骨架運動時的彎折錨點。使用材料為NSP油土,由於並沒有以作品的程度要求,因此表面略顯粗糙。

總之,當我們在描繪膝蓋的時候務必記得以下4個重點:

1. 髕骨的位子會移動:
雖然很多的骨骼模型都直接把髕骨黏在股骨上,不過髕骨主要被上方的股四頭肌肌腱跟下方的髕韌帶所牽動,因此當膝蓋彎曲的時候,髕骨會略微往小腿方向拉扯,只有在完全伸直的前提下才會位於股骨膝關節的正前方。

2. 大小腿彎曲時,膝蓋的軸心更靠近後膝:
既然髕骨會移動,那麼膝蓋彎曲的時候自然不會以它為軸心,由於膝蓋是由前方的髕骨、上方的股骨與下方的脛骨三塊主要骨頭所組成,因此當膝蓋彎曲的時候,會以股骨與脛骨後方交界帶為軸心(略高於腓骨小頭)彎曲。
(會特別提到這件事,是因為我有學生在設定3D模型的走路動畫時,習慣將膝關節的軸心設在髕骨上,導致每次屈膝時大腿都會變短。)

3. 膝關節跟頸部的粗細其實很接近:
雖然不是絕對值,但只要不是肩頸鍊過頭而疏忽下半身,均衡人的體態其實膝蓋與脖子的粗細其實還蠻接近的。

4. 膝蓋上方的大腿篇圓柱體、下方的小腿更接近三角柱:
膝蓋作為大小腿的交界,有許多肌肉會橫跨膝關節並連結到對向的骨骼上,因此若要畫好膝蓋,前提必須要先搞懂大小腿的結構。
整體而言股骨的膝關節處接近方體,脛骨則接近三角形。而肌肉的分布會導致大腿的前側圓後側方。小腿雖仍接近三角柱,但有腓骨與更多肌肉包裹的外側比內側更加圓潤。

而大小腿的肌肉分布可以直接參考文中的圖片,雖然只標出幾個主要的肌群但對一般人物作畫來說已經足夠了。前側大腿最重要的肌肉莫過於區分了股四頭肌與內收肌群的縫匠肌。而小腿的結構則主要以後側腓腸肌的形狀與前側脛骨嵴組成。

在課堂上比起要同學記得每一條肌肉的名子,我更偏好同學能夠將人體的結構簡化成我說明圖中的草圖,如此更能夠方便理解。

最後,由於非實體課,所以這篇文章只能以圖文呈現最粗淺的要點須知,無法囊括所有面向,也作為曾上過我課程的同學一個複習基準,記得如果要描繪更細節的區塊,本文所提到的內容必須先兼顧才進行下一步喔~

Photos from 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s post 11/06/2024

【學生練習 ‧ 恭喜上榜】

還記得四月底曾貼過幾張學生為準備考試的油土雕塑練習嗎?其實那位學生並不是要考美術相關科系,而是牙醫系🦷

至於考哪一所?有鑑於我不貼榜的原則就不公開了,不過還是要強調,大學入學考其實只要學科分數夠高,二階段的術科佔比真的不是重點。(這句話從開畫室的人口中說出來真的很奇怪,不過是事實)

早上看到學生發的長文,才驚覺:「對吼!我怎麼忘記這批學生作品已經可以曬了😊」

開頭必須必須強調,這並非零基礎的人有辦法達到的水平,我們從三月初到同學資料送審前,一共密集地上了12堂課,不過早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我還寄人籬下教畫時她就曾經是我班上的學生。

簡單聊了一下,才發現當年居然只教了她短短兩個月。若要說我對這位同學的印象,就是聰明、行動、執行力強,不過因為關鍵決策的一些不可抗力導致求學過程並不順逐。

然而,決策這種事情也沒有對錯,非當事人永遠會覺得自己旁觀者清,但往往當事人才能清楚自己當下的困境,我比較傾向除了放棄生命外,任何人在任何時刻下做的選擇都已經是她/他當時所認定的最佳解。

有時候命運就是要求我們多繞一點遠路,而路上所累積的點點滴滴最後形成了此刻的自己,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路上多積累一點能力、經驗、人脈或是任何能累積的東西。

任何學習上的累積都不會背叛自己,正因為有最初的啟蒙,加上同學自己這幾年的兜兜轉轉,才讓我們這12堂課的進行非常順利,許多關鍵且常人難過的檻都是一點就通,雖然以我的角度來看,同學最後的水準只為考大學多少有點能力溢出😂

我很榮幸能夠在這位同學轉換跑道的人生節點再當一次她的老師,不知為何又想起當年決定自己開教室時的初衷:「照顧好尋求協助的人,然後再跟他們告別。」

而未來,就要等同學自己開創了。

謝謝看到這裡的各位🙏

05/06/2024

【聊電影,哥吉拉-1.0,一封給老哥粉們的情書】

開頭先說,本文會重度暴雷,除非不怕暴雷,否則想看還沒有看的朋友可以先左轉Netflix。從好萊塢傳奇哥入坑的朋友不一定,但如果你曾是日本東寶哥的老粉絲千萬不要錯過。

以下內容有褒有貶,畢竟缺點就在那,要因為是30年粉絲就選擇就無視我的良心過不去。其中尤其會提到很多關於演員的問題,如果剛好講到你的偶像請多包涵。


那麼... 正文開始囉~


其實當初看預告的時候大概就有:「恩... 這應該是1954年初代哥吉拉的翻拍。」的預感。實際上也跟推測得差不多,整部電影從海報、設定、分鏡到情節都塞滿了給觀眾的情懷,但又不會塞得太生硬,就算非粉絲也不會因為所謂的「彩蛋」產生斷裂感。(除了最後的G細胞,連老粉也是去查了訪談才知道。)

在初代設定不足的部分,哥吉拉-1.0應用了蠻多後面電影中的設定補完細節。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類暴龍外型的-1哥,劇情明顯借鑒自1991年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台譯:六度空間大水怪)。不過由於美日這幾年關係緊密,因此哥吉拉龍從攻擊侵略馬紹爾群島的美軍而意外保護了當地日軍的劇情,改成於大戶島(虛構的地點)登入並摧毀了當地的日軍基地。

外型上暴龍型態的-1哥一直讓我有在看1998年酷斯拉的錯覺,然而完全體型態的-1哥上半身卻又是經典的平成哥吉拉。(1989~1995,1984年第一部平成哥吉拉外型尚未定型)

既然都提到了外型,-1哥的身高回歸初代只有50公尺,不過對我來說帶給人的壓迫感僅次於2016年的正宗哥吉拉,妥妥的荒神形象,比起隔壁棚150米高的吉祥物,要體現出人與巨獸的差距貌似50~60公尺剛剛好,太大的數字反而就....只是數字。

不過老實講,我對-1哥的造型並不滿意,下肢在直立狀態下很不符合生物的自然型態,且由於-1哥的動作是從初代至今最符合生物性的,所以難免放大了解剖學上不合理的部分。值得肯定的是電影在導演鏡頭下並不明顯。 (這代的軟膠玩具我直接跳過...,未來若有閒錢再考慮超可動😢)

而雖然前面講了很多的優點,但我們仍不得不回頭正視哥吉拉-1.0的諸多缺點。

第一,主要演員實力不足

對神木隆之介的粉絲感到抱歉,這整部電影我個人70%的扣分是出自他的演出內容。蠻多人會整部電影的不協調感歸類到日本普遍過於浮誇的演出方式,然而我認為男女主角的演技是這部電影的硬傷。

我可以理解製片方會想以俊男美女擴大觀眾群的想法,然而明顯感受的到劇中的所有配角表演能力都勝過男女主,濱邊美波(女主角)因為劇本設定不明顯,然而劇中的男主兼具戰爭創傷、逃兵、懦弱卻又渴望成為傳統男性那樣強壯、英勇,本應該是一個充滿層次的角色,然而在神木隆之介的發揮下只剩下一張英俊的面容。在寫這邊文章的同時我腦海裡甚至無法浮現出任何一幕屬於男主角演出的高光時刻。

第二,前半部節奏不佳

老實說我希望-1.0也能有導演剪輯版。山崎貴是相當善於刻畫人物情感互動的導演,然而電影前半段,尤其是前30分鐘描述男主歸鄉、與女主相遇、收留女主與養女、一同生活、穩定工作到哥吉拉再次出現,每一個章節都僅僅花了幾分鐘就又跳到1年以後,劇情銜接上反而不斷給人產生割裂感。

例如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女主角還像是個活潑好動的非典型女孩,結果下一幕馬上變成典型的大和撫子,上一幕男女主角還形同陌路,下一幕瞬間變成生命中的不可或缺,但中間缺乏任何說明分鏡跟暗示,全靠觀眾自行腦補。

第三,前期過多解釋性對話

解釋性對話一直式最容易讓人出戲的部分,就連好萊塢名導諾蘭的電影也充斥著解釋性對話,不過-1.0的解釋性對話真的硬出了新高度。

我不知道有多少觀眾在大戶島哥吉拉第一次登陸,小兵瞬間回應橘隊長那怪獸叫做哥吉拉的那幕踢出戲外。另外,掃雷船之所以要用木船的原因(加上男主生硬的拍了兩下船板)、面對未知怪獸美軍無法出動是因為美蘇緊張的緣故...等等。後半部會議裡的說明至少同時也講給其他演員聽,前半部的許多橋段真的生硬到令觀眾都感到尷尬。


雖然好像講了很多缺點,但也集中在前三分之一。除了男主演的差貫穿了全片,整部片仍有種倒吃甘蔗的味道,雖然看得出沒處理好的地方,但慢慢地還是可以沉浸進去,哥吉拉最後的收法也還能讓人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2016的正宗哥,躺著被灌藥還不會流出來)。

很多人說怪獸電影不需要人類的文戲,那是因為以往怪獸電影的文戲拍的都太爛了。2014年好萊塢的傳奇哥曾嘗試要處理文戲,結果就是從頭到尾所有人的動機說服力都極差,一群人打啞謎、搞神秘結論更像根本沒人搞清楚狀況,最後只記得預告就出現的一句:"Let them fight ! "。

哥吉拉-1.0的文戲是可以期待的,如果換個演員、片長延長至3小時或直接改成電視劇,令觀眾對主角一家能有更多的同理跟共感。或是更極端一點,以《奧本海默》或《馴鹿寶貝》的敘事手法將全片的重點放到男主角的創傷上(如此會更吃演員演技),都有機會讓這部「佳作」晉升為「經典」,並重新定義怪獸電影的高度。

就算感到可惜,但如果硬要排名的話,哥吉拉-1.0是現在我第二喜歡的哥吉拉作品,第一喜歡的哥吉拉真人電影。(第一名是奇異點,第三是套了回憶濾鏡的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

它終究是一封情書,屬於每個曾讓哥吉拉陪伴長大的孩子。或許有些人會期待第二集,但我其實覺得沒有必要,它已經完美地說完了一個故事。
(不過我期待拍成電視劇完善前面的文戲)

#哥吉拉
#ゴジラ

28/05/2024

【恭喜畢業,】

稍早,於今天白天的時候繞去看了學生的畢展,就當作幫同學上的最後一堂課,順便觀察現在美術系畢業生的程度已經到哪裡了。

被我帶過的大學生可能有聽過我說:「照理說你們會比當年的我們更厲害些,理論上一代會比一代還要優秀。」就算磨練技藝的方式大同小異,但新的時代能獲取到的資訊也更廣更多元,師資照理來說也更開明,所以無形中每一代都會比前一代多進步那麼一點點。

我們花比較多的時間在聊概念式的作品。相對之下那些已經受系所肯定,技術精湛的作品聊的便不多。哪類作品會符合教學者心目中的畢業製作(階段性成果)?哪類作品看得到作者可能的未來?哪類作品可看到作者還在自己鍾愛的數種風格中掙扎?哪些作品換個展呈方式會更好?哪些作品的呈現反而不小心為人作嫁?

如果當下有同學剛好聽到卻不認同的,可以當作一個無關的校外人士胡言亂語即可~🫠

技術並不會是創作的全部,雖然我個人也是偏向創作需要有技術的族群,但不同水準的人都能以他現有的水準做出精采的作品,只要知道自己的武器應該用在什麼地方。

我的這位學生,雖然不是技術出眾的那類,當年也是因為有感於自己術科能力有限,才回畫室加強,四年來在畫室唯一讓我留下印象的油畫,也只有臨摹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那張,不過在選題上一直有一絲個人的視角。

今天即將結束時學生跟我說:「老師不好意思去你那邊上了那麼多跟人像、人體有關的課,最後畢製主題卻無關。」我回:「那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我個人很喜歡照片左邊的那張畫,只不過對我來說凸面鏡的細節畫的有點多。最後佈展的呈現方式也沒什麼問題,是看的到作者企圖心的一組畢業製作。無論未來是否還會從事創作,都已經幫自己畫下一個階段性的句點了。

🐦

最後稍微提一下,這次看的畢展是臺師大美術系113級的畢業展。文中雖然沒有講到,但展場中有一件我個人評價已經有成熟藝術家水準的作品。若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過去看看,展期剩最後兩天🫠

Photos from 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s post 24/05/2024

【小週末來看看希特勒的人物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長期追蹤粉專的老朋友可能有發現上週末粉專突然多了大概200個追蹤人數😭

起因是ptt八卦版一篇「希特勒的人像畫作就你來看,水準如何?」的文章,那天滑到文章時已經凌晨12:30,趕著做完圖片並將文章上傳完成已經過了凌晨3點。幸運的是回文並沒有因為凌晨人數而沉下去,讓我這個一直被FB壓觸及的小粉專能稍微享受點小確幸。

今天這篇便是5月19號ptt那篇的更深入版,為了不讓已看過的朋友覺得無趣,內容上會講得更仔細,示範改圖人物的區塊也進行了重繪(大概花了6小時),之前的版本則作為階段說明圖,不過這個版本應該是最後的了,我不想連背景跟花卉都整理,只是想透過實際案例讓大家更加認識古典藝術。



作為美術教學者我們常面臨一個困境,那就是到底要不要改畫?近代因為講究人的獨特性,所以有一派的教學者認為無論如何都不應該修改學生的作品。我其實也是保持著同樣的態度,不過若是教學為目的,拿第三者的雷同案例進行修改我並不認為有什麼問題,而若是學生的階段性成品,我則傾向先理解、對話、再舉例的方式,在得到學生許可以後進行範例修改。

由於希特勒是一個典型的學院主義支持者,因此我們可以在希特勒的原畫看到很多學院主義的痕跡,但因為他明顯沒有受過正統訓練,因此許多處理畫面的手段反而不知所云。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學院主義」講究創造一個虛構的空間(劇場式構圖),相信很多人在美術課本裡看過圖2普桑的《阿卡迪牧人》,所謂劇場式構圖,便是把重點集中在中央(或主角處),且透過一些隱約的外輪廓將主題全部囊括。

先有了這個認知,圖3我們以同樣的方法解構希特勒這張《聖母瑪利亞與聖子耶穌基督》。可以看出希特勒的構圖不但沒法聚焦,感覺上想要處理經典的三角構圖,但周圍一堆雜物反而令畫面顯得雜亂。

那可能會有人想問:「左側的那堆花跟葉梗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個人的解讀,那是來自模仿失敗的窗構圖(或稱岩窟式構圖,圖4),所謂窗構圖,是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那時候對透視的概念還停留在單點透視(消失點在畫中),因此在繪畫人物像時,常會在背景開一扇窗(或打一個洞),來描繪外面的世界。但這套構圖的邏輯本身是錯的所以逐漸被棄用,但還是可以在許多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學院派畫家筆下看到這種構圖。

這種構圖的特徵是會把人物的其中一側用深色的物件遮擋住,並引導觀眾在看完畫中人物臉部的重點後看相更深遠的空間。

簡單的說,希特勒左側的那堆花是沒有聚焦效果的,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那些花為模仿當時的大師克林姆的裝飾性風格(有一說法希特勒曾想拜克林姆為師被拒)。但無論從構圖還是裝飾性,希特勒的原畫都只做了一半,且都沒處理好。

此外,希特勒的原畫還犯了學院主義的一個大忌─「過於明亮的背景」。

高明高彩的背景會直接將前面的人物主角吃掉,希特勒的人物就很明顯被吃掉了,然而這種畫不是不好,古代的聖像畫會在人物背景貼金箔,但當時的畫作沒有透視。浪漫主義處理光影最經典的弗雷德里希(Friedrich)便是處理高光高彩背景的佼佼者,透過大背光與不清楚的人物展現崇高(圖5)。

簡單的說,單是構圖的問題就說不完了,那希特勒的人到底畫的怎麼樣?

我將它整理成圖6,總而言之就是問題依然很多。尤其是嬰兒的臉,視覺年齡大概4~5歲,還頂著一個青春期以後才可能擁有的高鼻子。除了人體骨架變形外,衣著上也看不出明暗關係。

畢竟人物細節、光影描繪沒法一蹴可及,但只透過構圖,我們可以讓他至少看起來別那麼亂(圖7),整體關鍵還是在於「聚焦」。

而加上了光影與細節描繪,並調整了露出四肢已合乎骨架,則是我完成的最終版本(圖8)。

接著,稍微條列一下我修改的部分。

1. 人物光源改為背光
2. 聖母整理五官光影,聖子修正
3. 手掌縮小並依正常結構與動態重繪
4. 壓暗下方深色長袍,順道整理錯誤的衣折
5. 修正嬰兒袍,並加上嬰兒下肢的褶皺暗示(原圖嬰兒沒有下肢)
6. 原本應是希特勒不會畫兩人交界帶而用來遮蓋的花圈,改為兩人腕部的花環

沒修改的:
懸空聖子...就當作神蹟吧,要改動到合理化就必須連希特勒最初的三角構圖都修改,這非我本意。

最後聊聊感想:

如果是我接案畫聖像畫(聖母聖子)這類的主題,應該還是會以直式構圖為主,畢竟聖像畫的主角還是應該在人(或光)身上。

希特勒是個可惜的人,仔細看他的畫可以看到許多執著與固執,然而他所處的年代藝術並不是一個老師會解構分析並指導的年代,沒天分的學生終其一生連進入教育的機會都沒有。

希特勒的畫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同樣的,那個年代也有數不清跟希特勒一樣遭遇的人,只是因為他後來從事了政治,造成了悲劇,因此他的畫才有機會在歷史留名。

我覺得吧~ 能出生在這個年代是幸運的,比起過去的人們有機會去接觸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無論其他人怎麼看,至少我很珍惜能活在這個時代。

謝謝讀到這裡的你們🙏

17/05/2024

【台文館吉祥物阿龍抄襲爭議事件】

我說啊...最近新聞也太多了...,之前講寫藝術圈新聞比較輕鬆不代表我希望藝文圈永無寧日啊rrrrr...

雖說政府標案出抄襲爭議也不是第一次了(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石虎列車?不過嚴格上來說那次不算抄襲),不過先做新聞指責對方抄襲,然後被原作者拿證據打臉在我的印象中好像還是第一次?

這次事件的爭議點,我想還是回到「教育」這件事情上。

長期閱讀粉專的朋友應該知道我不只一次說過:「創作沒辦法教。」那麼在美術設計相關科系裡面充斥著的「創作方法」、「創作整合」、「創作素描」、「創作OOO」、「創作 # # #」...等必選修學分又是怎麼一回事?

關於創作的定義,我將它簡化成:「創作者透過某些手法,將自己感知的世界呈現給觀眾的過程。」而作品,便是那個過程下的「結果」,也因此創作有可能不會產生結果,或是這個結果無法被記錄,但沒有創作行為便不會產生作品。

而大眾概念當中的創作,通常是泛指一個由特定作者產出的獨創造物,也因此它有「不可抄襲」的先決條件。

然而回到創作的定義,既然創作的源頭為作者的感知,那麼必然有其根本,就算空無一物,也源自「作者」與「感知」(類似的邏輯論證可參考「我思故我在」),因此創作的源頭不可能來自於不存在,到這裡已經看不懂的朋友可以記得下面一句話就好:

「任何創作都不會無中生有。」

再次回到創作的定義,「指導創作」便是在定義中的例句安插進教學者的知識,方法大致能分類成三類:

1. 最糟糕的便是在創作過程結束以後修改結果(作品),這個方式對作品的成效快速但學生幾乎學不到東西。
2. 其次是透過提升學生的創作手法(技術),也是一般畫室(藝專、美工科)的存在目的,不過當代會將這個形式視作藝匠的技術養成。
3. 理想的學院創作指導,更偏重「感知的拓展」,在視覺藝術領域簡單的說法即是「打開視野」。

那麼問題來了,假設我們理想的創作教學要透過第三種方法,那麼該如何實踐?

我個人的方法是透過與學生的對話提問,這方法被我稱作類蘇格拉底式的辯證,透過學生提出的階段性成果,去提問並偶爾以草圖的形式刺激學生往盲區思考,這是源自於我有幸在國小時接受過的啟發式教育,然而這個方法除了很挑學生外(學生必須要足夠積極),效率還很差(成敗與否全交給學生自我選擇與醞釀),但至少完成這個訓練後,學生便能有一定獨立思考的能力,抄襲的機率也變得比較低。

大學教育沒有那麼多時間,在面對30~50人的班級時,有些老師會迫於公審的壓力直接幫學生完成作品,但大多數的教授是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學生,或是引導學生去嘗試他所指定的風格以拓展學生視野。(事實上當學生毫無頭緒的時候,我也會給予學生一些案例供學生發想。)

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也就是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並不會意識到原創的重要,尤其在當代藝術中充斥著致敬或嘲諷古典藝術的作品,本來這個環境對臨摹、抄襲、致敬的意識就相對薄弱了,加上現在網路獲取資訊方便,許多學子們學習的對象從歷史名作轉變成IG上的網路繪師,幾乎沒有人能短時間判斷眼前的作品是否可能存在抄襲。

最初,學生可能單純出於對某位繪師的喜愛而學習風格,後來因臨摹的畫作受到另一名藏家欣賞而賺下第一筆收入,又恰好缺少前輩或師長即時提醒,便將調整一點眼距、更改一些髮型、稍微修改輪廓當作「自己的創作」了。

這種例子其實不少見,上述的事件就曾經是我的一個後輩發生過的親身經歷。

就像前面提到的,教學上我也會拿現成案例供學生參考,不過通常會跟學生強調參考的比重與抄襲與否,更多時候為了避免爭議,我會選擇已經無版權疑慮的歷史畫作作為學生的參考素材(如圖),並告知為什麼我會拿這些範例,而同學在找參考資料的時候又需要注意什麼?

距今近15~20年前,學生美展就曾經發生過首獎抄襲波隆那畫集的案例,別說公家單位,就連私人設計公司也不時有抄襲爭議(關鍵字:橙果設計、金魚),套句網路上常見的酸言酸語:「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我想,我們的藝文圈「不是抄襲的人變多了,而是不知道那是抄襲的學生就業了。」

只希望透過教育,整個產業能夠越來越好,這類的問題有天能消聲滅跡。

希望教育,能夠被大家更加重視🙏

14/05/2024

【聊 ‧ 人體素描的各種瑣事】

上週在人體素描圈子裡發生了一個炎上事件,事件本身已經過了一陣子,不過因為有圈外的朋友問起,所以稍微爬文看了一下兩方說法,同時也在思考自己開人體素描課程以來,是否有發生過任何不足的地方。

(圖是參考今年一月開課時同學所畫的素描與我示範的速寫所繪,非事件當事人。)

初步閱讀雙方立場與炎上原因後,我第一個想法是:這個事件不就跟我上週談得李石樵展覽行銷事件一樣嗎🤔?

簡單的說就是想透過挑弄情色界線刺激行銷,結果誤觸道德地雷,然而因為一個是私人美術館,一個是私人咖啡廳,一邊是一幅油畫,一邊是活生生的人,大眾基於認知到「有確切的受侵害者」所以燒起來。

據我所知事件的模特兒是業界非常專業的工作者,就算沒有合作過多少也有些耳聞,然而整起事件我知道的也頂多跟網路鄉民一樣,所以難有更進一步的見解,不過模特兒在文章內提到的某件事卻讓我印象深刻:

不要小看人體模特兒的工作只是站、坐、躺、趴在檯座上,就覺得他們很輕鬆,事實上很大一部分的模特兒都有嚴重的工作傷害。

尤其像我這種特別重視動態(pose)的教學者,很多時候我們的要求都是超過模特兒身體所能負荷的。舉一個教學上最初階,同時也是古典繪畫與雕塑常出現的經典單腳重心動態(contrapposto)就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維持的。

這邊也要跟我早期開班時的模特兒們說聲:「抱歉,當時辛苦你們了。」

我大概在2021年底第一次開人體素描班,可能因為我本身有運動解剖學相關的知識背景,加上早年長時間與舞蹈團體工作,耳濡目染下對於如何使用身體、維持動態都默默地有些心得,也比較不會讓自己受傷,所以最初開課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能維持的模特兒未必可以。(可能再加上憲兵退伍,有維持久站訓練🫠)

而我在安排模特兒動態的時候,首要重點會放在學生的學習主題,然後才是模特兒的身體條件。所以雖然我的檯座上會幫模特兒準備軟墊,但為了不被軟墊影響學生們觀察人體曲線,模特兒的工作環境絕不算舒適,

會讓模特兒受傷的絕不是那種大開大闔,兩分鐘就讓人知道撐不下去的那種動態(遇到這種動態也請模特兒直接跟任課老師說不❌),而是側坐、側臥、曲腿...等將身體的重量不均衡的改由少數施力點承受,這種動態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改變肌骨的平衡,但偏偏「它」很好看。

舉畫中的這個簡單的坐姿,模特兒上半身的重量大多由一側的坐骨與大轉子承受,左肩只是輔助,但髖關節、末節胸椎與第一節腰椎都會承擔不少的壓力。

雖然於此同時右側的肌骨獲得舒展,乍看之下也是一個我們很常~會軟爛在沙發上的動態,但要知道當我們覺得一側痠麻想變換姿勢時,可能才到模特兒工作不到半節的時間(通常為20分鐘一節),而我所接觸到的台灣模特兒普遍都有過分認真的傾向。

什麼是過分認真?打個比方,台灣的模特兒常會把教學者的要求奉若聖旨,當動態決定以後便全力以赴,幾乎不會再提要求。然而一個動態能否維持,並不是前面2~5分鐘能感受到的。

為了認真面對這個問題,後來我開人體素描課的時候,除了會直接用自己的身體擺動態給模特兒參考,也會告知這個動態可能會讓哪些部位累積壓力,需要在休息時間反向舒展,並強調不需要維持一開始定的動態,習慣放鬆以後肌肉線條反而會比較好看,工作時間內臨時要伸展的話說一聲就好,學生不會因為這10秒20秒的伸展畫壞。

總歸一句話:面對這種細膩的合作關係,每個人都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我也不敢說自己有做到多好,只是隨著一次次開課,接觸到更多的模特兒,也更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一點,除了把學習的環境嚴肅以對,希望未來所有人在接觸這類較敏感的主題時,腦內可以多浮現出兩個字

「尊重」

吧。

🦦

最後補充,今年到現在都還未公布專業課的開課計畫,是因為下半年我再進修的計畫,還不知道之後的時間表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有在等專業課的朋友,也歡迎私下告知,讓我對之後開課能有個大概的方向🙏

12/05/2024

默默地發現已經好久沒畫節日賀圖了😶

不是不重視節慶,而是把時間確實的留給家人,通勤路上,用2019年畫的圖跟每個滑到這篇的母親說聲:

「母親節快樂🌷」

【母親節快樂 :)】

再忙,還是要把時間空下來畫母親節賀圖 :)

從什麼時候開始,子女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呢?年輕時不懂,為何逢年過節就要互道平安、祝賀快樂。

年長後才發現,或許節慶,便是讓人有藉口對掛心的對象獻上祝福的方式。

滑過這篇的朋友,有多久沒跟母親好好聊天了呢?就算再忙無法回家陪媽媽,打通電話吧~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

10/05/2024

【小週末來聊聊藝術圈新聞】

在構思這個主題的時候,我第一個感想是:「完了完了完了...我的觀點可能又跟主流藝術圈不同了...🫠」或許我的觀點會被「文化人」貼上「過於保守」的標籤,不過在這個小小的平台,我還是想講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雖然我認同專家們說:「不應只看到裸體就抹黃。」這句話,但這個展覽本身的行銷手段很明顯就是想遊走在藝術與情色邊線上去刺激看展人潮與消費。

從展覽名「春色無邊」與海報主視覺文字的桃紅配色,很明顯就是借用台灣人對「情色平台」的刻板印象,「粉白底+桃紅色=情色」這個形象深植在40歲以上台灣人(或東亞人?)的印象中,直到近代才逐漸被西方的黑底黃圖取代。

然而,這個展覽本質上卻是「台灣美術史展覽」,過去我們在做海報的時候,選擇的主視覺通常是可以貫穿整個展覽主軸的圖象,或是這個展覽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例如2022年北師美術館展覽《光》的甘露水),然而李石樵這幅「橫臥裸婦」明顯不能代表這個展覽。

稍微進行網路搜索也可以在北大圖書館的網頁上,找到另一個普遍級版本的視覺圖。

那麼,為什麼是用「橫臥裸婦」呢?

說白了,以田園風景為主視覺沒法吸引新觀眾步入展場,所以主辦方才會走情色意象這步險棋。

而這次出爭議的看板位置,別說非藝術圈的人,就連我這個長年以人體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工作者都會覺得不妥。文化、藝術觀念上的啟迪是要透過教育、對話與理解,而不是直接的衝撞,到頭來只會把意識不同的人越推越遠。

人類在藝術中呈現裸體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要「去情色化」也有好幾種方法,不是說去情色化就不會遭到保守團體抗議,歐美(尤其是美國)在很多情況下思想也未必比台灣開放(2023年才有美國國小校長因教材內含大衛像而下台),但本質上這次的行銷手法就明擺著在吃情色意象的紅利,說主辦方毫無引發社會爭議的心思我是不信啦...

寫到這裡我想說:就像小人物工作坊這個粉專,每一次張貼有裸露疑慮的作品我都會再三衡量,如何不去觸擊情色的邊線(雖然我個人覺得自己的作品離情色很遙遠💀),至少符合平台的社群守則,縱使演算法好像不能理解我的用心🫠

而以人類裸體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絕不能否認這類作品存在勾弄生理與潛意識的成分,就算不是情慾,也可能是透過共感去激發觀者正負面的生理感受,決不是能用一句:「這是藝術。」來卸責的。

藝術不該是沒有討論的空間,而是如今的我們,好像總將對話停留在「這是藝術」、「這不是藝術」、「你不懂」、「我不懂」、「你應該要懂」...這種沒有來回的層面。

如果每次都要透過爭議事件來推廣藝術思維,我憂慮的是那樣的藝術是否真的能融入我們的生活。



不過老實說... 我也沒有更好的方法就是了🍵

Photos from 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s post 07/05/2024

【學生作品搶先看 ‧ 另外聊些這段時間的教學心得】

話說粉專的更新內容好像一直跟著學生們的作品跑,畢竟...這段時間藝術圈好像也沒什麼該分享的大事件🤔
(老實說我還比較希望寫些時事新聞,除了比較能突破同溫層外,學生們的優秀作品我總想往後壓一些時間,等完成度更高一點後再放。)

今年跟以往最大的差別,是將原本為「特殊專業課」的立體造型併入了常態班,目前常態班共有三位立體類學員(其中一位為考生),一位平面繪畫的同學也打算嘗試看看公仔,由於照原本的計畫,目前常態班只能消化4位立體造型學員,若有這方面興趣的同學繼續增加,可能會考慮開心的立體造型時段。

說起當初把立體造型課程編入常態班的原因,除了因立體造型需求的學生有限,專班招生不易外,立體造型其實跟平面繪畫一樣,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目前教室的三個立體造型學生,一個是為了升學準備,一個更熱衷二次元轉3D的風格(可見3/27那篇貼文),而今天照片中頭雕的作者則是執著於純寫實的案例。

由於目前頭雕僅是素體,缺乏妝容可能看不太出來,同學的頭雕是以沙丘女主角的演員Zendaya為摹寫對象。

而這件頭雕我僅修飾了極少的部分,超過90%都是由同學一點一滴親手耐心地完成的,老實說當我要幫學生加快進度時,會拍照、錄影或拒絕表示想自己再花一點時間嘗試的同學,過去不是沒有,只是真的不常見,每次遇到作為教學者的我總感到幸運😊

雖然花了比原本更多的時間(目前進度同學已花了超過專業課時期,頭雕課一期的時間),但那些親手累積下的經驗與心得是不會騙人的。

每當看到這些優秀的學生作品,更讓我確信,因材施教的理念絕對不會錯😇

Photos from 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s post 30/04/2024

【學生練習 ‧ 頭骨 ‧ 手腳】

上次收準備考試的學生是什麼時候呢...🤔 畢竟本畫室一直都不以升學作宣傳🫠

過去、現在、未來應該都不會看到這邊貼任何的榜單,因為唯一會讓我想炫耀的是學生們的練習成果,至於考上了哪所大學,哪個系所多虧的都是他們自己的努力。

畢竟巷尾畫室能做的就是把老師會的交給同學,而學生到底要準備什麼,卻需要同學主動告知。畢竟我並沒有升學畫室那樣四通八達的消息管道,除了術科考試的基本常識外,大學二階段面試與國外考試內容都需要同學主動蒐集資料,而我只是一個術業的提供者。

而無論同學考試需要的水平為何,我都會稍~微~把練習難度調高那麼一~~~~點~點~😈

只要同學在我這邊能順利應付,那就不必擔心考場的任何突發狀況了😇

講到這裡...,沒錯這篇只是純粹的「炫耀文」,迫不及待想炫耀一下這位同學在我這邊的練習成果。我的工作,只是讓同學知道如何觀察、媒材特性與重點取捨,聰明且積極的學生,老師無需(也不該)過多干預。

只希望,同學可以順利考上理想的科系,在教室留下的其他小品,等考試完全結束以後,再找時間呈現給各位~

Photos from 小人物工作坊-巷尾畫室's post 26/04/2024

【小週末的藝術小講 ‧ 從迷音看藝術史】

前陣子一張迷因默默的溜入了我的網路同溫層,原本只是一笑置之,當第三次出現在頁面的時候便想:「來為此寫個文章好了。」為此特別去找了原圖與原出處(圖1)。

開頭先說,這篇會聊到沒什麼人有興趣的藝術史(觸及率要觸底了QQ),為了把學年課的內容精簡成一篇文章,我刪去了很多分支,不過仍會試著簡單梳理並符合邏輯,若有人想補充的話也歡迎留言。

另外,我認為迷因是需要被正視的。很多迷因使用者不知道迷因是一種「文化的遺傳因子」,但它本質上跟過去的藝術是雷同的東西,如果你正在學習「藝術」、還年輕,那麼或許會對這類的迷因憤恨不平,不過如果你在藝術圈打滾了一段時間,或許會跟我一樣處之淡然。

簡單翻譯圖1的文字,上圖Wojak人物現代藝術家驚呼:「我真聰明!這就是藝術。」而下圖達文西(Davinci)則感嘆:「我有愧於上帝與人類,因為我的作品未能達到因有的水準。」
(補充:這張達文西肖像是出自傳記作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作品《Life of Leonardo da Vinci》裡的卷首插畫(圖2),至於最下面一行說這句話是達文西遺言貌似是誤傳,我找不到出處,唬爛王ChatGPT也找不到,如果有人能找到出處拜託告訴我。)

總之就是又一個「把好像很酷的話,塞到一個不相干人的嘴巴裡,為了使其看起來有說服力,並達成反諷目的的例子。」

雖然到這裡這張圖就可以當作假訊息作結了,不過我並不打算因此說這篇迷因毫無價值,相反的這篇我想認真的分析這兩個時代的藝術家。

那麼,正文開始囉~

談到藝術形式的改變,現在的我比較認同用供需原則來分析藝術的發展脈絡。

無論東西方,在現代主義藝術(Modern art)以前的藝術形式與主題易有明確的線性脈絡,是因為藝術消費者的屬性基本雷同,不外乎出自政治(皇室貴族)與宗教。就算民間仍有庶民文化,但難以有脈絡的研究保存,因此很難被列為主流藝術。(除非隨時代更迭成一時主流)

而發生在西方19到20世紀中的現代主義思潮(我沿用的是台灣人比較熟悉的法國藝術史脈絡),也是基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百年累積的經濟紅利所造就的兩個大前提:
1. 藝術家們自己有錢。
2. 資本家大量崛起後更多元的出資者。

所謂「偉大的藝術家們」至少要先達到「餓不死」這個前提,才有辦法去進行不可量化價值 上的突破,如果我們翻開印象派畫家的背景,幾乎每一個都是布爾喬亞之後。

過去有些藝術史說書人,喜愛將某一個時期藝術的變革,歸類為某幾位藝術家的真知灼見以提高他們的「神性」,但任何一個時代的開啟都需要前人的累積,在藝術史中留名的人,也多是得益於百年前固有宗教思維的鬆動,文藝復興時期與達文西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無論我們如今將達文西奉為多麼偉大的天縱英才,他每一件留存的作品本質上都仍是委託製作,只是比起同個時代的其他人,累積了更多的草圖、資料與筆記(當然如今的我們也會將這些手稿視為作品),而無論說書人如何強調達文西作品中的人文價值,本質上他的作品仍是以上帝為中心服務。

那麼現代藝術家們(Modern Artists)呢?現代藝術(Modern Art)其實是過渡到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的一個過程,歸功於科學時代的累積,神學歷經了500多年終於慢慢退出了藝術的舞台。

神學的退場並不代表藝術不再需要信仰,更精確的說,藝術本身就是信仰,作為解放人類思想的媒體,它雖會遲到但必定會發生,被歸類為現代藝術的那100年,雖然藝術形式各有不同,但仍不脫離中心化思想,不過中心從「神」變成了一個問句:「何謂藝術?」

為了不讓文章過長,刪掉了近千字的藝術定義論述,簡單的說,過去的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歌頌「神」,而現代藝術家則用創作,在「何謂藝術?」這個大命題裡試著書寫一句話。

講到這裡,就需要提一下目前藝術學院的教學文化。

在藝術重概念而去技術的現在,我認為當代的藝術學院派,其扮演的角色更注重「傳承」,這個傳承不只是單一流派或師承的傳承,而是在整個全球藝術發展史中的傳承。傳承的目的也並非原件保留,而是在藝術家自己所屬的脈絡底下多增添一筆。

這也是為何學院藝術教育在鼓勵學生自我發展的同時,也著重透過藝術史相關的教育令學生去思考自己在當代美術發展的定位,這也是為何藝術大學的創作組研究生仍需以自己的創作脈絡為題書寫論文。

就算答案或有瑕疵,受過學院訓練的藝術家至少能答出:我的作品從何而來(承襲流派、主義)?我關注(個人思維)的是什麼?未來將往哪裡發展(展望)?

回到圖1迷因的上圖,雖然不知道作者是誰,但那個形式的作品很明顯是西方舊藝術史觀中現代主義的線性史觀延續,也就是在不斷追尋「何謂藝術?(藝術的本質)」同時不斷剔除雜質,邏輯死局之後的下一步。
(補充:舊藝術史觀下的現代主義,在於不斷強調媒材自身,嘗試替除象徵符號、技法、風格表現甚至藝術家的獨特性後所餘下最純粹的藝術本質,不過這套邏輯推演必須在形式主義下才能成立,也因此已被後來西方藝術史的修正主義所推翻,但仍會被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家所沿用。詳情可見圖3)

講到這裡,我想問讀到這裡的朋友一個問題:「過去與現代的藝術思維,真的有哪一邊比較高尚嗎?」

過去的藝術家用創作去追尋自己的信仰,現代的藝術家用創作去成為信仰的一部分,兩者的行為本質上是一樣的。試問,西方古典文學中,有多少作品是聖經的二創,而現代藝術家行為的本質,不外乎是在書寫自己的一版「福音」。

就像我開頭提到的供需原則,說穿了,無論現代還是過去,90%以上的人都不會關心「藝術家到底在想什麼」,高舉著藝術大旗的人,也極少思考該如何用90%的人能懂的語言,去與本該是他們受眾的人對話(布道),所以這種嘲諷為目的,淺顯易懂的迷因,反而成為了「藝術」最後跟一般人連結的部分。

而為何我會有感而發地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看到轉貼的人們,不外乎浸潤在嘲諷(不在藝術圈內)、自嘲(受過社會摧殘的藝術工作者)或憤恨不平(年輕富有夢想)的文字當中。然而我想對憤恨不平的年輕藝術學子們說:「真的沒有人在意你們在思考什麼...」
(就跟這篇我打了2600多字的文章最後觸擊人術應該不會超過300人ㄏㄏ)

當代成功的藝術家不是出自他人的理解,而是「創造需求」,因此才獲得他人的追捧與朝拜。

哪怕思維再周密、思想再前瞻,沒有需求者,作品的不可量化價值都仍只屬於作者一人而已,更沒有估量可量化價值的空間。

這也是為什麼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將重心投入到教學與設計工作,因為認知到自己並不屬於喜愛創造需求的那類人,但我希望學生們能透過我教的知識去創造需求,無論在哪一個行業。

16/04/2024

《人體油畫 ‧ 打稿與佈色示範紀錄》

在影片格式裡掙扎了好久,這次的剪輯方式還是犯了一個小失誤導致犧牲了一點畫質😥

畫這張時,我已經幾乎忘記模特兒的外表了,整張畫只靠上面的那張速寫跟在學生畫紙上留下的示範進行。

影片記錄的是我在畫人體膚色時的基本流程。從打稿(構圖)到佈色(分佈色彩)的過程,當然依照不同人種、膚色與年齡使用的比例會稍有不同,這個影片想說的是,如果畫面目標是寫實,油畫底色真的很重要...

而影片雖然是手繪,但這套上色概念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種厚塗風格的繪畫。

最後,背景音樂是Quincas Moreira的Veracruz,可以在Youtube工作室內的音樂庫找到的免版權音樂🦦

12/04/2024

【聊,以藝術之名,照片到底修不修?】

最近某知名人物的新聞真的有點多...,去便當店吃個晚餐也會被相關新聞轟炸,不過有個我更在意的點反而很少被提及😥

總之,與過去一貫的立場相同,有人犯罪,有人受到傷害,那麼司法就須執行好自己的角色,如果現行法條有問題、有缺失,那麼就請立法或修法的人負起責任去處理。

這篇文章只想對一句荒謬的迷思做個清楚的釐清,也就是標題的:照片到底修不修?

「照片不修」這句話如果在攝影圈,絕對會被眾多「你是白癡嗎?」的眼神注視吧...

老實說,有點視覺品味的人,都該清楚,沒有任何一張藝術照是「真的」。那麼為什麼我們又會有,照片不修才「真」的迷思呢?

這或許可以追溯自台灣去脈絡化的美術教育。

由於目前台灣所奉行的美術、藝術教育,是源自日本傳進台灣的日式印象派,因此台灣藝術的底蘊只有一個基準,也就是「是否寫實」。然後才以「寫實」為基礎去加入美學、風格、構圖、思維與個人精神...等創作元素。

然而「寫實」作為創作的底層邏輯其實是有問題的,簡單的說,它會跟幾乎所有的其他元素起衝突,以軟體來比喻,就是底層邏輯有問題,接下來如何修改都很容易出bug,這也是為什麼西方藝術史上純寫實主義非常的短暫。(但它作為創作元素卻很好用)

而照片這個載體,正因為其特性為「直接複寫當下鏡頭裡的畫面」,因此很容易加強「寫實」這個莫名其妙的創作潛意識,認為直出照片才是最真實的,然後再得出「真實=好」這個莫名其妙的結論。

在修圖門檻極高的過去,不必修圖代表的是對攝影環境當下的光圈、快門、焦段與構圖的精準判斷,也代表攝影師的功力。然而到了攝影幾乎全數位化的現代,「不修照片」或「照片直出」幾乎只有在測試相機跟鏡頭性能時才會使用。

簡單的說,現今你不修照片(包含拍攝raw檔後調整參數),就只是把「決定作品最終呈現的工作交給了機械」。不代表你是個大師,只代表你可能跟用AI生成還不修圖的小朋友一樣菜🐣
(PS : 如果按下快門的當下覺得「這張照片超屌可以直出jpg」那又是另外一件事🫠)

當攝影是以棚拍進行,幾乎所有環境因素都在可被控制的情況底下,照片所呈現的畫面就是「假的」,那便沒有「為求真實所以照片不修」的邏輯,更不應該出現臨時侵犯模特兒權益的情況產生。(就算真有無可奈何的狀況,也需要重新擬定工作合約。)

什麼「這個角度會露出胸貼」、「照片都不修直出」都不是理由,稍微重新調整一下模特兒動態,或是攝影師本人上下調個角度都能輕鬆解決,當攝影師這種基本能力都做不到,哪對得起廣大貼心伴侶在街上或跪或趴只為了讓鏡頭下的另一半多那一點點的頭身比🦦

那種臨時變卦的,真的就只是藉機佔便宜罷了。

說句實在話,原本並不想聊這個主題,畢竟這個事件跟藝術真~的有點遠,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會有人以藝術之名行危害道德之實(還不少)。這也是為什麼我個人雖然在藝術圈工作許久,也有做自己創作的同時卻很討厭被稱作藝術家的緣故😩



或許只有我會特別在意有關攝影展的新聞,對此想講個過去的工作經驗。

幾年前,我參與一支舞作的製作,由於那支作品的服裝是以類似紗網的材質製成,因此女舞者們的重點部位需要貼上矽膠胸貼避免走光。當然在表演中因為舞台燈光的關係並不明顯,但是我們拍出來的劇照卻超明顯......

於是呢,掛著舞台設計頭銜的我,花了一堆時間將要放進節目冊裡的「每一張」女舞者照片的胸貼痕跡修得乾乾淨淨。

在那個修圖AI還像個智障的年代,我是用印章工具一點一點的把「網狀纖維底下的胸貼輪廓」修掉,同時還要保留上面的網狀纖維跟上下層的明暗漸層,遇上膚色跟胸貼明顯不同的照片,我幾乎是一個像素一個像素的處理。 (對了,再次強調我的頭銜是舞台設計😐)

嚴格說起來那不是我的工作,紙本印刷後也未必看的出來,但我就是不希望有任何機率讓舞者們的權益受損。 (PS : 縱使她們可能也不在意😐)

所以我其實完全沒辦法接受有人說:「我的照片都是直出,為了藝術能不能犧牲一點?這種鬼話。」

以藝術之名,絕對不是侵犯或傷害人的理由,而這也是我作為藝術工作者少數堅持的信仰。

Want your school to be the top-listed School/college in Taipei?
Click here to claim your Sponsored Listing.

重回有溫度的畫室

「經營一個自己的空間,照顧好暫留的過客,幫助他們做好準備,然後再與他們告別。」

這是我的人生期許,今天這個空間會變成一間畫室,只是因為剛好在藝術圈工作而已

二十年前,當我還在畫室學畫的時候,那時學才藝的孩子很多,由於人數太多大部分的畫室多採放任制。在這二十年的時間中,學才藝的孩子依然不少,然而孩子總數卻少了,隨著相互競爭升學畫室崛起,當品嘗過統一摹本下的高效率果實,畫室的型態也轉變了。

偉哉升學主義與菁英主義...

Videos (show all)

《人體油畫》打稿與佈色示範紀錄
< #人體素描 -前20分鐘構圖示範_縮時版>透過重繪學生畫作的機會,紀錄一下一般畫人體 #素描 時,第一節(前20分鐘)可以做的事情。簡而言之,第一個20分鐘我建議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對描繪對象做最大量的記錄,以供中間休息時間,沒有模特兒在的...
藝用解剖學─基本肌肉起止演示
藝用解剖學─軀幹應用篇(部分縮時版)
【藝剖無用的小知識Ep.1鵝足】又來開新坑了~ 這些影片到底有沒有機會做到第二集呢🤔在試課過程中用手機錄了一小段影片(有告知在座的同學),選了一個無傷大雅的小橋段分享出來。按下錄影鍵後,原本課程進行中有說有笑的同學全都變得極其安靜,為了上課...
製作紀錄‧大扇貝
【工作紀錄‧石膏像脫模紀錄】
【製作紀錄 · 大扇貝】使用這件道具的拍攝已經順利結束了,我也在前幾天從攝影師那看過了照片成品,是個很酷~的視覺😁,接下來就等5月雜誌發售後會再進一步跟各位分享,現在就先整理了兩段製作期間留下的影像紀錄,跟各位分享這類大型道具的製作流程🙃後...
常用素描畫材介紹EP.1
【工作紀錄─開課前夕】作為一個凡事都無法放心交給別人的人,課程中要使用的道具當然也是必須親力親為啦💪臺座除了配合模特兒動態與學員身高所製作,更重要的是讓模特兒能安心的站在上面,將每個環節都盡可能做到最好,才能提供給學員們最好的教學😇籌備許久...
【工作紀錄(含機械聲)】第二代30公分高頭骨石膏雕像精修中😶#雕塑 #sculpture #手作 #handmade #頭像 #Headsculpture #胸像 #bust #石膏 #plaster #石膏像 #plastermodel ...
【放鬆狀態下的動態男體】作為教具,犧牲了許多感性、直覺性的貼泥手法,將表面慢慢整理成讓學生較好閱讀的平整曲面,收尾階段也比平時花了更多的時間💀端午過後,天氣已日趨炎熱,越來越不適合進行矽膠模具的製作,未完的軀幹像還剩兩件☕近日也開始懷念教室...

Category

Address


新北市鶯歌區尖山路174巷35弄53號
Taipei
174

Opening Hours

Wednesday 16:00 - 21:00
Saturday 15:30 - 21:00

Other Tutors/Teachers in Taipei (show all)
LUCY 語言家教 LUCY 語言家教
新北市
Taipei, 235

LUCY語言家教—英文, 法文—台灣成人限定—專為大人訂製的優質語文課程. LU

玲玲老師的小天地 玲玲老師的小天地
台北
Taipei, 104

將我在生活中發現的點點滴滴與大家分享!

全球話e視野-華語文數位教學 全球話e視野-華語文數位教學
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207號4樓
Taipei, 114

華語文數位教學與推廣專區,歡迎大家加入,分享您在數位教學或資訊融入上的素材、教材或使用經驗,讓更多人體會社群的優勢。 與華語文教學無關之貼文,管理員們將斟酌刪除,謝謝!

Nanyang Dynasty 郭俊廷 Nanyang Dynasty 郭俊廷
He Ping West Road Section 1, No. 163
Taipei, 111

線上泰語課程 - 預約免費試聽請加 Line: sgpolyglot Whatsapp: +886988122709 Wechat: sgpol

溪口文理珠心算短期補習班 溪口文理珠心算短期補習班
Taipei, 116

鄰近溪口國小的合格立案課輔安親班,開辦英語、數理、珠心算、律動...等?

有貓日本語教室 有貓日本語教室
台北市建國北路二段151巷10號1樓
Taipei, 104

兩位日文老師,平時在外語補習班教學之餘 結合貓與日文,打造有貓的日文

GoodDay 英文 GoodDay 英文
台灣​
Taipei

Hi! I'm Angie. 記錄我的教學歷程和分享英文 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學習生活英文 詢問課程歡迎私訊(學生課業/英文證照/生活會話)!

Taiwan Spanish teacher Taiwan Spanish teacher
Taipei

西班牙文老師

APCS 認證快考 - 家教班 APCS 認證快考 - 家教班
中正區
Taipei, 100

APCS 國高中家教,亦可遠距教學,幫助輕鬆考取 APCS 證照,為大學入學資格?

Taipei Kids Scratch Coding Classes and Camps Taipei Kids Scratch Coding Classes and Camps
Taipei

Classes or tutoring for children to learn programming / software development with various languages.

Red Mage Tutors Red Mage Tutors
Taipei

Red Mage Tutors offer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provide your child with fun, practical lessons that also provide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English instructio...

多語昂小視界 A Polyglot's Learning Adventure 多語昂小視界 A Polyglot's Learning Adventure
Taipei, 220

熱愛運動大自然與人互動學習新事物的語言教育者 英國愛丁堡大學語言教育碩士 教學經歷八年 歡迎預約私人實體/線上英日語課程 :)